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年初,周作人被假释出狱,立刻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 毛泽东看

 九湾十八坂 2023-12-04 发布于山东
1949年初,周作人被假释出狱,立刻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改变了周作人往后的命运。 当时,周作人告诉徐淦,自己跟毛泽东有过一面之缘:“南北通车了,我已经发出一书信给毛泽东先生,毛先生在北大当图书馆馆员时见过面。有一次,他来八道湾看鲁迅,鲁迅不在家,同我谈了一会儿。我去信问他能不能让我回北平,还不知道给不给回音。” 根据唐弢回忆,他从周恩来处听到,毛泽东看完信后说:“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古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 于是,周作人收到了回信,并且被允许回家。 周作人精通日语、英语、古希腊语,翻译了很多优秀译作。 晚年,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 他每天写作10个小时以上,书桌上只摆着笔墨纸砚,从来不用钢笔,都是自己研墨,用毛笔写正楷。 过了十几年,周作人年老体衰,只能用绳子将笔绑在手上写作。 就这样,他在80岁之前,完成了48万字的希腊作品、《对话集》的翻译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淡雅、清隽幽雅。 他写出过这样的金句——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对于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这样评价道:“周作人的文体,来得徐舒自然,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烦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 除了周作人的散文,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儿童杂事诗》,其中有:夕阳在树时加酉,洒水庭前作晚凉。 板桌移来先吃饭,中间虾壳笋头汤。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爷爷家里的情景。 夏天的傍晚,爷爷拿清水泼家门口的水泥地,搬出小桌子,摆上饭菜。月亮要出来了,我们也要开饭了。 关于为什么会写作,周作人说是“因寂寞,在文学上寻求安慰。”

周作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对文学和翻译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周作人的散文以其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备受赞誉,他的《儿童杂事诗》更是展现了他对家庭、童年回忆的感情。
周作人在文学上寻求安慰,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情感表达和内心追求。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这种情感共鸣也正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