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用心理治疗技术:隐喻技术

 云梦雪扬 2023-12-07 发布于山东

据说,催眠大师爱瑞克森很会讲故事,讲着讲着就把人给催眠了。他讲的故事好像跟来访者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故事的“寓义”跟来访者是有关的,来访者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手法在文学中称为“隐喻”。

与隐喻(也叫暗喻)相对的是明喻。说某人像牛,就是明喻。如果不说某人像牛,而是直接用牛代替他,别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隐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隐喻。在诗歌中,隐喻通常采用排比句。

隐喻原本是修辞学的说法,在艺术中称为“象征”。象征和联想有关,遵循联想律。联想律主要有三条:相似律,接近律,对比律。

相似律是指,两个相似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所谓相似,可以是形状、颜色、性状、功能,等等。接近律是指,两个距离很近,甚至有接触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如轮船和码头,闪电和打雷,人和他的影子,美国政府和白宫。对比律是指,两个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代替或象征,如天和地,黑和白,男和女。

虽说相似或接近的两个东西可以“互相”代替,但象征通常是用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东西,如用火代表热情、温暖或危险,而不能(因为不可能)用抽象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用具体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一般也不叫象征,而隐喻不受抽象和具体的限制。

但是,只有按相似律运作的“象征”才叫隐喻,而按接近律运作的“象征”另有名称,叫转喻(也叫换喻)。

总之,不管是象征,还是隐喻,都不直接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是绕开问题,做别的事。在做别的事的过程中,来访者的问题“自行缓解”。这意味着,心理问题和别的事是平行的,所以这一类方法叫“平行技术”。精神分析认为,来访者的童年创伤,当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三者是平行的。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跟来访者探讨童年创伤,或直接处理移情,效果是一样的。探讨童年创伤和处理移情就是平行技术。

探讨童年创伤的方法有催眠、自由联想、童年回忆、释梦、主动想象。处理移情的方法,现在有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波士顿小组,而在弗洛伊德的年代,荣格、弗伦奇、兰克、赖希已经开始探索艺术治疗,包括绘画治疗、戏剧治疗。这些都属于平行技术。

一、隐喻治疗

隐喻治疗也叫隐喻故事治疗,由爱瑞克森发明,就是通过给来访者讲隐喻故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谓隐喻故事,是指故事表面上跟来访者没有关系,但最终能给来访者某种启发。这与叙事治疗是有区别的。叙事治疗讲来访者的故事,隐喻治疗讲别人的故事。

当咨询师讲故事时,来访者会下意识地与故事中的人(通常是主角)认同,产生共情,或移情(一致性),相应的情绪被激发出来,得到释放和净化。

即使来访者没有认同主角,甚至站在主角的对立面,也会出现情绪反应和“评判”,可以借机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评判。

隐喻故事具有“示范学习”的作用。主角经历了某些事情,最后得到某种结果。如果来访者接受这种结果,他就会把主角的经历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脚本。如果他不接受这种结果,他就会不接受这样的脚本,甚至生成相反的脚本。

所以,咨询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必须非常谨慎。如果选错了故事,结果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认为,来访者没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除非他愿意被影响。

后现代隐喻治疗通常采用“共同创作”的方式,也就是咨询师开个头,然后和来访者一起编故事,故事的发展是两个人共同决定的,这样可以防止咨询师的“价值灌输”。

二、角色法戏剧治疗

角色法是戏剧治疗的一种,与心理剧不同。心理剧演来访者的故事,角色法演别人的故事。心理剧是叙事性的,角色法是隐喻性的。

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编一个故事,通常情节非常简单,甚至完全没有情节,只有几个角色。然后,让来访者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开始表演,咨询师担任导演和观众,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扮演配角。

来访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释放了情绪,受到了启发,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然后,让他扮演其他角色,重新表演一次。

常见的角色有三种,一种是主角,一种是“反角色”(主角的对手,与主角产生戏剧冲突的人),一种是引导者。来访者很容易认同主角,站在主角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让他扮演反角色,等于换位思考,这对处理人际冲突非常有帮助。而引导者必须知己知彼、高瞻远瞩,这样才能帮助主角对付反角色。

三、艺术治疗

戏剧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种,除此之外,艺术治疗还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蹈治疗、电影治疗。

