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之“忌”,好多家长都在犯,不犯就是成功。

 事奴 2023-12-05 发布于河南

中国人向来是重视文化教育的,为人父母者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由此便狠命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大有奇货可居的架势。在此情形下,我发现了一些隐患正在伤害孩子,尤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现罗列了九个方面如下:

1.家长意见不一致

家长是一个群体,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态度,造成孩子无法判断对错,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久之,孩子就会是非不分,无从适从,不良性格的祸根就在此时种下。

昨天,我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亲属过来走动,席罢,孩子和另一个伙伴一起讨果奶喝,跟前的奶奶倒了两杯,一孩子取走喝,而且一饮而尽,好是爽快。另一孩子取杯时,妈妈不让,说是凉,肚子不好,奶奶往奶里冲了一些茶水,又用手捂了捂说:“好了。”孩子伸手去取,妈妈又厉声呵斥:“不准喝!”孩子缩回手,无趣地瘫卧在座椅上,好久好久闷不作声。

2.择校“城镇化”

教育“城镇化”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说。教育“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迷信”心理。因为迷信所以仰慕,所以追求。这种现象造成了城镇学校大班额后果。农村家长都种过庄稼,晓得合理的禾苗密度有利于增产,但过密反而造成倒伏减产。我县有一所小学名校,下课不让孩子下楼,因为下楼怕踩踏,校园也小,都下来活动地话又容不下,只好限制下楼。

老师的爱是一个定数,被20个孩子分,每人得20分之1份,被60个孩子分,每人仅得60分之1份。何况家长带孩子也有感觉,一个尚轻松,两个忙活点,三个就头大了。自己本就明白的道理,还在送孩子时,不忘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老师多照顾照顾自家孩子,请你扪心自问“可能吗”。

3.经典“一、二、三”

孩子做事向来不分青红皂白,都是随性而为。免不了有些出格行为不合父母之意,作为父母,下意识的态度就是制止。“别动!”如果一句不行,就再来一句“你听见没?”若再不见效就使出绝招,开始说起数来“一――二――三――”然后起身。我见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情境,当妈妈数到三后,孩子大声接上去“四――”。

当然了,大多数情况下,数到二孩子就停下来了。问题是孩子停下来后干什么,就让孩子看着那个东西傻站在那吗?作为父母想过这个事吗?你又为什么不让他那样做呢?不给孩子一个完美的解释,孩子如何理解父母爱的深沉呢?

这种只知禁止不去引导的教育方式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教育不是堵住孩子不做“坏事”,而是引导孩子去积极地做“好事”。

4.不重视课外阅读

孩子的书包现在是重起来了,打开看看,除了课本作业,有几本课外书呢?我上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都反对看课外书的,所以就偷偷地买来看,令我不可思议的是竟有同学偷走我的书看。从那里起我也就有了买书、看书和爱书的习惯。

家长们也都知道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可又有几人支持孩子读课外书呢?这种矛盾心理就造成了畸形的教育观“唯课本是读”。打个比方,这好比把人绑在树桩上练拳脚。

先不说看课外书能学到多少知识,我要说三点:一,多看课外书,最起码能养成喜欢读书的品质;二,书中弄不懂的东西,他会回到课堂上找答案,从而爱上学习,这说明孩子有自主学习能力;三,能被书中的知识所迷,本身就已说明孩子有了求知欲,这不正是孩子有上进心的表现吗。

5.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小,没有大人的心眼全,虑事周,所以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小孩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有一个事实是:大人虑事是以得益得失为标准的,而不是感情用事。如果谁要感情用事了,往往被讥为“缺心眼”。而小孩往往是以情感喜好为标准的,纯粹是感情用事,如果为一物而争,那也是喜欢而已。令人遗憾的是,以感情用事为主的小孩却被大人忽视了其心理感受。要么当面训斥,要么强行制止。我还见过家长对子扬言:“小屁孩,反了你了!”“我说不行就不行!”

