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德如好色

 醉倚西风 2023-12-05 发布于河南

如果说用一个字来区别中国优秀经典《论语》和《道德经》之间区别的话,可以说《道德经》重在讲“道”,《论语》重点讲“德”。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有人说是“道”经和“德”经的总合,但总的来说,老子的学说偏重于穷究何为“究竟真实”,是一本探讨世间真理的书。而《论语》是经国济世之学,重在讲入世的学问,如何交往,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理社会,是一本经世济用之学,它重在偏向于人之为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哪些德性。

那么,何为“德”?

前不久,看了一本小册子,内容很浅显,但是对“德”的解释却很透彻,上面说,德,就是“利他”。倘若人不具有社会属性,像动物一样只讲优胜劣汰,没有情感,没有志向,没有羞耻心,那么,人也就无“德”可言。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人群中的人,人需要遵循人群相处的规则,需要为他人着想,于是,有了爱,奉献,无私,舍身取义等等美好品行。自古以来,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关于社会规则,有着不同的定义,在这些定义的教化下,人变得更崇高,更优雅,也更伟大。

当然,这种“德”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

《论语》这本书里讲的仁、义、礼、智、信、君子、学等,都是人之为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这些品德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领悟、学习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在第九章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并不是个书呆子,他知道爱好美色是人之天性,他并不反对,这是人的耳目之欲。但除了外在的“美色”,还有内心的“优雅”,而这种优雅的习得需要人去发现,去唤醒,去培植,去律己,去一点一点地养成。

因此,孔子根据人生不同年龄特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第十六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些原则,到现在,还依然管用。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就开始满足于现在,不愿冒险和奋斗了。这说明,虽然社会在发展,但人身上很多自然属性没有改变。好德的人,会有更多的自然属性,更多的人文属性,是芸芸众生中更为崇高的“那一个”。

关于“德”,《论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话,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倡导的是以德治国。还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更是说出了治国的具体策略。

不能再向深处引述了,还是回归主题,何为“德”,德就是利他。“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好的品德要学会与他人共情,严于自律,遵守社会秩序。还有“在其位,谋其政”,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什么是职业道德?遵守这个职业的规则,尽好自己的岗位责任,就是职业道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的种子。人生要走“为善之道”,要唤醒、呵护这份善意,并不断把它发扬光大,最后成为“至善之人”。这种“善”就是人的处世之道,表现的品行就是人之美“德”。

我尽可能地缩小我要表达的观点,让观点小一点,说得透彻一些,也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