总体来讲,艺术治疗都属于“平行”技术,但是,也可以直接针对问题。譬如音乐治疗,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处方”,治疗什么症状可以选用什么曲目。电影治疗也常常根据来访者的问题选择不同主题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治疗又不完全是“平行技术”。

四、自由联想和释梦

来访者找咨询师,是想解决问题,或消除症状,咨询师却让他自由联想,或讲梦。通过自由联想和释梦,来访者的症状居然消失了。这是典型的平行技术。

后来,阿德勒发明了“童年回忆”,也是绕开来访者的“问题”,让来访者讲童年,讲着讲着,病就好了。荣格则在释梦的基础上发明了主动想象,就是让来访者重新回到梦境当中,重新体验梦中情境,把没做完的梦做完。朱建军又在主动想象的基础上发明了意象对话。

五、主动想象和沙盘游戏

荣格认为,心理有一种趋势,叫自性化。如果没有阻碍,心理活动都是指向自性化的。所谓自性化,就是“整合”,变成完整,或自我和解。很多人做恶梦,是因为梦还没做完,卡住了,如果继续做下去,一定会是圆满的结局,就像电影,不管是灾难片,还是恐怖片,结局都是比较好的。主动想象就是让来访者把梦做完。这个观点类似于完形治疗的“未完成情结”。一个好的结局并不是咨询师赋予的,而是来访者的无意识自动完成的。

沙盘游戏脱胎于主动想象,但用实物代替想象,更加直观,老少咸宜。来访者遇到了一个问题,但是咨询师不跟他谈问题,而是让他做沙盘。根据平行原理,来访者的沙盘是当下的心态的反映。咨询师可以从沙盘中看得出来,但不说破。早期的沙盘多半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后来慢慢“自性化”,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有意义,越积极,越“祥和”。这个时候,家长和咨询师会发现,来访者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没有了。

六、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弗洛伊德很早就发现,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在咨询室里“见诸行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来访者的“病症”的组成部分,本质上与“病症”没有区别。所以,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表现判断他的病情,而不只是听他告诉病情。但是,病症和当下的表现又不完全一致,很多病人在家里病得很严重,在咨询室里看起来比较正常;有的病人在家里表现还可以,在咨询室表现很不正常。说明现实和咨询情境又是不一样的,但二者肯定有关联,它们是“平行”关系。如果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表现改善了,病症也会缓解。所以,咨询师可以撇开病症,不分析症状,不做自由联想和童年回忆,直接针对来访者的移情和见诸行动进行工作。这是客体关系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的套路。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源于自体心理学,但理念更接近客体关系,认为症状不会孤立存在,一定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咨询师面前表现不一样,反映的症状也不一样。在某个咨询师面前会表现出某种症状,在另一个咨询师面前则表现不出某种症状。这说明,症状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相遇”,必须通过“相遇”(互动)来消除。来访者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咨询师,他的症状就出不来,也就无法治疗(纸上谈兵是没用的)。

波士顿小组对“相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它与婴儿观察结合起来。婴儿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与妈妈的互动中的。它的一切表现都是与妈妈的相互作用。它把这种相互作用内化,形成“内在工作模式”或脚本,“投射”到将来的人际关系中。

七、游戏治疗

克莱因发现小孩无法胜任自由联想,但喜欢做游戏,而游戏的性质与自由联想相似,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所以可以代替自由联想。

游戏治疗并不直接针对来访者的问题,所以属于平行技术。但是,克莱因倾向于把游戏和解释结合起来,对来访者的游戏进行解释,就像经典精神分析对自由联想内容进行解释一样,认为治疗的关键是解释。解释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如果不解释,只是游戏,就没有治疗作用。

后来的研究发现,游戏本身就有治疗作用,不一定要解释。荣格派就不主张解释。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也不解释。

游戏治疗分两类:结构式的和以儿童为中心的。结构式游戏治疗由咨询师选择游戏,然后把来访者带进游戏,让他们配合游戏。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由来访者决定玩什么游戏,怎么玩,咨询师配合来访者。比较而言,结构式游戏治疗更接近隐喻治疗,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更接近叙事治疗。但是,相对于以问题为中心的谈话治疗来说,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也是隐喻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