旧时,有个小屁孩给地主家打工砍柴,累了一天回来,说:“腰疼。”“小孩子家哪有腰。”地主说。第二天上山,日落空手而还,地主问怎么没柴,小孩说斧头丢了,来来回回找了一天也没找到。地主眼一瞪:“你腰里别的不是吗?”小孩一看笑了:“你说我没腰,所以没想起来往这里找。”如果大人不关心呵护小孩的心理感受,将来也会和地主一样,到头来一场空。

6.老拿成绩说事

数字很直观,但分数不是成绩的全部,老拿分数来评判孩子的学业水平,是不公正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很难明白这个道理的。

其实,卷面上的题目只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一部分,还有好多题目孩子会,但是卷子上却没出。分数反映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品质,而不是掌握的知识多少。小幅度的分数浮动是正常的,大幅度的分数下降,说明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是但但孩子没学会那么简单。

拿成绩说事容易把问题简单化,以分障目,这样会施以简单粗暴地训斥,逼孩子下次给个满意的交待。

面对严刑峻法,孩子往往草草应下了事,因为学习障碍没有解决,好成绩何时到来,鬼才知道!

我曾见过有学困生拿红笔改分数的,因为大多家长除了认识杠子之外,并不明就里,所以往往能蒙混过关。

7.亲自捉刀辅导作业

稍有点文化水平的家长就沾沾自喜了,孩子一放学回来就亲自捉刀辅导起孩子的作业来,生怕孩子做错了题目。没文化的爷爷奶奶可就抓瞎了,只恨自己当年没条件念书。

先不说辅导得如何有水平,先来看看有没有这个必要。孩子会做当然不用辅导了,问题是不会做的题目,孩子为什么不会做?是上课没听懂还是没注意听,分心了。如果孩子没听懂,那就要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船弯在哪个地方了,是老师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老师的事那就需要给老师沟通一下,让教师了解到孩子的思维卡在了哪里,这个不有解决,下次还会出现这个问题。如果是孩子上课老是开小差,那是孩子的学习品质出现了问题,得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以后会出现更多的题目听不懂,不会做。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解决注意力集中问题才是关键。这个不解决,辅导有必要吗?

相反,回家后,有爸妈帮助做作业,孩子上起课来就可以大胆地不注意听老师讲了。

家长朋友,辅导作业不是家庭教育,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8.重吃不重教

我见到最多的一幕就是,在大街上,家长问孩子:“你吃啥?”“你想吃啥?”每逢星期天孩子返家,必改善生活给孩子做点好吃的。这种做法最大的危害就是强化孩子对吃的认识,使孩子对吃情有独钟。至少家长所要表达的亲情与爱意,能有几多孩子能感受到,反而孩子会感觉到这是意料之内的事,如果不,反而是家长的不是了。

如果家长能带孩子到书店逛逛,顺便捎两本书回家,会如何?

9.爱的过分

对幼小生命的怜爱是人性使然。对孩子的疼爱也是为人父母的应尽义务,这个义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育,确保生命的存续,二是教育,促进生存能力的提升。

作为父母,在养育方面都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事无巨细,悉习照料,生怕孩子受了委曲遭了罪,真可谓无微不至;而在教育方面,除了千叮咛万嘱咐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可做的了。

我还是说件小事来说明吧。外甥女读七年级了,因为我家离学校近一些,只有区区几百米远,10天前从县城名校转来我这乡镇里上学,新的学习环境,人生地不熟的,接送都是我来做。上周给她办了出入证,她就能自己走出校门了,可以不用接了。前天早晨我送她时问她:“我不送,你自己能不能到校。”她怯怯地摇摇头,我指着灯火通明的大街上说:“你看大街上人来人往的,有什么好怕的?”她看了看说:“好吧。”她加快脚步然后跑起来,回头告诉我:“你回去吧――”转过墙角,汇入人流,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这不,周末,她爸妈来看她,给她送来了闹钟,晚饭时,她说明天不用叫她了。第二天早晨,妻子耐不住性子,催我去叫她,我说:“不叫,她说过了。”又过了一会,妻子还是忍不住,从被窝里伸出头来喊,外甥女立即应了一声,妻子才算放心又躺下。又不一会,妻子催我起来去送她,我说:“上周我都给她商量过了,她不让送了。”我没动。

不一会,外甥女收拾完,自己一个人下楼了,我还听到开门声,妻子说:“门她关不好,你起来看看。”“没事,掩着就行了。”妻子不放心,打电话问她,外甥女说:“我到学校门口了,门我从里面挂着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坚持代劳,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呢?适时的退出,是给孩子腾出更多的成长空间。爱的过分,适得其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