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巾军起义是怎样爆发的?这次大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凤凰山居士 2023-12-05 发布于江西

苏曼文史2023-02-07 15:33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新鲜事,作为一个农耕国家,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进程与王朝更替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东汉、隋、唐等受到农民起义影响灭亡,而元朝和明朝则是直接亡于农民起义。导致元朝灭亡的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是红巾军起义

关于中国王朝的更替规律,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著作《全球通史》中有着精辟的概括:每个新王朝开始之初通常都能有效的治理国家,但随着个别统治者的堕落,以及贵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中央权利逐渐被破坏,贪腐滋生,农民负担日益繁重。逐渐无能的政府怠于为农业提供各种保障,农业急需的灌溉系统以及水利工程受到破坏,农业发展受阻。这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无疑是致命的。于是这时歉收和饥荒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受压迫的农民揭竿而起,将原本苟延残喘的政权送入坟墓。

这是中国王朝更替的一般规律,也是作为许多王朝更替推动者的农民起义的普遍原因。红巾军起义也可以大致概括为: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遂起而反。但这些只是共性,既然是在论红巾军起义,我们也需结合具体历史环境提炼出具体的原因。

首先元朝这个政权就很独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为了更好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政府官员自不必说,宁愿雇佣外国人,也慎用汉人。

在与百姓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立法上也是奉行:蒙汉异法、同罪异罚。讽刺的是虽然元朝重视监察立法,设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加强了对监察官员本身的监督。

但元朝的腐败程度也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贪官污吏的憎恶之深也可窥知元朝腐败至极。赐田制度触及了一个农耕国家稳定之根本——土地

这种大背景下,生活在元朝的汉人普通百姓对元朝政权咬牙切齿,只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水灾袭来,随之到来的又是干旱。灾害不仅让百姓民不聊生,也让国库吃紧。

于是1349年,曾为元朝带来短暂清明的脱脱更改钞法,企图挽救国库危机。但由于过度印钞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还进一步失了民心。

同时为了解决黄河问题,脱脱安排贾鲁对黄河进行治理。许多学者认为黄河的治水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强征十五万劳工致使百姓的怒火被彻底点燃,才诱发了红巾军起义。

然而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指出元朝在治水之前,各地人民已经开始不同程度的反抗。治水工程利国利民,是国家的需要也是黄河流域百姓的意愿。且诸多史料证明在治水工程中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暴动事件。

从治水的结果来看,治水极大缓解了黄河的泛滥,是黄河治理史上一项重大的工程。因此将红巾军起义的主要原因归咎贾鲁治河是有待商榷的。

治水“功过”并非本文谈论要点,暂不详议。即使治水本身并无过错,但治水一事却被有心人所利用。

白莲教的领导人韩山童及其教众刘福通,制造独眼石人,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又将石人埋入黄河河道,直至被挖出。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如此愚昧迷信的理由真的会有人信吗?

其实如同许多士大夫阶层造反总要借个正当的由头,重点不是这个理由多么合理,而是得有个理由。百姓不懂太多儒家礼教,国家治理之说,这种带着神话迷信的说法,更能引发他们共鸣。

因为石人一事的发酵,韩山童、刘福通认为起义的时机已然成熟,打着“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树立了反元的大旗。这其实也冥冥中注定了起义失败的结果,因为他们意识不到造成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利益的不同。无法认识到要想解决矛盾就要推翻封建阶级,而不是重开另一封建统治者的朝代。

因此,及时调整自己所代表阶级的朱元璋成为了这场斗争中最后的”赢家“。

因为起义军大都头裹红巾,因此被称为红巾军同诸多农民起义一样,红巾军起义领导人也采用了神话自己的路数。韩山童自言为弥勒佛,只可惜因为叛徒出卖,这位“弥勒佛”在起义前就被杀害,因此刘福通只得仓促起事。

因为元朝气数将尽和起义军的英勇作战,政府前期的镇压屡战屡败。脱脱领军亲征后,元军逐渐扳回局面,百万元军围攻高邮。可关键时刻,脱脱因顺帝听信谗言而被弹劾,失去主帅的元军迅速溃败,高邮一败元军彻底失去镇压起义的实力。退居北方。

刘福通在安徽一代建立起政权,国号为宋,年好龙凤。1357年,刘福通决定兵分三路,北伐元朝。然而三路北伐军各自为政,互相仇杀,加上作战经验不足,各部队缺乏联络,后方空虚等原因,起义最终功败垂成。

虽然被元军剿灭的是北方红巾军,南方还保有朱元璋陈友谅两股强大的势力,但彼时的陈友谅与其说是起义军的残党,不如说是新生的地方武装势力,其阶级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也迅速发生了转化,固然最后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建立起明朝,但红巾军起义,若从其代表的阶级属性上来说也是失败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说明明朝政权的正当性,多次用“暴兵”“妖人”等词抹黑正统红巾军,可见朱元璋竭力想撇清自己与红巾军的关系。

红巾军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红巾军战斗十二年之久,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的力量,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势力,为此后朱元璋建立明朝扫平了诸多障碍。

除此之外朱元璋采用“明”这个国号也与红巾军有关。

最开始起义军的领导人韩山童自称为“明王”,这个称号主要来自于白莲教教义,白莲教认为阿弥陀佛是“诸佛光明之王”,也就是“明王”。韩山童死后,其子韩林儿子承父业成为“小明王”,并于刘福通建立起宋。朱元璋曾为红巾军一员,承林儿名号也可以谓“正当”。

对于中国长远的发展来看,元朝的覆灭无疑是有利的,元朝统治者本为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并不熟知,在入主中原时对各种设施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虽然后续采纳了汉人传统的政治体制,却因为对汉人的不信任,宁愿雇佣诸多外国人也不愿让更了解这片土地汉人担任许多主要官职。

再者彼时蒙古人四处扩张,蒙古人内部也矛盾诸多,比如忽必烈虽然名义上为蒙古各汗国的君主,但实际权力也只有中国地区,他的弟弟就曾经与他争夺王位,爆发了长达四十年的内战,很难保障长久以往,蒙古人内部的纷争不会波及到中国的土地。

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红巾军起义也极大的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势力,调整了封建生产关系,使诸多“驱口”“工奴”获得了解放,为明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巾军起义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影响,还影响了高丽政局高丽与元朝的关系。在与元朝斗争的过程中,一支红巾军跨国鸭绿江进入高丽,最后甚至攻入高丽京城,这支红巾军在高丽的城中烧杀抢掠,最终被朝鲜太祖李成贵驱回鸭绿江北侧。这次红巾军的活动,为高丽脱离元朝提供了条件也使李氏取代王氏成为高丽政权的主要势力。

朱元璋无疑是元末这场农民起义中最大的获利人,然而他也意料不到自己建立的明朝会同元朝一样被农民起义所埋葬。这是历史规律的体现,也是历史令人唏嘘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