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曼单于与冒顿单于雕像 他是匈奴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史记载的首领,他也是被历史误解最深的匈奴首领。 他以一种反面的形象出现,更像是为了衬托匈奴第一个王者的光环而存在,就如小说中有冲突才会精彩一样,渲染了冒顿的悲情色彩,放大他的英雄形象。 司马迁对头曼单于的记载所述只有在匈奴传中的唯一的一段文字,更像是在记载冒顿单于时顺手写的。这一方面是汉朝关注到匈奴的时间不长,史料匮乏;另一方面,冒顿单于是匈奴史上第一个王者,他将匈奴带入了极盛时期,在这样的光环下,头曼单于显然是这段历史的配角。 ![]()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头曼单于的故事。 头曼单于时期,正值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动荡时代,此时匈奴并不强大,南面是大秦帝国,公元前215 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将军赶出匈奴人赶回漠北大漠,而匈奴东面受到强大东胡的打压,西面是强大的月氏国,北边是浑庾、屈射、丁灵等游牧民族,匈奴处于强敌环伺的环境中。蒙恬修筑的长城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匈奴在这一时期不敢南下。为了生存,头曼选择与月氏建立联盟,牵制东胡,将太子冒顿作为人质送往月氏,以达成协议。 质子制度,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作为质子送到殷商,被纣王煮成肉羹。以子为质是古代诸侯国间处理周边关系时的重要政治手段。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以人为质的先例,则是在战国时期燕国将军秦开作为人质前往东胡这件事。 ![]() 据《史记》记载,头曼单于听信了小老婆的话,将太子冒顿送往月氏为质不久,立刻派兵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之手,除掉自己的这个已经是太子身份的儿子,以达到改立小儿子为太子的目的。这一点正是头曼被历史学者所诟病的地方,也是头曼被乱箭射杀的原因。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够成为一个民族或者部族的首领,没有相当的头脑和手段,实难立足于强敌之林。假如正如历史学者们所断言的,头曼设计杀冒顿,那么冒顿从月氏逃离回匈奴庭,担心被报复是人之常情,就不会“以为壮,令将万骑”。 ![]() 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 头曼见冒顿英勇,非常欣赏他的能力,让他担任万骑长。这是什么概念,按照匈奴的军事架构,最高级的军事长官是万骑长。匈奴共设24个万骑长,各自统领万骑的兵力。而冒顿身份是太子叠加万骑长的buff,那就匈奴族中地位仅次于头曼单于的第二人。 换做是你,你会将自己想杀但没有杀掉的人,留在身边,加官进爵,养虎为患吗? 如此不设防,确实是不符合逻辑的。 头曼其实是知人善用的明主,正因为他知道冒顿有才能,才倍加欣赏,令其领万骑的兵力。如果头曼真的是听枕边风的人,那么冒顿回到部族之后,其后母为担心被报复,必然会想方设法继续在头曼耳边吹耳边风,除掉冒顿来杜绝后患,但《史记》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 头曼死于一次狩猎,这一次是头曼带着自己的冒顿去狩猎,可以理解是头曼家庭日的活动。头曼是信任冒顿的,根本没有设防,允许冒顿带着自己的兵士参加狩猎。而冒顿就在这次,命令秘密训练的士兵乱箭射杀头曼单于后,立即发动了政变,“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清剿了不服从自己的人,并自立单于。 所以,头曼单于被历代的历史研究者诟病,实则是对头曼单于的极大误读或带有偏见的判断。实际上,头曼和冒顿,是匈奴走上极盛时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首领,是他们共同的努力,才将匈奴从受制于人的弱小部族,成长为驰骋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霸主。 由于历史学者的主观臆断,头曼单于被误读了二千多年,我们应该还他一个公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