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朴,是种大美

 醉倚西风 2023-12-05 发布于河南
年龄,除了带来一脸沧桑,也能让人有些沉淀。不同的年龄,读经典的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癸卯年盛夏,重读《论语》,把自己的感悟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想谈谈质朴之美。

1.君子讲究“文质彬彬”
在《雍也篇第六》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家都很熟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质”指未加工的东西,天然的,未雕琢的,朴实,淳厚。“文”,本义指天地万物呈现出的纹路,轨迹,后指各种花纹,纹理,引申为文饰,文化,文明,文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轻浮;君子的品格应该是质朴和文饰搭配得宜。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的表现之一是:既要有内心的善良与纯朴,又有外在的优雅与得体。这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把气度拿捏得死死的。
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在《颜渊篇第十二》里,也有一段话,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胜舌。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这段话是卫国大夫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棘子成说,君子主要在于内心,为什么要文饰呢?子贡用了两个比喻来回答他,一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二是如果没有文饰,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没有什么分别了。君子,求内在,也需外表修饰

2.“质”与“文”的关系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的形象是文质彬彬,这没有错。但是,首先要注重内心修养:
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质”本身就是“文”。这是“质”与“文”的表与里的问题。诚意,才会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是非干净清澈,眼睛一览无余。一味靠外在的打扮是难以掩饰内心的苍白的,勇敢,善良,方正,本身就是一种美。
二是孔子也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质而后文。这是“质”与“文”的先后问题。孔子对弟子的第一要求是品德,是内在修养,是孝、悌、忠、信、仁,把这些都学好有,还有一点精力,可以学点才艺的东西。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装扮自己,而是用在切身的行动上,孔子一直是个实用主义者,做人优先,做事优先,先品行端正,才讲究相貌好看。

3.“质”是一种大美
闲暇时间,常伏案写字,大多时间都在师古。向古人学习,是习字的基本要求。行内有句俗话,不临帖,全是瞎胡写。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写字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种抽象艺术,书法的美在于线条的抽象与简洁。而好的线条就是篆籀笔法,而篆籀笔法,就是质朴的线条,像屋漏痕,像枯藤,像顽石……总之,像那些天然的,结实有,朴拙的,而这正是艺术中的大美!
外行人看书法,总认为那些搞艺术者,写的那些字根本看不懂,被讽为“丑书”,其实,那种“丑”到极致的也就是一种大美。就是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撒毁给人看,就是一种穿透人心的极其夸张的好的艺术。
真正的美是不用人来装扮的,道行真正修养深厚的人,根本用不着用话筒来说话,甚至不屑于站在舞台上。就像贾平凹在《丑石》里说的那样,丑到了极外,就是一种美。

4.追求“艺术”,是一种情趣
当然,孔子也是一个很具有烟火气的人。他不但修养高尚,也是一个有情趣,志趣高雅的人。所以,在讲究一个人的内在修为之后,还要讲究生活情调,譬如,读书,写诗,游山,乐水,一个人胸怀古今,放眼世界,才会有大格局,大境界,才会端庄而有智慧。这也是孔子在注重“质”之上,又非常讲究外在的文饰的原因了。
对此,孔子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都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但“游于艺”的“艺”却是一个人的最高修为,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古今,就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也正是因为人的志趣不同,才形成了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表现,不同审美,正是人的这些外在的差异性,才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才能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真实的人。
最后,由这两则语录,我想说两句话:保持内心的真诚,向上向善,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我们终其一生,都应在根本上持续发力。人也是情感的动物,工作之余,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烦了,可以读读古人的论著;独处时,可以听听高山流水般的音乐;轻松一点,可以让我们走得更从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