分享

方2344

 随缘522 2023-12-03 发布于山西

查出脂肪肝,如何减掉肝脏脂肪,5味中药泡水喝,降脂疏肝还减肥

一说到脂肪肝,很多患者都不以为然,认为脂肪肝又不是甲肝、乙肝这些病毒性肝炎,危害性也不大,所以常常被人忽视。但其实脂肪肝的危害性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已经成我国的第二大肝病,轻症的患者没有症状,一旦病情转重了,来势凶猛,很容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大家在对待脂肪肝问题时,宜早治不能晚治,因为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疾病,让肝脏重新恢复健康的几率非常大。那中医是怎么入手来治疗脂肪肝的呢?

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痰浊的范畴,形成原因之一跟患者饮食不节制,营养过盛有很大的关系。其二,跟患者的情绪失调也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损伤脾胃。这时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其湿、浊、痰、瘀聚集在肝,就会形成脂肪肝。

所以想要减掉肝脏内过多的脂肪,重新恢复肝脏健康,就要把湿、浊、痰、瘀这些病理产物给清干净,所以在治疗脂肪肝时常用到有祛湿功效的药物,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及消食的药物。

第一味用到的中药就是茯苓,药性平,味甘淡,归脾、心、肺、肾经,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的功效。

茯苓

第二味中药是泽泻,药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有化浊降脂的功效,它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泽泻

第三味中药是荷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荷叶有降脂减肥,抑制肝脂质沉积的作用。作为中药来用,此药药性偏凉,它能健脾祛湿化痰,还能缓解暑热,有收缩血管,凉血止血的作用。

荷叶

第四味中药是丹参,丹参微寒而缓,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味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凉血消痈的作用,能调节血脂,促进肝脏血流恢复,还能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丹参

第五味药是山楂,药性微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它健脾消食积,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很强,既能帮助脂肪患者消化掉体内的肉食积滞,还能活血散瘀,促进脂肪分解,不让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

脂肪肝患者可以把这五味中药用沸水煮开后饮用,一天喝一碗,再配合运动和饮食方面的调整,就能早日减掉肝脏脂肪。

肠炎宁片,有效缓解”“”“症状

秋季容易拉肚子,这与气温波动大、饮食不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西医认为这是因胃肠道感染了细菌、病毒所引起的炎性病变。有一款中成药叫肠炎宁片,可应对胃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那么,肠炎宁片的功效是什么,有何特点?下面一起来了解。

组成与功效

肠炎宁的药方是研制方,首载于199012月出版的由张炳鑫主编的《中成药实用手册》。其主要成分是金毛耳草、地锦草、香茹(香薷)、枫树叶、樟树根,有片剂和糖浆剂。原书载其功能是抗菌消炎,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1998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八册(保护品种分册二)》中收载此方,明确其功用为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可见该药在当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保护品种。十多年后,肠炎宁片及糖浆正式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现行中成药肠炎宁片完全采用原方药物,即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香树叶5味药,加入蔗糖、羧甲淀粉钠、二氧化硅、乙醇等辅料制成。本药有清热利湿、行气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泄泻、腹痛腹胀,粪便酸腐而臭,或完谷不化,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药理学证实,本药有抑菌抗病毒、抑制肠运动等作用,对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有确切效果。

中医论治泄泻,通常分湿热、寒湿、伤食、脾虚等证型。本药所针对的主要是湿热泄泻,故治法上突出清热利湿。方中药物多为地方草药,其中金毛耳草载于《江西省中药材标准》,性平味苦,功专清热解毒,除湿止泻,为君药。地锦草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可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枫香树叶出《本草纲目》,可解毒除湿,行气止痛,共为臣药。樟树根理气除湿,香薷化湿和中,共为佐药。全方药专力宏,清热祛湿为主,兼以行气止痛,可标本兼治,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不失为众多同类中成药中的佼佼者。

服法及禁忌

肠炎宁片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芳香,味酸、微苦。每片重0.42克,口服,一次3~4片,一日3~4次;小儿酌减。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糖浆剂、咀嚼片、丸剂、颗粒、胶囊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本药苦寒,不可过量或久用,辨证属脾虚、寒湿、阳虚泄泻者不宜使用。有严重脱水,或有严重脓血便患者,应去医院就诊。年老体弱、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禁用。糖尿病患者不宜选含糖制剂。

愈风丹——治疠病手足麻木,眉毛脱落,遍身生疮

愈风丹: 治疠病手足麻木,眉毛脱落,遍身生疮,及癞风瘾疹,皮肤瘙痒,搔破成疮,并皆治之。

皂角(一斤,锉寸许,无灰酒浸一宿,以水一碗挪成汁,去渣,用砂罐文武火熬热) 、苦参(一斤,取末四两) 、乌梢蛇 、白花蛇、 土花蛇(各一条,去肠阴干,酒浸,取净肉晒干为末)

上为末,入前二味和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煎通圣散送下,干物压之,日三服,间日浴之,汗出为度。

病从口入六大忌

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生病的,即为病从口入,用俗话说就是吃出来的病。食物是人体代谢的能量基础与物质基础,人体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及气血,是维持生命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故有称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人的饮食要清洁卫生、要适时适量、要多样化。饮食得宜,则可增进人体健康;若饮食失宜,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疾病。在民间,自古就有病从口入之说。因此,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饮食方面就要有所顾忌。下面本文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解析。

忌饮食不清洁

人人皆知,饮食要清洁卫生。饮食不清洁致病,是指食入的食物被污染,或生冷不洁,或腐败变质,或霉变,或有毒食物,进而导致多种病变。因此,要防止病从口入,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不吃不清洁的食物。道理人人清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但在临床上,因饮食不清洁而生病者,并不少见。

自古以来,不少医者圣人都曾提出不吃不洁之食的观点。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8不食。《论语·乡党》: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其中,多数是指不食不清洁卫生的食物。又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记载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自死肉,口闭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指出腐变质等不洁之物,不可食之,食之皆伤人。

从临床表现来说,食之皆伤人的原因多见:

一是损伤肠胃。食入不洁食物,损伤肠胃,使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疼痛、痞胀、嗳腐呑酸、恶心、呕吐、腹泻、下痢脓血等肠胃道病症。如各种急性、慢性胃肠炎病变。

二是食物中毒。食入被毒物污染或有毒食物,会引起食物中毒,轻则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则昏迷,甚至死亡。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饮食中毒候》中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至死者,名为饮食中毒,指出因饮食不洁引起突然发病而加重,甚或致死的,为食物中毒。这在临床上也常见。

三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食入生冷不洁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可出现腹痛、肚腹胀大、面黄肌瘦、面部虫斑、嗜食异物等肠道寄生虫病症。如蛔虫病。

忌饥饱失常

正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若饮食的量失去节制,或者过饥,或者过饱,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致病

所谓过饥,是指因吃不饱、吃不下(消化道疾病)、不爱吃(择食)、减肥节食等原因,长期饥饿,饮食量过少而生病。

其致病原因多见:

一是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纳谷不足,胃府气阴受损,可出现胃脘嘈杂、疼痛、呕吐、泛酸等病症。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

二是气血化生不足。饮食是人体气血生成之本源,长期摄食不足,气血化生乏源,导致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使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失常。如《灵枢·五味》中的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就是指饮食量少可导致人体气血衰少。若发生在儿童时期,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是正气不足易感邪生病。由于长期饮食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形体消瘦,正气不足,抵抗力免疫力下降,进而易感邪生病。如娇生惯养者,更容易感冒;长期节食减肥者,多体弱,稍劳累即易生病。

过饱致病

所谓过饱,是指进食不能节制,长期饮食超量,或是暴饮暴食,或朋友聚餐无度等。

其致病原因多见:

一是饮食停滞损伤脾胃。由于饮食超量,使脾胃难以消化,以致食积不化,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腹泻、厌食等病症。如急、慢性胃肠炎症、溃疡等。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是痰湿内生。食滞日久,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脾虚生湿,产生聚湿、生痰、化热等的病理变化,进一步可导致痰饮、肥胖、头晕、胸闷、心脉痹阻,以及咳嗽、气喘等诸多病症。如心脑血管病、肺心病等。

时饥时饱致病

时饥时饱的情况多见于儿童,或家庭生活困难,或出生后喂养不当,或虫积所致,时饥时饱,消化不良,食滞日久,脾胃损伤,导致疳积。疳积,即重度营养不良症,指小儿面黃肌痩,肚腹膨大,四肢瘦,猴形脸,时发潮热,心烦口渴,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嗜食异物的病症。

