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本

 直尾昂述 2023-12-04 发布于广东

​民本、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尊天

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缩写

中国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

-

意为民众是

国家的根本

稳固这一个

“根本”国家

才能安宁

-

源于

西周周公(旦)的“敬德保民”

到春秋时期发展为“重民”思潮

-

管仲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儒家对之又作了升华

成为其“德治”、“仁政”

的基本根据和施政纲领

-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

民如水

君如舟

水可载舟

也可覆舟

突出了“民为邦本”之意

-

而“本固”则在于

得到民众的拥护

-

孟子:

桀纣之

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为此,就应实施

“德治”、“仁政”

-

其一

首先是要求

统治者本身

有“仁”德

-

孔子: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拱之”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其二,统治者要“施仁德于民”,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

其要包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制民之产”,

“使民以时”,

“富之”,“教之”,

“省刑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

-

给民众以

实际利益

即“养民也惠”、

“推恩”于民

-

于是

民受之感化

而感恩于上

-

“中心悦而诚服也”

-

达到

“本固邦宁”

“斯得天下”

明德慎罚:

惟乃

丕显考文王,

克明德慎罚,

不敢侮鳏寡,

庸庸,祗祗,

威威,显民”

-

他认为治民

既应明尚德政,

又要慎施刑罚,

-

包括:

不能欺侮无依无靠的人,

-

任用应当任用的人,

尊敬应当尊敬的人,

处罚应当处罚的人。

-

认为量刑处罚

要考虑犯罪的

-

动机和悔罪态度,

-

罪虽大,

但非故犯,

且知悔改,

-

“时乃不可杀”;

-

罪虽小,

但明知故犯,

且不知悔改,

“乃不可不杀”。

-

至于“不孝不友”

的“元恶大憝”者,

则定要“刑兹无赦”。

-

实际提出了:

“宽猛相济”、

“文武并用”

的统治原则

-

为后来的儒家

所继承和发展

-

荀子:

“治之理,

礼与刑,

君子以

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四海平”

敬德保民:

周取代商

对殷人的

天命论

作了修改

-

其核心即是

“以德配天”

-

认为能否

享有“天命”

关键以君主

是否“敬德”

而转移

-

强调

天命不是永恒地

给某一个统治者

“唯命不予常”

-

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

祈天永命”

--

“敬德”,亦称

“修德”、“明德”

-

其内容有三:

一谓统治者应

“无康好逸豫”

“不敢自暇自逸”,

“罔敢湎于酒”,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

二谓“明德恤祀”,

谨慎地祭祀先祖、上天;

-

三谓

“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训告”教化,“明德慎罚”,

对民实行德政。

-

如此才能保持对民众的统治,

使得民众心悦诚服服从统治,

-

“欲至于万年,

唯王子子孙孙

永保民”

-

近代王国维说:

周人

“其所以祈天永命者,

乃在德与民二字”

-

这一个思想形成了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德治说的基本框架

尊天:

中国古代一种

天人感应的

神学政治思想

-

最早起源于周朝

-

国人的“天”包含两重意义:

一是至大无外、至高无上的自然之天;

一是玄妙不测、主宰一切的神明之天。

-

周人确立以

“乾”为首卦

的尊“天”说

-

认为

唯有“天”是至高无上、

主宰一切的自然神明

-

个人的吉凶祸福

国家的盛衰存亡

都与

“天意”、

“天命”

存在着联系

-

世俗生活只在

“天”的授意下

才具有合理性

-

世俗活动只在

“天”的授命下

才具有神圣性

-

“尊天”思想

对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孔子的“天命”、

墨子的“天志”、

老子的“天道”

-

也都是对于

“尊天”思想的

继承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