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版讲解词:夫子庙

 张继峰 2023-12-07 发布于江苏

夫子庙大成殿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城南,秦淮河畔。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由于儒学的正统地位,它的创始人孔子备受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士子们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庙遍布全国各地,夫子庙作为封建士子崇拜的场所,大多与教育设施(如学宫、贡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谓的庙附于学,一般是在学宫的前面或一侧。也是古代学习礼仪、讲书传经的地方。

【秦淮河】

说起夫子庙,我们先来谈谈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秦淮河古称“淮水”,又名“龙藏浦”,相传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此,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于是令人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长江,后人误以为此水是秦时开凿,故称之为“秦淮”。秦淮河真正的名声大噪始于唐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的源头有两处,北部源自句容的宝华山,南部源自溧水的东庐山,它们在方山交汇后流向南京,在城外分成两条支流,一条从城外绕过,叫外秦淮,又叫护城河。还有一条从东水关流进南京城,从西水关出南京城,流经夫子庙,长约十里,称为“十里秦淮”。秦淮河作为扬子江的一条支流,在新石器时代,沿岸就已经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南京的古老文明从这里孕育而出,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从六朝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船画舫灯火通明,所以“十里秦淮”又有“十里珠帘”的美誉。

【大照壁、泮池】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前的广场,大家看到的这堵红墙照壁,它长110米,高10米,上有“二龙戏珠”秦淮灯彩。照壁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我国照壁之最。照壁起装饰和遮蔽的作用,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开始。

照壁下的水,我们称为泮池。泮池的意思是泮宫之地。周朝礼制中规定,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南京夫子庙的泮池,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作为泮池的。明清两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入泮池”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算是进入了圣贤的行列。

【天下文枢坊】

迎面这个大牌坊,中书“天下文枢”,它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天下文化聚焦的中心(因为这里是孔庙的所在)。在古代,它与身后的棂星门相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时的祭祀礼,中间的高门坊是专供皇帝亲临的御道,左右供郡王出入,一般的官员村民一律不得通行,因而平日里都会用木栏杆封闭起来。

【夫子庙中轴线】

夫子庙儒学文化中轴线古时是由孔庙、学宫、尊经书院组成,现在除孔庙、学宫外。整个建筑按照“中轴分明、左右对称”的孔庙规制,由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泮池——天下文枢坊——魁光阁——聚星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学宫——尊经阁——卫山(敬一亭)。总占地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

俗话说:“道佛居深山,儒家在闹市。”南京夫子庙地处南京东南方位,立于秦淮河畔,它在世界孔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南京夫子庙(文庙)、学宫、贡院沿秦淮河北岸而建,勾勒出一条祭孔、入学、科考的历史文脉。夫子庙被称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往今来,有大批的文人墨客来夫子庙尊拜孔子,缅怀圣贤先哲,感悟仁爱精神,传承历史文化。

【棂星门】

各位游客,现在伫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棂星”是指文曲星,古时候,凡祭天,先祭灵星。把此牌坊取名为棂星门,寓意着“天地君亲师,尊孔如尊天”。显示出古往今来孔子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家的门下。棂星门牌坊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为石结构,六柱五楹三门,门柱成华表式,柱脚前后饰有回纹石,中间两楹为水磨雕花壁,雕饰牡丹花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

【大成门】

走过“棂星门”,我们进入“大成门”。“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意思是说孔子达到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就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大成门两侧悬挂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清朝雍正皇帝所作,楹联以极精准的语言道出了孔学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孔子的伟大功绩。

门内东西两侧仿孔庙规制,各辟有一道小门,叫做持敬门。三扇大门上都安排了“竖九排,横五排”的金色门钉,体现了孔庙为仅次于皇宫的建筑规格。“大成门”上方的南京“夫子庙”三个字横匾,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大成门的前后台阶形如“泮桥”,又称“状元桥”。孔子及儒家思想中最具核心价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仁”和“礼”两个砖刻大字。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思想,代表着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仁”的寓意就是“仁者爱人”,它告诉人们要珍惜和爱护人的生命;要真诚待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进而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

“礼”和“仁”是统一的。“仁”是内在的,表现为主观的心理、情感等因素,“礼”是外在的,表现在视、听、行等诸多方面。孔子讲的“礼”,是指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儒学思想推崇的做人、做事准则。要求人们的言行都要符合“礼”,把“礼”作为调整人与人、社会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当作治国安邦的根本,体现了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思想。

大成门内有一块汉白玉大照碑,在孔庙规制中起到遮挡、欲扬先抑的作用,这就是《重修夫子庙记》。《重修夫子庙记》石碑长4米,高2米,重10吨,石材全部采用汉白玉。碑文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题写。碑记内容中记载了千年夫子庙的经历。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是在东晋太学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历经七毁八建,最近的一次复建始于1984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组建筑群。

【甬道】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被称为“甬道”。是通往大成殿祭祀孔子的一条路。在甬道的两侧,有八尊汉白玉石像,每尊石像高1.8米,仿真人制作,惟妙惟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把教育带给平民的老师,开创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先河。他自办私学,培养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十二哲和四亚圣”,而这八位便是“孔门十二哲”中的八位。

他们分别是:闵损、冉求、冉雍、言偃、冉耕、端木赐、宰予、仲由、。他们都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享受着在孔庙配享待遇。

