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中易混淆的字(中篇)

 南山ren 2023-12-06 发布于河南

01 “中”和“仲”

文章图片1

▲“中”。像旗帜。中间的竖代表旗杆;上下飘舞的是旗旒(liú 旗子上的飘带);竖中间的□表义不明。

文章图片2

▲“仲”。此字形不带旗旒,旧释作“中”,今释作“仲”。下图(图1)中的此字即释作“仲”。

文章图片3

图1(图片来源:以观书法)


02 “日”、“白”、“曰”,“甘”

文章图片4

▲“日”。像太阳形状。中间的一横指事,表示它不同于别的事物。

注意:“日”字中间的横不要和周围相连接。

文章图片5

▲“白”。像蚕茧形状,因为蚕茧是白色的,故借用作“白色”的“白”。也有其他多种解释,这里不再列举。

注意:“白”字中间的横要和周围相连接。

文章图片6

▲“甘”。嘴里有东西吃,表示甘甜、美味。

注意:“甘”和“日”的区别在于它有嘴角。

文章图片7

▲“曰”。“口”字上面加一横,指事,表示从口中发出声音,说话。

注意:“曰”和“甘”的区别在于短横人位置不同。


03 月,夕,肉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月”和“夕”在甲骨文中无区别,同源混用。

文章图片10

▲“肉”,像一块肉的形状。

注意:“肉”和“月”的区别是字形上有点扁,稍微见方。


04 止,之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金文:止

▲“止”,脚的象形。可以认为伸的最长的是大脚趾,上图即为右脚。为什么脚趾只有三个呢?古人常以三代表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文章图片13

▲“之”。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一横表示某地。表示从某地出发到别处去。“之”字的本义是“往,到……去”。《说文解字》:“之,出也。”


05 “贝”和“心”

文章图片14

▲“贝”。像两扇贝壳形状。

注意:下部不相连。

文章图片15

▲“心”。像心脏的形状。

注意:下部相连。


06 “水”和“川”

文章图片16

▲“水”。中间像水流的形态,两边像水流。

注意:“水”字中间是实的,两边是虚的。

文章图片17

▲“川”。指河流。两边有岸,中间有水流。

注意:“川”字两边是实的,中间是虚的。


07 “丙”和“内”

文章图片18

丙 (图片来源:《新甲骨文编(增订本)》)

▲“丙”。叶玉森以为是几形;于省吾以为是物之底座;俞樾以为是古“炳”字;郭沫若以为是鱼尾。姬长明老师以为是小凳子。

文章图片19

▲“内”。《说文解字》:“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

注意:“内”字和“丙”字的区别在于“内”字里面是“入”,在撇捺上面有一竖。

另外,甲骨文中暂未发现“穴”字。


08 “甲”和“七”

文章图片20

图2 甲

▲“甲”。《说文》中说是“从木戴孚甲之象”,即植物刚出生时外面的壳。俞樾以为像鳞甲中间的缝隙。

注意:“甲”字通常横短竖长。

文章图片21

▲“七”。《说文》中说“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就是说,一横代表阳,短竖代表阴,阴从六开始减弱,到七的时候还有一些微阴。

丁山以为“七”像切断之形,与“切”是古今字。

注意:“七”字通常横长竖短。


09 “甲”和“田”

文章图片22

图3 甲

▲“甲”。《说文》中说是“从木戴孚甲之象”,即植物刚出生时外面的壳。俞樾以为像鳞甲中间的缝隙。此字形和上面的图2字形通用,属于一字多形。

注意:“甲”字中间的“十”通常与周围不接触。

文章图片23

▲“田”。像田地形状,中间有田垄。

注意:“田”字中间的“十”要与周围相接触。


10 “目”和“臣”

文章图片24

▲“目”。正常的眼睛是平着的,通常叫做“横目”。

文章图片25

▲“臣”。竖目,表示臣服。


作者:董志国

图片来源:汉典网、以观书法

说明:本文观点有很多都来自姬长明老师的抖音直播讲课,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