忌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过分爱吃或不爱吃某些食物。如饮食的五味偏嗜、物种偏嗜、寒热偏嗜等,皆可导致多种病变。

五味偏嗜致病

五味偏嗜是指长期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如有人喜食辛辣、有人喜食咸味等。食物的性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与五脏,各有一定的亲和性,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若长期五味偏嗜,就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功能失调而发生多种病症。

《素向·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是说五味各归五脏,若服用日久,能增强各脏之气,这是药物五味在体内气化的一般规律(常);若脏气增强过久,又是导致疾病或死亡(夭)的原因。

如《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解释就是咸入肾,属水,多食咸,则肾水偏胜(盛),肾水胜则克心火,心主血脉,肾水克心火,使心血运行迟滞而凝涩不畅,产生心脉阻滞的病变,出现胸闷心悸、面色不华的心血管系统病症。正如临床上常见到的重口味患者,多吃咸,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产生血管斑块,发生心血管病变。所以,临床医生常提醒患者,在烧菜时要少放盐,饮食宜清淡。

物种偏嗜致病

所谓饮食的物种偏嗜,是指长期专食某些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久而久之,因某些营奍物质的过剩或缺乏而发生疾病。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生命的维持与健康,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如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西医所说的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水液等。这些营养物质需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目前,已知人体必须物质约为50种左右,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日常饮食必须摄取多种多样的食物。

人的饮食物要多样化。《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是说五谷(米、麦、小豆、大豆、黄黍)用以营养五脏之气,五果(桃、李、栗、杏、枣)以辅助其营养,五畜(牛、羊、猪、犬、鸡)以补益其营养,五菜(葵、藿、薤、葱、韭)以补充其营养。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气味和合而食之,就可以补益脏腑(人身)之精气。这提示我们,食物营养要多样化,要谷肉果菜杂合而食之。

长期饮食的物种偏嗜,则可导致多种疾病。

长期嗜食甘肥厚味营养过剩。甘肥厚味饮食,是指精美的食物、重口味的食物,中医古书亦称膏粱饮食。当今,人们经济富有,食品丰盛,宴请聚餐,习以为常。长期食入甘肥厚味,容易营养过剩,导致形体肥壮、肚大腹圆的肥胖体质人群增多。患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病、高血糖病的三高人群也增多,这些疾病可引发头昏、头痛、眩晕、胸闷、脑梗、心梗等,俗称为吃出来的富贵病

长期择食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有些娇生惯养的人,养成了择食的不良习惯;有些人减肥节食,或不吃蛋白质、脂肪类的食物,或不吃粗粮杂粮,只吃精粮,或不吃海鲜类食品。这个不吃,那个也不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缺少,可引起夜盲(维生素A缺乏)、瘿瘤(缺碘)、佝偻病(缺钙)等,或因营养物质不足,形成虚弱体质。

寒热偏嗜致病

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求饮食寒热适中。《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这是说人们的饮食不要过热、不要过冷,要寒温适中,人体之气才能维持正常。若饮食过分偏寒或偏热,可导致人体阴阳失常,进而引发病变。

偏寒是指过食生冷或寒凉之品。有人一年四季都喜食冷食。这种习惯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怕冷、手足不温,或腹痛、腹泻、呕吐清水等病症。

偏热是指过食辛温燥热饮食。有人不分冬夏,都喜食辛辣、油煎炸烤的热食、烫食。这种习惯易使胃肠积热,损伤胃阴,导致阴虚内热,可见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嘈杂、消谷善饥、便秘、舌红苔剥等病症。

饮酒偏嗜致病

酒者,五谷所酿,少饮能活血助神,对人有益。饮酒偏嗜,是指长期饮酒且过量,嗜酒成癖(成瘾、酒鬼),一日三餐,餐餐喝酒。酒性热有毒,若过量或日久,则又可伤人致病。《脾胃论·论饮酒过伤》中就有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酒性大热以伤元气的记载。

暴饮过量可致醉酒。可见面红目赤,性情暴躁,甚或失去理智,语无伦次,或出现呕吐、烧心、头痛等病症。

饮酒日久损伤脾胃。酒毒积累日久,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热,可见脘腹胀满、胃纳减少、口苦、口粘、舌苔厚腻,甚则酒精中毒发生癥积(酒精性肝硬化、肝脾肿大)或昏迷等病变。

忌嗜食外卖餐饮及零食

嗜食外卖餐饮可致病

在现实生活中,外卖餐饮,对解决少数人吃饭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有少数人长期以来一日三餐都依赖外卖餐饮。这可以说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仼的表现。

外卖餐饮有其优势:一是方便,不用自己买菜做饭,打个电话,随时送到,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口味好,外卖餐饮,制作时加入多种调味辅料,能适应众多人的口味,且口感好。

然而,外卖餐饮中的主料并不多,加了许多垫底食料凑数量。口感好是因为使用的辅料多为高盐、高油、高糖或麻辣以及人工制造的各种调味品,使用的油多为荤油、回收油,对人体不利。长期服用,容易引起高血压病、高血脂病、高血糖病以及肠胃功能失调的病变。

常食零食点心可致病

在日常生活中,吃点零食点心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有些人,成包购买各种包装的零食和点心当饭吃,这也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任的表现。

点心的形状、名称虽很多,但就其主料,仍是淀粉加糖为主制成的,属高能量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色素、不同的香精,制成不同的形状,起个不同的名称,精包装,外观好看,吃起来方便,口味也好,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然而,这些零食点心的保质期长,必须添加防腐剂和各种调味剂。另外,零食点心属深加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高热加温,破坏了其本来的营养成分,若长期食用,也会扰乱脾胃正常功能。

忌不节食、不忌口

不节食致病

节食,即节制、控制饮食。如消渴病(糖尿病),除用降糖药物治疗外,一定还要控制饮食的量。在监测血糖的前提下,还要根据活动量,来制定合适的饮食量。切记不能仼性,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也不宜吃精粮、稀饭。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用降糖药后就可以放开肚皮随意吃,也不去监测血糖变化,进而引起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衰、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足等病变。再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胃肠道疾病,在肠胃功能未恢复前,也要节制饮食,否则会加重病情。

不忌口致病

中医认为,有些疾病要忌口,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防止疾病复发。如消化道疾病,在治疗恢复好转阶段要严格忌口,不能食黏糯、坚硬、油烤、煎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又如皮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在未发作期,若食用海鲜鱼虾及辛辣食物,可引起复发。再如痔疮病,若食辛辣炙煿之物可引起痔疮发作。所以针对这些疾病,要注意忌口,以防食复

此外,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有些患者急于求成,病后滥用补药,也会导致疾病复发。恢复期,人体正气未复,疾病邪气尚存,早补误补,以助邪气,使死灰复燃,引起疾病复发,中医称之为药复

忌摄食异常

正常餐饮,有个摄入过程,食物要咀嚼,特別是将坚硬的、粗糙的食物磨碎,并经口舌品味寒热及咸淡酸甜等的过程,口腔分泌唾液进入消化。

有些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连正常吃饭时间都很紧凑,只能快速进餐,狼吞虎咽,这就是摄食异常,也会导致病变。

硬食损伤

吃硬食时因摄入太快,有些食物没有经牙齿嚼碎直接下咽,可造成硬物损伤食道黏膜;或食物中有骨头碎末、鱼刺等,没有细嚼将其排除而咽下,会刺伤喉咙或食道。这些皆可导致喉咙、食道疼痛,或发生食道炎症病变。

烫食损伤

食物汤饮滚热时下咽,若温度大于65℃,会损伤口腔及食道黏膜,也可引起食道炎症病变。若多次发生烫伤,则在烫伤损伤处可发生癌变。

黏糯或果冻损伤

多见于儿童或失智老人,进食元宵、年糕等糯米食物,或果冻时,吞咽时可窒息喉咙气管,发生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病症。

食无定时损伤

一日三餐要定时。若因种种原因,经常不能定时进餐,久则,使胃肠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节律被搅乱,如饥饿不定时,到饭点不想吃,或排便不定时,产生消化道功能失常病变。

