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居之”与“里仁为美”

 铭建 2012-09-22
                     君子居之”与“里仁为美”   。
《论语》阅读随感至三十七
 
  孔子要去少数民族的地方居住,有人说那里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劝导孔子者,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对人修养的影响,没有好的环境,不能与仁德人在一起,就不利于人的修养,也就是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是修养者必需的环境准则,修养不足者的金玉良言,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要求;而“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体现的是孔子的爱众思想,是优于先于“亲仁”思想而存在的,也就是以高尚的人格,以优秀的文明,对少数民族进行礼乐教化。
  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修身”和“爱众”的关系。
  千千万万人“修身”是族群素质提高的前提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必备的条件;能“修身”者方能“爱众”,“爱众”才会有文明的推广和普及,才能为文明注入亲合力、融合力、凝聚力的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从华夏族开始渐渐融合为拥有五十多个民族的中华民族,个中原因,舍此取谁?
  从心理上分析劝导孔子者说话的初衷,有两种可能,或者这些人并无向善之心,并无爱众之想,只强调个人在恶劣环境的得失,修养不足从而导致惧怕心理;或者已经接受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却并未悟出人生修养的最终归宿,不能活学活用,股而耽心有余。
  其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还体现着孔子“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区别于道家的重理想、释的理想现实兼重,儒家重现实,讲秩序。个人的修养不是儒家的终极目的,他们往往拥有兼善天下的使命感,往往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去改造现实世界,因此名儒廉吏推行礼乐教化的政治举措,就是这种思想对文明史的明显影响。
  再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还体现出儒者人性、人格的高贵,体现出对文明的坚毅的信心。
  “里仁为美”修身养性,谦谦“君子居之”“爱众”天下,何陋之有,何惧之有?
  
  2006-6-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