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7】- “耒”一一隐藏有什么古华夏秘密?

 blogliou 2023-12-06 发布于江苏

耒字隐藏的古华夏秘密

看视频:

锄头耕作是新石器革命时期最早的农业形式。锄头主要功能是松土和除草,它有很多类型,其外观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称锄头为“耒”(lěi),其衍生近义词还有耜()和耤(,均带耒字旁。

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到春秋战国时期各遗址,在中国出土的松土用“锄头”已有多种,材质有骨、石、木、青铜、铁等。

《易经·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说明神农氏制作的耒耜是用木制的。然而中国本土考古出土的农耕器物,无论是被称为耒,还是耜,或者犁、铲,不仅多为石、骨材质,而且没有一种是与甲骨文“耒”字形相似的。商代晚期的耒父乙爵上有金文“耒”字,它也是与甲骨文耒字形相近。到西周时期,金文“耒”字形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形如木叉,上有曲柄,类似叉子。山东济宁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上有神农氏耕田的图像,画侧榜题:“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 画像石上人物手拿的农具就类似金文的“耒”。后来,在描绘大禹治水的各种画像、雕塑等艺术表现中,大禹手中拿的都是这种叉子,或者有人纠正说这是“耒耜”。

武梁祠画像石神农氏耕田图像

甲骨文专家徐中舒在《耒耜考》文章中说,武梁祠画像石刻神农手执耒耜图,其耒耜形应为东汉时通行的样式,亦与金文耒字形相合,但由此推测古代耒的形制,则为大缪。那么古代耒的原型到底长啥样呢?这已经成为中国本土考古与中国文字记载不能匹配的又一困惑。然而,当我们从“埃夏一体论”出发,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收藏有古埃及蝎子王权杖头,它已有5300年到5100年左右历史,“鹰蛇之夏”系列《发现夏朝》和《文明起源》书解读蝎子王权杖头上的浮雕大人物脸前方的铭文正是“帝黄”二字,蝎子王正是黄帝。

蝎子王权杖头

在世界许多博物馆还收藏有古埃及锄头的实物。黄帝手中拿的正是古埃及的锄头。

黄帝与炎帝同时代,炎黄开创5000年华夏文明,炎帝又号称神农氏,这能与《易经·系辞》的记载相匹配上。手拿锄头的蝎子王(黄帝)形象可能是后世大禹拿耒耜形象的来源。

1550-1069BC,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古埃及锄头象形符号

耒 骨文

在古埃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浮雕和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如何使用这种锄头进行松土耕种的场景。

古王国第五王朝Ti墓中的农耕浮雕

古王国第五王朝Ti墓中的农耕浮雕

《发现夏朝》和《文明起源》书都给出了古埃及锄头象形符号与甲骨文耒字形的比较,确信古埃及的木锄头正是甲骨文耒字的象形原型。锄头象形符号也进入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它具有松土的含义,在抽象概念表达中它具有表示爱心的含义。

这个象形符号经常出现在古埃及人名当中,或者与其他象形符号进行组合。开罗埃及博物馆藏有第一王朝时期女王美丽奈茨的墓碑,她的名字就是有锄头、嘴和表示嫘斯女神箭与盾牌的符号。锄头和嘴符号组合意思为大声说出爱,所以美丽奈茨名字含义是表达对嫘斯女神的爱。《发现夏朝》书根据司马迁记载的大禹后裔姒姓十二氏,以及二重证据验证法,完美证明《国语·周语》中记载的“有夏虽衰,杞缯犹在”中的杞和缯正是第一王朝第四位法老杰特和第五位法老美丽奈茨的名字。杞和缯是夫妇,在他们的儿子彤墓出土的第一王朝王表印章上有他们的名字。

第一王朝彤墓出土的王表印章

古埃及锄头象形符号在表示帝王亲自耕地的耤字甲骨文字形中也有出现,它可能还与“中”、“种”字形演变存在关系。

甲骨文

从商甲骨文耒到西周金文耒的演变,反映的是古埃及华夏移民在迁徙到黄河流域之后,为适应新的土地和农耕环境,而放弃了原先的木耒,改用了新制式的耒,这是文化技术的发展。然而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埃及耒在今天非洲大地上仍然在使用,这是文化技术的继承。(见视频) 追根溯源,从一个耒文字演变,我们即可窥见华夏族群迁徙的大历史。

更多多参考
  1. 【鹰蛇之夏】-“夏”字的由来与含义
  2.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2】-“华”字的由来与含义
  3.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3】-“父”字的由来与含义
  4.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4】-“母”字的由来与含义
  5.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5】-“子”字的由来与含义
  6.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6】- “君”一一上下埃及之王
  7.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炎、耒、黄、嚣
  8. 世界农业起源和传播
  9. 《发现夏朝》视频之『发现黄帝』
  10. 《科学》杂志论文涉嫌抄袭"民科"脑洞?鲍义志: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