另外,在此特别提醒要防止癌从口入。对食物的保存、制作、食用等方面的不当,易产生致癌物质,食用后有可能发生癌变。

霉变食物:如花生、豆类、谷类等食物霉变后,可产生黄曲霉素。这是一种致癌物质,尤其是对肝脏有毒害。

腌制食物:鱼肉蔬菜等的盐腌制后食用,是中国传统的食用方法,但在腌制过程中,易产生亚硝酸盐,其是致癌物质。

油炸煎烤食物:在高温长时间的煎烤作用下,易产生致癌烃。

酒精:酒性热有毒,长期或大量饮酒,易损伤肝脏,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或癌变。

蔬菜保鲜剂:有些商家为了使蔬菜保存、运输的时间拉长,使用甲醛保鲜。甲醛是致癌物质。

以上列举的5类食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使用,防范癌从口入

温阳复脉汤

熟附子、炙甘草各36g,党参、生地黄、酸枣仁各1530g,石菖蒲、生蒲黄( ) 1015g

辨证加减:胸闷者,加枳壳、桔梗以升降气机;心悸者,加茯苓、灵芝以养心安神;心痛者,加降香、延胡索以活血定痛;寐差者,加黄连、桂枝以交通心肾;痰多者,加法半夏、瓜蒌以化痰通阳;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以补气养阴;足肿者,加泽兰、泽泻、茯苓、猪苓以活血利水。

主治病证: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用一老方子,消他12处脂肪瘤后,我明白:在治病上,高学历一文不值!李连杰遇上目不识丁的妇人,才可有功夫皇帝之称

很多科学理论,都是向古老的智慧取经,像你现在看文章的手机,基础理论就是(二进制=阴阳)易经,而中医就是不断向老一辈人取经,不断学习的成果。

很多人以为有了高学历,当个医生吃喝不愁,可你看历史上有几个人,是用高学历治好病人,用高学历折服病人呢?

李连杰,卧床不起时,看了多少名医,最终被一位目不识丁的妇人治好,有了命,才有功夫皇帝之称。

医院多少研究生,硕士生,最终不也拿着一张,从老师手里传下的固定药方治病,一张方子治百人,能好吗?我不敢苟同。

治病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的过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荡悠的医生,一心只想怎么挣钱,这是医学界的耻辱。

像脂肪瘤,西医建议小了不用管,大了做手术,复发了再做手术,一场手术是多少人一辈子的心血,我感觉这不是在治病,而是间接伤害人。

之前医馆一位患者,臀部长了2个脂肪瘤,去医院切除,2个月后,胳膊、背上上又多出鼓包,大大小小有12个。医院建议再次手术,患者心里有了阴影,于是前来寻医。

一番查看后,我给出药方:蒺藜、茉莉花、炒白术、黄芪、橘红、白芥子、贝母中、益母草。

患者喝了7剂,小的鼓包消去大半,大的也变软,继续服用了10剂,最终12个脂肪瘤消失不见,如今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药开出了,很多人不懂怎么回事,我尽量把每味药的用意,讲得通俗易懂。

从脉象和舌苔中,察觉到患者有肝郁现象,肝郁后脾会受影响,脾主气血,气滞血滞,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淤血。

脾还运化津液,津液不能运输到所需部位,随淤血一起停留在哪,哪就聚而生痰。也就是中医口中的痰核,西医口中的脂肪瘤

注意此痰非彼痰,这里的痰不是嘴里吐出的恶心痰,而是体内不能消化的垃圾,毒素。致病原因知道了,要做的就是解郁健脾,化痰活血,清垃圾。

开药方和为人一样,要有主次,有先有后,有辅助。

用君药来解郁健脾: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茉莉花理肝气,开肝郁;两者作用于肝。炒白术和黄芪一个健脾消食,一个补气固表,相互扶持,恢复脾胃功能。

用臣药来化痰活血:橘红、白芥子、贝母中橘红是化痰理气,活血化瘀的;白芥子能突破痰核,为其他药材开路;贝母则是散结化痰的。

用佐药来清垃圾:益母草一味排毒利尿的中药,垃圾清理出来,需要排出体外,此时益母草就能加快新陈代谢。

一群博士后,剖解一个肝,拿显微镜观察后,以为是肝病,中医笑笑说:那是肾虚。

比如你腰疼,西医拆开了也没用,因为那是肾虚,所以西医看到的永远是表象。

提醒一下大家,大部分肝郁都和心情、情绪有关,所以最好的良药在于自己。

名老中医治肝病的柴胡解毒汤,效果显著!

柴胡解毒汤是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的经验方,经过大量临床检验,具有显著的疏肝解毒的效果,今天分享给大家。

组成:柴胡、黄芩、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

症见:谷丙转氨会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功效:疏肝清热、通里攻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本方适用范围较广,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如有需要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治青光眼——我有一方,效果显著,得之我幸,今日公之于众

【组成】:夏枯草、决明子、石决明(先煎)、黄苓、栀子、大黄(后下)、茵陈、木通、猪苓、泽兰。

【功能】:清肝泻火,消瘀利水,降压明目。

【主治】: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或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症见单眼或双眼胀痛,睫状充血,眼内压增高明显,视力迅速下降,伴头痛,心烦失眠,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大便燥结,小便黄赤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若药后大便溏泻,大黄不必后下。

一个被人忽视的方子,我却用它治好了上百位输卵管炎患者

输卵管炎严重吗?不是吓唬人,输卵管炎除了给人带来痛经,腹痛,腰酸以外,还会有宫外孕的风险,危及生命。严重者,可能造

一个被人忽视的方子,我却用它治好了上百位输卵管炎患者

成不孕,甚至切除输卵管,所以患上输卵管炎一定要重视!

我讲一个案例,你看这个患者跟你的情况像不像。

魏女士28岁,输卵管炎患者,她的症状表现为腹部按压会疼痛经常伴有坠痛,白带比较多、月经紊乱,痛经,性交或者劳动后腹痛加重,又是还伴有发热的情况。

其实这个症状我接诊过很多输卵管炎的患者都有,这也是它的具体症状表现。

这个患者疼痛快两年的时间,之前打过抗生素,吃过消炎药,但是效果一直不理想,吃了症状缓解点,但是不吃疼痛又重了。

我看她的报告单,输卵管一侧通而不畅,一侧阻塞。

她这个不管是症状还是表现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了,所以我这里拿来个大家说一说。

当时患者来的时候自己也是十分担心,万一不孕了怎么办,自己结婚晚,现在家里催着要小孩。

我安抚了他的情绪,便根据她的表现,给她开了这个通管消炎方外加一个外敷方,消炎方,方子里的药都不贵,而且我认为方中每味药都有自己存在的妙处!

【中药内服方组】:刘寄奴、马鞭草、鸡内金、浙贝母、郁金香、金银花、连翘、忍冬藤、川楝子、牡丹皮、延胡索、醋鳖甲、皂角刺(包煎)、桂枝、鹿角霜

心烦易怒,情志抑郁者加当归、白芍、柴胡、合欢皮;

高热寒战,腹部剧痛者加蒲公英、醋香附、败酱草;

积水甚者加薏苡仁、白茯苓、车前子。

【用法】:将以上药物浸泡0.5h后用水煎去渣取汁300mL每日1付早晚分服连续用药30d1个疗程。

【中药外敷方】: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黄连、冬瓜仁、透骨草、艾叶。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纱布包后放置于蒸锅蒸煮30min后取出趁热(注意温度切勿过高以防烫伤)外敷于腹部,每日外敷2次为佳。

魏女士用了两个疗程作用,腹痛,痛经情况均得到改善,月经紊乱,白带异常的情况也得到好转,我根据她现在的身体情况,调药继续治疗。

乍一看药材比较多,其实主药就那几味,我将加减配伍的部分药方也分享了出来。加上这个外敷方,这个治疗方法可谓是很全了。

中医认为输卵管炎多是感受外邪、房事不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不畅、手术等所致湿热蕴蒸,成脓成瘀。所以中医的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主。通管消炎方以清热燥湿、化瘀止痛为原则组方。

【方解】:

方中刘寄奴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止痛。与解毒利水、活血通经的马鞭草配伍,能够将活血通络消炎之效尤为突出;

鸡内金是健脾开胃行气消滞的佳品,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鸡内金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浙贝母为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良药,

醋鳖甲亦为活血散结,消痈溃坚之常用药;

皂角刺有活血消肿、拔毒排脓之效;

桂枝、鹿角霜为鼓舞气机温通之佳品;

郁金香功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连翘散痈肿解疮毒,有疮家圣药之美誉;

金银花,川楝子,忍冬藤均可清热解毒、行气活络止痛;

牡丹皮功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延胡索以止痛功效为临床所常用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佳品,《本草纲目》中亦有关于其活血理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的描述。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利水行气之效。

