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散文教学实践——以《背影》一课为例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2-0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通过“大单元”承载“大任务”,将学习任务作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颠覆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线性知识链条和单一能力序列。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制逻辑,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实现课程整合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在语文教材选文中,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直接关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我在《背影》教学中尝试通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力图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确定本课核心任务

图片

     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法与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仔细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这些课文的一些细节,以及阅读时的心灵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据此,基于大单元教学任务群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探究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

二、设计散文单元学习任务群

图片

     核心任务一经确定,这节课的中心就是围绕核心任务,创设既符合学生生活情境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子任务。根据本册教材,本单元导语、该课预习提示、课后习题,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特征,以及调查本班学生对叙事散文学习的学情,设计以下子任务和教学流程。

任务一:明确写什么

      学生提前预习文本,课前听写文中“狼藉、踌躇、蹒跚、橘子、颓唐、惦记”六个词语,并概括课文内容。这个任务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要用上述六个词语,有了这个限定,学生们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果然,任务抛出来后,学生们纷纷朗读课文,有圈点批注的,有连缀词语写笔记的,也有窃窃私语交流的……不一会,有学生举起了手:“课文写了'我’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老家,看到狼藉的院子,留下了眼泪。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谋事,'我’回北京念书,在南京,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亲自送'我’到火车站,并蹒跚着身子爬过车站月台给'我’买橘子,想到父亲老境如此颓唐,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我’不禁又留下了眼泪。”

      学生通过预学和听写六个词语为后面概述课文做铺垫,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力中的“阐释力”。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确概述课文内容时,即“明确写什么”,要紧扣关键词,明确何人、何事、何情。这是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一种方法。

任务二:探究怎么写

    (一)探究文章构思方法

      了解一篇写人记事散文的内容后,往往需要深入探究这篇文章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描写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是如何构思的来“探究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也指向核心任务。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填写下表横线上空白部分。

图片

      经过合作讨论,学生知道了《背影》的构思方法。第一段是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因为课文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故是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这里是“轻点一笔,开门见山”;第二段顺势切入,描述家境。课文讲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我回家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死去的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里是“交代一笔,补充解释”,既是交代了家境,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进行补充,也是对后文思念“背影”的原因进行铺垫;第三段再写家境,铺设基调。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铺设一种悲伤的基调。这里是“穿插一笔,酝酿情感”,穿插了没落的家境,为后文父亲对他的关爱做铺垫,也为下文思念“背影”的情感埋下伏笔;第四段第五段是同行南京,交代场景,初写关爱。父亲嘱咐茶房、亲自送我、拣定座椅、铺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等无不包含关爱,但相对于下文的月台买橘,这里是“简叙一笔,略写关爱”;第六段特写镜头,浓写关爱。该段详细写了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场景,这里花了很多笔墨,非常有画面感,大写特写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写出了波澜,这里是“巧折一笔,浓写关爱”;第七段是别后思念,理解关爱。父亲老境如此颓唐,但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阅信之后,“我”在泪光中理解了父亲的关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也升华出“我”对父亲的思念,和课文开头遥相呼应,这里是“升华一笔,画龙点睛”。

      学生在对文本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写什么”的问题,再针对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设置子任务:“探究怎么写”。通过探究课文构思方法这一任务来设计学习,这一子任务既能让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继续感知文意,又能学习经典散文的构思方法。

    (二)探究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探究了文章的构思,写人记事散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也至关重要。细读《背影》第六段,对这段话进行多角度美点赏析,在课本上写批注,同时呈现示例,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如:“蹒跚”是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很有表现力,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父亲上下月台更难了,这里描绘出了父亲的老态和他的心甘情愿,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爱的深切。

      为了把学生代入课文情节,我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领悟那感人的背影。经过学生的交流补充,我们探究了文中人物描写方法。

  比如,第六段中的动作描写非常精彩。比如“攀”“缩”“倾”“爬”等,这里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的衣着描写,“黑”和“布”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家境衰败、生活穷苦的状况。

      “抱了朱红的橘子,将橘子散放在地上,再抱起橘子走”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小心谨慎,表现了如山的父爱。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同时,还可以适当选择作业本中的导学任务作为课堂任务的补充。例如《作业本》P91导学一(3)叶圣陶曾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并说道:“篇中的人物语言,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请分析《背影》中父亲的语言分别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情感或性格。

图片
图片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指向一个字,那就是对儿子的“爱”。

      此外,本文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学习语言特点,是新课标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通过交流学习,本文语言质朴、口语化、句式简短等特色就凸显其中。比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明白易懂。再比如,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几句话既有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设置这一子任务,意在指向本课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因为这篇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法与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仔细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同时,通过典型事件、传神的细节描写、雅致的文字表达是实现“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这个核心素养的绝佳方式。学生在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中,在动人心魄的心理描写中,在前后关联的衣着描写中感受那难以抑制的亲人之爱。所以,设置“美点赏析”这个子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主动交流中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图提高语文学习力中的“品鉴力”。

任务三:理解为何写

      课文中有不少反复强调的地方,也有相互照应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并谈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

图片

      学贵有疑:你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可以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明明父子皆在,为什么不相见呢?课文结尾处还有一个问题,父亲给“我”的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先说“身体平安”,后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明明说“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为什么还要费力给我写信呢?通过文本细读,引入朱自清父子关系僵化的背景资料,逐层破解父亲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情感密码。

      设置“理解为何写”这一子任务,试图让学生通过质疑课文反复强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等来提升学生的批判力。同时,为了把批判思维引向深入,我还设置了缘点质疑环节,让学生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另外,我还进行了拓展:在课文里面,编者为什么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个单元呢?本单元第一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两篇》是哲理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不把《藤野先生》放在同一单元呢?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批判性思维,试图让学生深度学习,以此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提高。

图片

                            任务四:尝试如何用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思维导图。提示:明确写什么,探究怎么写,理解为何写。

      课后作业:根据你绘制的思维导图,完成一篇“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小论文。要求:有明确的观点,有课文中材料依据;不少于500字。

      设置这一子任务,目的在于通过前三个任务的学习,学以致用,从而学会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达到“学一篇知一类”的目的,并尝试指向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能力。

      本节课四个子任务都指向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并融合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三类言语实践活动。散文学习内容由外在言说对象转向内在情感体验;同时,向外拓展到抽象化、概念化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最后内化于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之中。这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探索,通过深度学习来建构散文读写的结构化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文体不一样,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所呈现的方法也不一样,其它类型的散文怎么阅读,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和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设置合适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渗透大单元教学理念,还需要再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

 文字: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柴若楠

  编辑:杭州市采荷中学              封   琳

 审核:杭州市采荷中学              封   琳

 终审: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沈   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