上边这个方子很多同行因为种种原因,不喜欢用,但是不能否认她效果好,疗效好就是好方子,我用这个方子临床加减,辨证论治治愈了上百人,别人觉得便宜的方子,我却用活了,这也是我骄傲的地方。

比阳虚更可怕的是阴虚,两味药,养阴生津,平衡阴阳,身体更健康

我们一直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呢就是阳气,阳虚的话,身体会虚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但是你知道吗?跟阳虚相比,阴虚更严重,调理起来也更难!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属阳的阳气是无形的,它容易被外邪侵袭,同时呢也容易恢复,因为无形的东西相对来说是容易补充的。而阴津、血液这些属阴,是有形之物,实体的物质亏损的时候,脏腑受到的影响更大,而且因为是有形物质,所以补起来会非常缓慢。我们熟知的当归补血汤就是这个例子,因为血液属阴不能速补,所以用了大量的黄芪,去补气,无形之气补起来更快嘛,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发现了,名家李东垣想补血,都要绕个圈子,先补阳再补阴,可以看出来阴虚调理起来是真的麻烦。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阴虚呢,可以通过症状来辨别。阴虚的人呢,心情焦躁,睡眠不好,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会盗汗,看看舌头呢,颜色偏红,舌面上舌苔很少甚至没有舌苔。这些呢,都是阴虚的症状,今天呢,我教给大家一个巧妙解决阴虚的方法,只需要两味药,就能帮身体养阴清热。

首先是麦冬,麦冬有生阴清热的作用,药性主要走上焦,可以很好地滋润肺胃,清热除烦,清除心中虚火,人就不会那么烦躁了。然后是生地,生地归心肝肾经,主要走肝肾,能很好地补充肝肾的阴液,同时,这里选生地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它还能清热凉血,对阴虚之后出现的血中燥热,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麦冬和生地呢,都有养阴生津、清热的作用,而且一个走上焦,一个走下焦,很好的补充阴津,平衡阴阳,阴虚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心梗是血淤,脑梗是痰瘀,脸斑是肝郁,中医一招,三郁一化,年轻十岁

有句古话说得好:心梗是血淤,脑梗是痰瘀,脸斑是肝郁。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形成机理,以及脸部斑点的产生原因。中医认为,通过化解三郁,可以达到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效果,让人年轻十岁。

心梗是血淤,这是指心脏血管发生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心梗。中医将之归因于血淤,即血液淤积在血管内,阻碍了正常的血流。中医强调血行畅通,因此,养生之道在于活血化淤。食物如桃仁、红花、山楂等,都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的通畅。

脑梗是痰瘀,脑梗是因为脑血管堵塞,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问题。中医将之归因于痰瘀,即体内湿气和瘀血阻塞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养生的关键在于化痰祛瘀。薏苡仁、山楂、茯苓等食材,被认为有助于消除湿气,疏通经络,有益于预防脑梗。

脸斑是肝郁,脸上的斑点可能是肝脏功能不畅所致,中医称之为肝郁。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主管气血运行,情志舒展,一旦肝气郁结,容易引发肝血不足,从而在面部出现斑点。养生的方法在于疏肝理气,让情绪平稳。柴胡、郁金、枸杞等药材都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气郁结问题。

中医教你一招,三郁一化,即化解心血淤积脑痰瘀滞肝情绪郁结,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在养生过程中,除了食疗,情绪调节也不可忽视。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度的运动、规律的生活作息,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通过化解三郁,我们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同时改善肤色、延缓皮肤老化,让人焕发青春活力。

中医的养生智慧源远流长,融汇了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通过了解心梗是血淤,脑梗是痰瘀,脸斑是肝郁的理念,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理,促进健康、延缓衰老。与其等到疾病发生后再治疗,不如从现在开始,用中医的智慧保护我们的健康。

一张静脉曲张方,屡用屡效!

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长时间站立或长年负重赶路的劳作者。其足胫经脉(即下肢静脉)浮现突出色青,形如蚯蚓。 久立或远途行走则胀痛。西医对此,轻者嘱其理疗,重者建议手术。而临床所见,理疗的见效不理想,手术者多伴后遗症,有的甚至症状反复。 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一本日历在每一页的下端附有一则处方,甚好奇之,翻啊翻,竟有一则治下肢静脉曲张验方,药有北芪、当归、白芍、木瓜、桂枝、血竭、红花、牛膝等九味药,未标明剂量,我即抄录下来。 玩味此方,有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温通血脉之功,且用牛膝为使,引诸药至下肢,与下肢静脉曲张病机甚为契合,说不定真能治此疑难杂症。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刚好有一位姓施的83岁老叟来看病,问下肢静脉曲张能否服药治疗?询知他素禀虚寒,饮食喜热忌寒,

于是书以上方: 北芪20g,当归12g,白芍15g,赤芍10g,木瓜10g,红花5g,桂枝10g,血竭3g(冲服),牛膝10g。 三剂后,施伯复诊,欣喜甚,想不到下肢的青筋明显消沉,行走轻松了许多。效不更方,上方连续服了12剂。病已治到七七八八,施伯回故乡前还来一次巩固,并致以谢意。 自此以后常用此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特别是症状轻、中型者,多有收效。

脚腿无力疼痛治疗思路

一、整体思路

1、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2、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

3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乃指麻木之病多属营卫不足之虚证。若肢体酸麻沉重、抚摩觉快者,便是气滞闭着。如患处顽麻无知、捏之又不觉痛,其脉涩,舌质暗,则为死血。

4、任何下肢的问题可求之于肾。脚就是肾。肾阳极虚就会脚无力。多走路会帮助甚大,因为运动会使阳升。

5、足软之病,如果肺脉燥热,用百合以清肺热,并不治足,而足软自愈。

6、皮肤麻木不仁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用黄芪。

7、双足冷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

8、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白芍一两 炙甘草八钱 炮附子五钱 伸筋草三钱 牛膝三钱 川芎三钱)。重用白芍、炙甘草。

9、炮附子三钱,白芍八钱 帮助下焦静脉回流治脚酸软。

10、四肢软弱,步履疲怠不收者,湿甚筋纵弛也。宜利湿燥筋汤。 苡仁三钱木瓜一钱防己一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

二、辩证诊治

1、人有痿症,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不能举步者,人以为两足之无力也,不知乃阳明火盛。不必去治两足,止平其胃火,则火息而足自坚凝。若不平胃火,而徒用补阴之剂,则饮食愈多,而两足益弱。法当用元参三两,麦冬一两,甘菊花三钱,人参一钱,熟地一两,菟丝子一钱。水数碗,煎汤四碗,恣其吞饮,则胃火渐平,而两足自然生力。此不治足而正所以治足也。

 痿症中有不是阳明之痿。其症亦不能起床,亦能善饭,亦骨无力不能起立。此肾寒极而火沸腾,似痿而非痿也。初起之时,未尝不是阳明火炽而来,用寒凉折服之,则胃火息矣。而肾水熬干,夜必咳嗽吐痰,而日间转觉少轻。呻吟床席,饮食少迟,更觉难堪。

方用元参一两,麦冬三两,熟地二两,水煎。服。若有肝火者,加白芍五钱,水煎服。四剂可以起床。

 后用六味汤,大剂煎饮。加麦冬一两,五味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茯苓二钱,水煎服。此方妙在用元参、麦冬,滋肺金而去心间之游火,又妙在用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而胃火自坚矣。肺金自然下生肾水,则肾水藏于肾宫,不上冲咽门,不必止嗽,而嗽自除矣。

2、人病在两足之弱,不能步履,人以为肾水之亏,不知非肾也,盖气虚不能运用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三钱,金钗石斛五钱,黄芪一两,人参三钱治之。二剂即足生力。四剂可以步履矣。盖人参、芪、术,皆补气之圣药,而牛膝、石斛,亦健足之神剂,所以两用之而成功。

3、足软之病,肺脉燥热,用百合以清肺热,并不治足,而足软自愈。

4、越婢汤证,又兼小便不利,或脚弱者,为越婢加术汤证。所谓脚弱者,行步不稳,脚膝软弱无力,动则厥仆是也。

5、(1)双足冷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 炙甘草 炮附子 川芎。

2)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

6、炮附子三钱,白芍八钱 帮助下焦静脉迴流治脚酸软。

白芍一两 炙甘草八钱 炮附子五钱 伸筋草三钱 牛膝三钱 川芎三钱-->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为要处理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的问题。

三、方药比较

1、痿症方:用于腰腿痿弱之初期。大病后下肢无力、产后腿膝痿弱、脚气所致之下肢麻痹、脊髓痨、脊髓炎、脊椎骨骨疽、小儿麻痹等皆可应用。自腰以下发生痿症初期者有效。若津液竭乏,且有咳嗽等症,应与加味四物汤。但脚气之痿症不如济生肾气丸、大防风之类有效。

2、八味丸:下肢无力,脐下不仁。

3、大防风汤,下肢痿弱,气血虚甚。

4、加味四物汤:下肢痿弱,枯燥甚且有咳嗽。

四、案例

1、女,61岁,由于工作劳累,左侧脚筋拘挛疼痛。走路只能勉强以足跟着地,把脚尖向上。到了晚上,疼痛加剧,患者彻夜呻吟,难以入眠。

刻诊,见舌面无苔,干燥少津,脉象虚数无力,疼痛的部位不红不肿。

处方:

赤芍25克,白芍25克,甘草18克,木瓜12克,牛膝12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水煎服。

一剂之后,疼痛减轻。五剂以后,诸证悉平。

 这里用了芍药甘草汤,加入活血凉血的赤芍,以及舒筋活络的木瓜,活血通经的牛膝,凉血的丹皮,以及活血的桃仁。

2、女,50岁。因为跌倒,导致腰部受伤,使得辗转困难,生活不便。刻诊,见舌质偏红、无苔。于是,继续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方见——

白芍24克,赤芍24克,鸡血藤20克,当归15克,甘草12克。药用3剂以后,腰部减轻,转侧灵活。

 芍药甘草汤加入鸡血藤、当归来活血养血、舒筋活络。

上述2例,是天津已故老中医邢锡波先生的验案。

3、男,53岁。左侧腿肚子经常转筋,好像是筋聚在了一起。一犯病,腿就钻心地疼,根本伸不直。左侧大脚趾也向足心的位置抽搐,一抽起来就疼痛难忍。

刻诊,见患者舌红,少苔,脉弦。

处方: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

四剂药喝下,患者诸证悉平。

半夏泻心汤在肠胃等疾病的特异性运用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柴胡证误下的三种转归:

 1、蒸蒸而振,发热汗出,此为颤汗;仍用柴胡汤。

 2、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3、满而不痛者,病在脾胃,宜用半夏泻心汤。

 只所以出现三种转归,与人的体质有关。治疗应以人而异。

 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恶心、呕吐、肠鸣、下利。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去滓再煎,浓缩;一是减少药量,二是调和,使不同药性更加和谐。

 半夏泻心汤是攻补皆施,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半夏泻心汤: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不符合辨证论治的方证。

 伤寒论核心的问题是方证。

 以方测证,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是:脾胃虚弱。

 脾胃病具有复杂性,除了自身的功能以外,还涉及气机的升降。

 脾气不能上升,下陷就会出现肠鸣、下利;

 胃气不能下降,反逆就会出现呕吐;

 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就会胃脘胀满。

 半夏泻心汤的另一个病机:中焦湿热阻滞。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半夏、干姜)苦降(黄连、黄芩),寒温并用。

总结:——特异性方证

凡是呕吐、下利,心下痞并见的, 半夏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见口苦,口干、口黏、舌苔厚黄腻的(中焦湿热), 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吐并有中焦湿热的, 半夏泻心汤主之。

胃中嘈杂(不舒服)而见口苦,口干、口黏、舌苔厚黄腻的,半夏泻心汤主之。

胃部或胀或痛或不舒服,同时还有其他热寒证,如牙龈肿痛,背凉、下利等,半夏泻心汤主之。

复发性口腔溃疡特异性方证

病机:中焦脾胃功能紊乱。与半夏泻心汤病机相似。

用李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人参、黄芪,炙甘草、苍术、(补脾胃)、黄连、黄芩、石膏(泻阴火)、羌活、柴胡、升麻(升阳)

肺脾同治、培土生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清金消毒汤,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

肺脾同治、培土生金第一方

长期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常常形体羸弱,胃口不佳,或有大便溏稀等脾胃虚弱等症状。此时,西医针对肺病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中医却能通过培土生金发挥意想不到的神效。

01

一患儿18个月,因哮喘性支气管炎住院,在儿科予以抗生素、止咳平喘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时咳嗽、喉中痰鸣,时时喘息气急,兼有面红潮热。其母亲说患者大便溏稀已多日。孩子面黄肌瘦,胃口不佳。

西医无好的办法,请了中医科来会诊,中医大夫辩证后认为属脾肺两虚,余热未尽。治以健脾益肺、清泻余热为主。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每日2次。

患儿服2 剂后喘息气急,喉中痰鸣,乃至便溏及面红潮热诸症均明显改善,食纳增加。再服原方3剂以善后。

02

一男性青年,有一个老毛病,就是只要吃得太饱,或者遇到寒冷空气即咳嗽不止,并且无痰,这个毛病已伴随他10余年,其他身体各方面均无异常。反反复复已就医多年,用过激素等喷雾剂,仍不见断根,一停药就复发。

后朋友介绍找到一位有名的中医,问诊中才发现此青年工种需长期水中作业,15岁时多次淋雨后,出现上述症状。且其面色较黑,舌淡苔白,脉缓。

中医大夫即断为证属外邪侵袭,邪湿内聚困脾,运化失职,湿聚为痰,上泛于肺。

故予参苓白术散加款冬花、莲子 仁、厚朴、白芥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再三嘱咐患者暂停水中作业,禁食生冷。

3个月后复诊,症状好转,续服1月,2年未复发。

03

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脾胃虚弱累及肺的病症。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所谓母能令子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湿困,土生金的功能就不能发挥。参苓白术散正是这么一个补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保肺之良方。

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所组成。全方温而不燥,补中有行,升降并用,药力平和,是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记载: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 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医方集解》曰: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共为君药。配伍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厚肠止泻:并用扁豆,薏苡仁健脾助运,渗湿止泻,为臣药。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用为佐使。

诸药配伍,补中焦之虚,助脾气之运,渗停聚之湿,行气机之滞,恢复脾 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培土生金非它莫属

参苓白术散实为健脾祛湿而建,因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方中用药有升有降, 使气得升降而和。脾胃居中属土,若地,肺金为华盖, 在上若天,升降相和,犹如天地之气息息相通,脾就能运转自如。

所谓地气上通于肺,肺也得养。因此,参苓白术散又可保肺,对于脾虚所致肺之不足且兼痰湿者尤为适宜。土为金之母,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脾亦虚弱,治疗上亦需培土生金,健脾补肺,故本方又常用于呼吸系统疑难慢性疾病。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是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培补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强健,恢复正常,以治疗肺脏亏虚的方法。临床多用于治疗肺虚脾弱之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甚至浮肿及舌质淡苔白、脉濡细弱等症。

肺脾两脏经脉同属太阴,肺、 脾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同步亦趋。脾气虚弱,运化无权,生化乏源,肺气随之衰少; 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脾气亦虚;脾虚运湿无力,肺虚 清肃无能,则脾生之痰上贮于肺,出现一系列肺脾气 虚或者本虚夹实之证。治疗上遵循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正如《石室秘录》所言: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医宗必读》亦曰:虽喘嗽不宁, 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

参苓白术散所展示的培土生金理论,为治疗肺系疑难病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

临床上来看,参苓白术散不仅可用于脾气不足,土不生金所致的肺气不足之咳嗽,尤其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化痰成饮,上犯于肺所致之痰饮咳嗽病证。而且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系疾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亦疗效显著。

石室秘录,

脏治法

岐天师曰:凡人有病气喘呕咳者,乃肺病也。肺乃金脏,又娇脏也。居于心之上,瓣如莲花,色红蒂紫。咽管之下,即是肺经,司气之出人,不容食物。咽之上有会厌在,即小舌头也。会厌遮住咽门,饮食之类,始能直人食管,而下通于胃。倘人饮食之时多言,会厌不及遮咽门,设或米食之类,人于气管,则必咳不已。可见气管不容一物,可知药亦不能直人也。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咳嗽自已。故五脏之中,除肺一经之外,俱可正治,独肺经不可正治。然则肺经生痈疡,何以治之耶。用元参一两,生甘草一两,金银花八两,当归二两,水煎服。【批,清金消毒汤。加麦冬一两。】数品中,惟麦冬乃清肺火之品,余俱人脾、入肝、人心之药,而用之者何也?盖人肝则平木,而不必肺金用力以制之,则肺金得养矣;人脾则脾土能生肺金,而肺金又得养矣;人心经则心火不凌肺金,而肺经又得养矣。虽前药乃治心、治脾、治肝之药,似乎隔一、隔二、隔三治法,其实乃正治肺金也。

脂肪瘤不就是一群痰湿,一张5味药的方子,消除患者30多处脂肪瘤后,我忽然明白:当中医被人们遗忘时,就再也无出头之路。正所谓亡了文化比亡国还惨!

这些年来,中医越来越不受重视,网络上对中医的谩骂声也越来越大。

这便导致了,从事中医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是打着中医的名号,说着满口的中医术语,开着外人都看不懂的中医药方,去欺骗患者。

但是不仅中医如此,西医也是如此,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去西医院,是不是医生写的字,患者都不认识。

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不为别的,为的就是一个'。当利益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时,人心就开始浮躁了起来,人人都想要分一碗羹,可是医者的羹从何而来?当然是从病人手中来了。

可大家却不在乎西医的做法,反倒一直揪着中医不放。

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没有人敢在从事中医,中医既不挣钱,又要学习很多,相比西医实在难的不是一个档次。

可如果是到了某一天,连我们的'中医,甚至连'传统文化都成了敏感的词汇,写都不能写,说都不能说,到了那个地步,那就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我的一位患者,他从未看过中医,但他因为脂肪瘤却做了3次手术,可是手术后的2,3年,这脂肪瘤就又一次长了出来。

他来找我时,说:都说事不过三,怎么我这脂肪瘤都手术3次了,它还是长了呢?

我说:没找到根本呗。

随后,我便让他说说他的情况。

他说:我这玩意都快10年了,之前一共做了3次手术,但现在又长出来了,而且我昨天数了一下,全身上下大约36处脂肪瘤。

刻诊,见他舌质胖淡,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而滑。精神疲倦,连说话都悄声悄语。仔细询问得知,他早年间总是忧思重重,而且,自从双臂发病以来,就常常感觉两条胳膊酸沉乏力,四肢倦怠,胸脘郁闷。

我看后对他说:所谓的脂肪瘤,啥啥结节、啥啥囊肿、啥啥增生都是一个病,叫做'痰核;而西医则是根据这些不同的位置,起了不同的名字。

你之所以做手术还能接着长出来,这就好比一个脏乱差的厨房,频频有蟑螂出来,而你一味的放蟑螂药,只是能消除片刻的蟑螂,没过多久,蟑螂就会卷土从来。而这样的做法岂不是又费时又费力,还费钱。

而中医治病,讲究的就是一个内在的病因。厨房有蟑螂的病因就是因为厨房脏乱差,那么这就需要好好打扫厨房的卫生了,卫生好了,蟑螂自然就消失了。

同理,脂肪瘤的病根不能在于切切切,而应该找到内在的病因,在选择将病因打败,这样自然就好了,也不会复发了啊。

了解到情况后,给他拟方。方:柴胡、川贝母、山慈菇、白术、茯苓。

他说:5味药?你在骗我吧?我在网上看中医给别人治病,有的还开了50味药呢。

我说:药开得少难道不是为你省钱吗?再说了一个小小脂肪瘤,开那么多药干啥?钱多的没处花?

结果,用到第6剂,左侧上肢的疙瘩开始减小。尤其是一些体积不大的疙瘩,已经不见了。用到第10剂,右侧上肢的疙瘩也开始减小、柔软。等用到第15剂的时候,双臂的疙瘩已经完全消失了。与此同时,心境也大为改善。随访3年,也未曾复发。

这副方子究竟有什么妙用呢?

1. 治标——柴胡、川贝母、山慈菇

他长期以来情绪抑郁寡欢、莫名愁苦。这就会导致出现肝郁的问题。肝主情志。情志不遂,就会令肝气郁滞。

肝郁,则气滞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则聚生痰浊。同时,肝郁克脾土,令脾运化不及。运化失常,也会让津液聚而成痰。

患者舌质淡胖,苔腻脉滑,这都是痰湿内积之象。他胸脘郁闷,则源于气滞不畅。上臂酸沉四肢乏力,则源于中焦不运,气血匮乏,不能濡养四肢。

用柴胡疏理肝气,清热,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热。

山慈菇,消除肝胃肺循经路线的外痰内痰,化痰,消肿散结。

川贝母散心胸郁结之气,除流痰瘤结。

川贝母与山慈菇,贝母苦燥降逆气,山慈菇辛香行气行血。共让气机行动起来,理顺气机,化开痰浊,散结止痛。

2. 治本——白术、茯苓

《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生于气。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

脂肪瘤这种东西跟痰湿有很大关系。普通的痰湿还只是散兵游勇,只能在身体里流窜作案,而痰核等于敌人的力量已经壮大了,它们会抱成团堵在皮里膜外,所谓皮里膜外指的是五脏之外,表皮之内。

脾主水湿,是痰湿的生源之地。脾还主运化,能够将痰湿正确的运化到该去的地方去。脾虚湿蕴、加上行气不畅,使得脾湿化聚为痰,日久凝结,成了痰核。

白术、茯苓用来健脾益气,将脾胃补好,脾胃健运,那么痰湿就不会出现。痰湿不出现,又怎么会有痰核

肚脐调百病,身体不舒服就从它下手!

肚脐,被中医称之为神阙穴,是一个神奇的养生机关

它是全身穴位中唯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和五脏六腑相通。

常按肚脐,有温通阳气,健脾和胃,强壮祛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肚脐调百病

01.失眠

黄连肉桂药膏敷肚脐

1.取等量的黄连和肉桂,烘烤为细末,用蜂蜜调成糊备用。

2.用酒精给肚脐消毒,然后将备好的药膏敷在肚脐上,再用膏药贴附固定,12小时取下。

此方适用于失眠伴随心烦、心悸者,中医认为,这种失眠属于心肾不交型。治疗期间,要禁食生冷油腻。

02.晕车

生姜贴肚脐

1.切一片生姜,用胶布贴在肚脐上,坐车前半小时贴上。

2.半天之后再换一次,让你一整天不晕车。

03.腹胀

莱菔子贴肚脐

1.将文火炒黄的莱菔子研成细末。

2.10克药面,与米酒调成直径3厘米的薄饼。

3.肚脐消毒后,将药饼盖在肚脐处,再用纱布固定。

4.12小时换一次药。治疗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

04.肚子着凉

艾灸肚脐

艾灸可以袪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

而神阙穴是养阳气效果很好的一个保健穴,所以肚子着凉、手脚发凉时艾灸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振奋体内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

如果实施起来不太方便,也可以灌一个热水袋,放置在肚脐上,用热敷的方法来代替艾灸。

05.痛经

艾草敷肚脐

把艾草捣成碎末,滴点香油搅成糊状敷在肚脐上,用胶布贴好,会感觉一股暖流慢慢从肚脐中涌入。

也可以双手搓热叠放在肚脐上揉按,或艾灸肚脐、或热敷肚脐,缓解痛经。

06.尿失禁

五味子敷肚脐

很多中老年朋友在咳嗽、大笑或弯腰时,尿液会不由自主地流出,这是压力性尿失禁。

用葱白五味子泥敷肚脐可帮助防治压力性尿失禁。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作用,葱白能宣通上下阳气。

牙齿松动,这8样中药一起用,牙齿牢固了,牙龈也不上火了!

女贞子---养阴气,平阴火,健腰膝,用于牙松齿摇;

羌 青---泻肝气,搜肝风,用于牙痛。

龙脑香---通诸窍,散郁火,用于、牙龈红肿;

寒水石---治心肾实热,凉血降火,治牙痛;

薄 荷---疏风,散热,辟秽,用于目赤,口疮;

青 盐---益气坚筋骨,治牙痛;

周 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用于齿痛;

旱莲草---乌须发,益肾阴,用于牙齿松动,外伤出血;

若常用牙龈上火萎缩、牙齿松动不牢固,可将以上七味,磨成细粉。早晚代替牙膏刷牙。具有清虚热及补益肾气牢固牙齿之效果。

一张8味药的药草方,治好患者7年手抖,我才明白:每一个治不好的病背后,都有医生对于金钱的渴望

上大学时有个同学,能力特别强,自己家里条件也不错,大学毕业之后,就自己开了个公司去做品牌咨询,过年的时候,同学聚会,我俩坐在一块,就聊了一会。

他告诉我:去年的时候,他公司接了个药材集团的业务,让他帮忙做个年度的品牌战略规划,价格可以随便提。

他又接着说:我当时进那个老板的办公室,就在墙边放了好几个保险柜,我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放的什么名贵中药、金条,或者是合同之类的,但是没想到里面是一沓沓的中药方子。

我当时就想着,那看来这个公司的药肯定是很有效果,手握这么多精方、秘方。

结果那个老板却说:这些方子是很不错,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商品。

同学又问他:那什么样的药,才算是好商品?

那个老总说,只有那种一吃就好,不吃就发作的药,才算得上好商品

同学最后跟我说:我算是知道,为什么现在这治不好的病是越来越多了,这根本都没想让患者摆脱吃药,又往哪让患者痊愈!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这些年,科技是在飞速发展,医学也在不断进步,手抖这种小毛病,却开始成为了不治之症,这背后的真相,不是病毒升级了,而是人心变了!

曾经也有人找我,50万一张的价格,买我手中的方子,但是只有一个条件:卖出去的方子,以后不准再用。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君子爱财,但是取之有道,好的方子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换钱的。

这一辈子,哪怕我穷到去睡马路牙子,也不会忘记,我曾经对着孙思邈雕像许下的誓言——永远不会昧着良心去赚患者的钱。

说起手抖,我就想起了一个患者,他手指麻木已经有将近7年的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问题,但是后来却是越来越严重,还开始出现手抖的情况。

最近手抖严重到,拿筷子筷子掉落,拿杯子喝水,还没送到嘴边,杯子里的水都撒的差不多了,还感觉手上有万千只蚂蚁在爬来爬去。

了解完患者的情况,给患者开出方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甘草。

结果呢?患者刚用了半个月,手麻手抖就大大缓解了,我调整了药量,让他继续用,前后历时一个半月,症状已基本消失,门诊随访,至今无恙。

中医常讲:气血则麻,血虚则木,但是一般很难讲麻和木区分开来,往往是麻木并存,所以说,患者四肢麻木,其实就是气血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一个人气虚血虚的时候,人体就会把气血优先供给重要的脏器,而得不到气血濡养的部位就会通过麻木的方式提出抗议,有时还会引发手足颤抖。

所以在这个方子中:

1,当归、白芍。

当归补血,白芍养血,还可以柔肝,因为肝藏血,要想把血补足,柔肝养肝必不可少,所以这两味药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

2,黄芪、党参、白术、甘草。

这四味药是补气的,气行则血行,血是一种阴性物质,天性好静,它之所以在上上下下地循环流动,全是依赖气推动,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健脾的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3,鸡血藤、川芎。

酸麻疼痛要通经络,这就好比一个地方爆发了泥石流,想要把物资送达,必须得先恢复交通。

其实真正好好治病的中医,赚不了多少钱,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中医的原因。

就像我现在挣的钱,刚好够家用,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但是我却一直乐在其中,我始终觉得,医者生活的贫困,物质的缺乏,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因为它证明我没有昧着良心赚病人的钱。

虚则百病生,看看自己病因在哪!

体虚而病侵,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身体渐虚,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的。体虚分为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四大类及两虚。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写的症状的及用药,需要的相互探讨学习。

1、气虚:易疲乏、易出汗、浑身疲软无力、说话气短音低、易烦、懒言少语、中气不足。气虚者常伴有阳虚之症,因气虚阳虚都是中气不足而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食少、消化不良都是相同症状是。

气虚者又有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脾气虚之分。

1)肺气虚者肺弱多咳、音低、咳痰无力、易感冒。

心气虚者面色苍白或黄、思乱而健忘、心烧易烦。

2)肾气虚者腰膝酸软、夜尿次多量少、常遗精滑精。

3)脾气虚者食少而不易消化、饭后胃有胀满感、大便稀。

2、血虚:面色苍白、或面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头晕易失眠、女性多表现为经期量少、且周期长、严重者有闭经现象、肤黯无光泽。因为血虚阴虚都是阴液不足而致,故血虚者常伴有阴虚之症, 如面红、低烧、五心烦热、潮热、口干咽干、盗汗。

血虚又有心血虚、肝血虚之分。

1)心血虚者多体质虚弱,心慌不安、心烦意乱、失眠多梦、易健忘、面色暗、唇舌色淡。

2)肝血虚者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有夜盲症、指甲色淡无光泽、脆而易折、耳鸣、四肢麻木、消瘦、女性多为月经量少、色淡、闭经、失眠多梦、易自惊而醒。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可数。

阴虚又有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肝阴虚之分。

1)肺阴虚者盗汗(即睡时汗多,醒则汗止)、干咳、痰少而粘、或带血、声音嘶哑。

2)脾阴虚者厌食而食少、且食后不易消化、或伴有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3)肾阴虚者腰困腿软、足跟痛、五心烦热、易失眠、盗汗、遗精、脱发、牙齿松动。

4)肝阴虚者头晕头痛、眼昏花且干、有夜盲症、畏光、、失眠多梦、指甲无光泽。(肾阴虚和肝阴虚常常是同时出现的,因为二者是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者除有气虚的症状外还表现为:口中无味、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量多而色淡、夜尿多、易疲乏、舌质淡薄、苔白、脉象沉细、症状夏轻冬重。

阳虚又有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之分。

1)脾阳虚者食欲不振、胃寒而喜温、遇冷则胃疼,食物不易消化、胃部按压后有舒感适、常口淡无味、大便稀、偶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2)肾阳虚者腰膝酸困、肢体发冷且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腰下多有浮肿、阳痿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有痛感、并伴有肠鸣腹泻、泻后痛感消失。

3)心阳虚者心慌胸闷、气短,常感心中空虚、易惊、受惊长时间惶惶不安、严重时心前区有剧痛感。

 5、两虚:很多体虚者也常有两虚症状,两虚有以下几种:

1)气阴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现象。此类人很少有慢性疾病,这种气阴两虚的人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的方式,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2) 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而造成的,所以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得同时又要注意温阳。

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症状,也有血虚的现象,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

人体五脏六腑对症常用药一览:

1、肺

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

敛肺气:五味子、乌梅、诃子

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

散肺寒:麻黄、紫苏、生姜、青葱、丁香

降肺气:旋覆花、杏仁、苏子、马兜铃、葶苈子

清肺热:石膏、贝母、知母、黄芩、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

2、心

安心神:龙齿、朱茯神

祛心寒:桂心、延胡索

通心气:菖蒲、远志、安息香

镇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补心气:龙眼肉、茯神、五味子

凉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泻心热:黄连、木通、灯心、连翘、竹叶

补心血:生地、当归、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枣仁

2、肝

破肝气:黑三棱、枳实、青皮

敛肝气:枣仁、乌梅、木瓜、龙骨

疏肝气: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散肝风:钩藤、桑叶、菊花、薄荷

泻肝经湿热:龙胆草、连翘、土茯苓

散肝热:决明子、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破肝血:桃仁、莪术、五灵脂、血竭、鳖甲、归尾、益母草

凉肝血:生地、赤芍、紫草、侧柏叶、白茅根、丹皮,熊胆

补肝阴:山茱萸、枸杞子、地黄、五味子、首乌、沙苑子、蒺藜、白芍

4、胆

镇胆:龙骨

散胆热:柴胡

温胆:枣仁、山萸、半夏

泻胆火:龙胆草、青黛、大青叶

5、脾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散脾湿:防风、苍术、厚朴

提升中气:升麻、柴胡、煨葛根

渗脾湿:茯苓、芡实、扁豆、山药

消脾气:山楂、神曲、枳壳、陈皮

补脾:白术、大枣、山药、党参、炙甘草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红豆蔻,砂仁

温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燥脾湿:白术、苍术、红豆蔻、伏龙肝、川椒、陈皮、蛇床子

6、胃

升胃气:葛根、升麻

泻胃湿热:扁蓄、木瓜、茵陈

补胃:大枣、黄芪、山药、甘草

降胃气:枳壳、半夏、陈皮、瓜篓

养胃阴:扁豆、玉竹、沙参、麦冬、石斛

温胃:良姜、益智仁、砂仁、乌药、荜茇、丁香

清胃热:石膏、石斛、花粉、芦根、蒲公英、贯众、大黄

7、肾

泻肾火:知母、黄柏、丹皮、生地

泻肾湿:土茯苓、苦参、防己、木瓜

固肾: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诃子、五味子、龙骨

滋肾阴:熟地、龟板、女贞子、枸杞、首乌、桑椹、核桃仁

温肾阳:菟丝子、巴戟、肉苁蓉、锁阳、鹿胶、狗脊、海狗肾

补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芦巴、淫羊霍、蛤蚧、雄蚕蛾、补骨脂

8、小肠

泻小肠湿热:木通、海金沙

通小肠气:小茴、橘核、荔枝核

9、大肠

温大肠:破故纸、胡椒

补大肠:淫羊霍、韭菜、诃子肉、百合

10、三焦

三焦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甘草、红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

泻上火:连翘、黄芩、栀子、生地

泻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龙胆草

泻下火:黄柏、知母、丹皮

清大肠热:黄柏、知母、生地、地榆、白头翁、连翘

开大肠热结:大黄、芒硝

开大肠寒结:巴豆霜、硫磺、川椒

涩大肠:诃子、御米壳、赤石脂、煨肉果

润肠燥:当归、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苁蓉、郁李仁、蜂蜜

痰湿:痰湿到底是什么?一味药一穴位,痰湿一去自然就瘦了

痰湿啊,就是痰和湿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你赶不走、甩不掉的黏糊糊的东西。

夏天为啥特别湿呢?那是因为炎炎夏日,地气因为热得受不了,就开始往上升腾,跟天气相遇后就形成了雨。

这一升一降的,天地间就湿漉漉的,所以夏天的东西都特别潮湿。

这湿气啊,就像油混在面里一样,人感觉身上总是黏黏糊糊的,不舒服。而且时间久了,这些湿气还会变成痰,痰粘稠,且不容易移动,那就更难甩掉了。

那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搅拌和脾的运输后,变成了身体需要的精微物质。

但如果脾功能出问题,或者吃太多东西,这些精微物质身体用不了,就会变成痰,堆在身体各个角落。

如何祛除痰湿?推荐一个穴位,一味中药:

浅析

■.先要祛痰,先了解下什么表现,说明体内有痰。

经常大吃大喝、放肆吃喝的人,还有经常有应酬的人,特别容易有这种痰湿体质。

他们一般肚子都圆滚滚的,脸上、头发都容易出油,看起来很油腻。

还会经常感觉身体很沉重、头脑昏沉,整个人感觉很不透气。

另外,他们的大便总是很黏,舌苔也厚厚的,有齿痕。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一半以上,很可能就是痰湿体质了。

■.陈皮荷叶佩兰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化解痰湿的茶饮。

「组成」:陈皮:6克,荷叶:6克,佩兰:9

调理痰湿,关键在于脾胃,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就像一个强大的轮子,只有它正常运转,才能将痰和湿气通通化解。所以,如果你想化解痰湿,首先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陈皮通过刺激脾的功能,增强脾的运化作用,从而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痰湿。

肺主宣发肃降,即负责呼吸和排泄身体内的废物。

荷叶通过刺激肺的功能,增强肺的宣发作用,从而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痰湿。

佩兰具有芳香性质,它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香能醒脾、健脾,让偷懒的脾胃马上起来工作。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痰湿。

■.在今年夏天,有一个学员,经常感到身体沉重,头晕目眩,还经常咳嗽。

他平时经常熬夜工作、吃油腻食物、缺乏运动,导致体重飙升,同龄人体重65-70公斤,他的体重85-95公斤左右。

很明显,身体偏胖,体内有大量的痰湿。

平时他非常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艾灸,当时就推荐他每天抽半个小时,现在小腿的外侧丰隆穴,涂抹蓝色艾草精油,用纯铜的刮痧板刮痧3-5分钟。

随后,艾灸丰隆穴30-40分钟左右。

因为他比较懒,就把镂空的单联艾灸罐绑在丰隆穴,艾灸了两个多月,才减掉了不到7斤。

为了增强效果,他就把陈皮荷叶佩兰茶每天泡到自己的保温杯里,因为这三味药配在一起,有芳香化浊、祛湿的作用。

结合之前的丰隆穴,又用了一个月,不仅减肥效果比之前更强,胸闷头晕、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腻的情况,也都消失不见了。

「丰隆穴」: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综上所述,痰湿问题,只要从脾胃入手,想要解决还是很简单的。

止汗,盗汗方,昼时动辄汗出,晚睡心神不稳

组成:淡豆豉10(捣碎),霜桑叶 6 克,小米50克。

锅中入水两碗,入淡豆豉、霜桑叶置火上,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一剂,连用5 天。

根据临床经验,病后产后之人,或年迈虚弱之体,身虽不健,但无大恙,唯见昼时动辄汗出,晚睡心神不稳者,投用上方多收良效。只是病期延久者,其剂当须多用,每每服药过月,方能渐见其功。

一物降一物,3味药泡水喝,肝病不敢来,肝功能一天比一天好

肝脏是人们最主要的代谢器官,也是最大的解毒器官,如果肝脏受损时,人的眼睛也会比较模糊,皮肤看上去暗黄无光泽,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肝区疼痛的问题,所以平时应做好养肝的工作。

 今天教您用这3味药泡水喝,肝病不敢来,肝功能一天比一天好。

肝气郁结——柴胡

柴胡性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柴胡既疏散胆经邪气而和解退热,又疏散肝胆经郁结之气而疏肝解郁,还升举肝胆清阳之气而举陷,为肝胆经之主药。生用既升散又清泄,醋制升散清泄力减而疏肝力增。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方子配组:

香附、川营、白芍等配伍,可调理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情志抑郁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当归、白芍、白术等配伍,可调理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症见胁肋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等症状。

延胡索、积壳、香附等配伍,可调理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院疼痛等症状。

肝胆湿热——龙胆草

龙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定惊。

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以及热病惊风抽搐。

方子配组:

与柴胡、山栀、黄芩等辨证搭配,可清肝泻火

与木通、车前子、泽泻等辨证搭配,可清利湿热;

与茵陈、郁金、黄柏等辨证搭配,可利湿退黄。

肝毒过盛——五味子

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心、肾、脾经。

功效:益气滋肾,止咳,止泻,涩精,生津,安神的。

主治:气虚咳嗽、乏力自汗、内热消渴、尿频遗精、滑精、心悸失眠、健忘、久泻不止等。

方子配组:

五味子+硒麦芽

五味子可以为肝脏补充五味子素和木脂素,加快肝毒的代谢效率,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硒麦芽可以为肝脏补充硒元素,提高肝细胞的活性。二者配伍,可以提高肝脏的免疫力、降低转氨酶,适用于酒精肝、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

精亏的根不在肾,多在脾!中医教你1招,脾肾双补,有效填精

肾精亏虚,怎么补都没效果?大家好,我是郭医生。通常肾精亏虚的人都会伴有脾虚,而脾为后天之本,不断给肾输送精微物质。因此,精亏的根本不在肾,多在脾。今天,郭医生就教你1招,脾肾双补,有效填精!

精亏脾虚的人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这类患者通常会先出现脾虚的症状,比如舌苔厚腻,吃完饭后容易胃胀、胃痛、拉肚子,还有口中有异味等等。长期脾虚,导致肾脏后天的消耗得不到补充,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开始下降;还有腰部犯困、发酸、疼痛,双腿也总是无力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脾肾同补了。

那么今天,郭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个脾肾双补的中成药——无比山药丸,帮你有效填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它的成分有哪些。

首先是方中的茯苓、泽泻,像脾胃虚弱的人,会无力运化津液,形成水湿,而茯苓泽泻一个健脾燥湿,一个利水除湿,可以帮助脾胃恢复运化功能,有效吸收其他药物,改善脾胃虚弱。

然后是方中的牛膝、五味子搭配能够滋补脾肾之阴,而方中菟丝子、杜仲、肉苁蓉、巴戟天,能够补脾肾之阳以固精,改善肾精亏虚出现的腰膝酸软、双腿无力等症状。

最后是方中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和赤石脂,其中熟地、山茱萸能填精补血,缓解头晕、耳鸣等症状;而山药补脾养胃,固肾,还有赤石脂可以涩肠缓解腹泻的情况。

宗筋不坚,海绵体短小?一个方子,大补肝肾,让你找回自信

枸杞子、菟丝子——滋肝补肾,

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

淫羊藿、阳起石——温肾升阳。

白芍,赤芍——补益肝气

山药——补肾健脾

生麦芽——健脾开胃

牛膝——补益肝肾

蜈蚣——行气,

合欢花——活血安神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这个方子是对肝肾不足导致的宗筋不坚的男性功能性障碍有不错的效果。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所以不要擅自用药。因此最好还是找专业医生辨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