【两庑】

甬道两侧为两庑,也称厢房。古时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把“先贤先儒”的牌位放在孔庙两庑内,进行配祭从祀,其目的是致力于弘扬儒学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庑现为石刻展览,陈列有赵朴初、林散之、武中奇等文化名人为夫子庙专门撰写的墨宝石碑30余块,记载了千年夫子庙的悠久历史。游客们可在讲解结束后自行参观游览。

【丹墀】

拾级而上,便到了丹墀,也称月台。是古代祭祀孔子乐舞的地方。祭孔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中和位育”的说法。古时,全国所有的孔庙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举办祭孔大典,进行祭孔乐舞表演。按照中国古代三大祭祀(天地、祖先、君师)之礼,把祭祀孔子作为“隆君师”之礼,由孔子及其弟子独享。早在商周之时就规定:“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此 ;凡始之学者,必于先师”。西汉初年,汉高祖以“太牢”规格祭祀孔子,配以宫廷音乐六佾之舞,祭祀孔子的规格仅次于天子。从古到今,南京都是全国文教中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露台正中央一尊孔子青铜像,高4.18米,重2.5吨。由南京晨光机器厂制造。晨光机器厂是清末时李鸿章开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厂,是我国近代工业开端的标志。

【大成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也是祭祀孔子的圣殿。大成殿在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皇帝为颂扬孔子思想之博大精深,集古今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南京夫子庙大成殿的建筑规制,也是沿用古时皇帝特批的 “九五”之尊的建筑规格。大成殿面阔五间,东西两庑面阔九间。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屋面盖青色小瓦,轻秀随和;屋脊的双龙戏珠立雕,号称“江南第一龙”,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全为首创,造型精美。“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是清朝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的。大殿左右两侧悬挂着巨幅楹联“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垂宪:后人的准则,眸:相等)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整座建筑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

【孔子画像】

殿中央陈列有巨幅孔子画像,高6.5米,宽3.15米,由现代著名画家王宏喜,参照唐代被称为“丹青第一高手”的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绘制而成。画中的孔子,一身布衣,两手上下叠置交错在一起,似乎在欣喜地聆听着什么,又像和您细细地长谈什么。

【匾额、楹联】

画像两侧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乾隆皇帝撰书的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上联的意思是说,孔子具备四时之气,能够与天、地、日、月、鬼、神相配,歌颂了孔子的盖世之德;

下联的意思是说,孔子的文行忠信教化之初,可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是继圣君之后又一位大师。

大殿上方有康熙帝的“万世师表”、雍正帝的“生民未有”、乾隆帝的“与天地参”等匾额,这些匾额集中体现出对于孔子的尊敬和儒家思想的尊崇。

【孔子牌位及四亚圣】

殿内正中间摆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牌,供人敬仰和尊拜。在孔子神位牌两侧供奉有“四亚圣”,东侧为颜回、孔伋,西侧为曾参、孟轲的汉白玉雕像。

【孔子圣迹图】

围绕大殿四周的是南京夫子庙的镇庙之宝之一的《孔子圣迹图》,它是是根据明代《孔子圣迹图册》制作而成,记录了孔子的一生,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内容主要选自《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个别画幅取材自《孔子家语》、《论语》、《孟子》等。画面运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每幅画面高2.5米,宽1.3米,画中共有人物408位。由浙江乐清2OO余名匠师采用产自鲁、豫、辽、闵、浙等地出产的鸡血冻、寿山石、翡翠绿、周村冻等石中名品,耗3年之功而雕成。这38幅彩玉镶嵌《孔子圣迹图》,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生平和他的政治生涯、教育生涯;以及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不平凡的经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 17岁母亲去世,家境衰落,从小迫于生计,挑起生活的重担,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的工作;孔子十五有志,勤学周礼。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准则;孔子“三十而立”,办学成名。“立”就是“立于礼”。孔子三十岁时,无论做什么事都自觉合乎“礼”的要求,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先河;孔子四十不惑,克已复礼。孔子四十岁时,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已经了然于心,对生活中发生的事能够独立的解决;孔子五十知命,为政以德。孔子55岁时,为了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始了历经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六十耳顺,坎坷人生。孔子六十岁后,已经不再拒绝任何意见,对那些非常厌恶的话,他都能坦然面对。孔子68岁时归鲁,结束周游列国生涯,晚年开始删诗书,定礼乐,整理编撰了春秋、诗、书、礼、乐、易六部著作,流传至今,视为儒家经典。孔子73岁时去世,葬于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尽管自然生命只有73年,但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却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儒家大师任继愈老先生说:“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点燃了一盏灯,告别了万古长夜。

【四块古碑、玉兔泉】

走出大成殿,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学宫的部分,我们看到的这块碑叫作《孔子问礼图碑》,是南京夫子庙的“镇庙之宝”之一。此碑是一块拼接碑。碑中间的砖雕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孔子由山东去洛阳拜访老聃(即老子),考察典章、学习礼仪,寻找治国方法的画面。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古装人物跪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刻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图中线刻的图画,线条清晰、流畅,车辆、人物、服饰栩栩如生。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主席林森,受戴季陶先生委托,专门对这块碑作铭文,印证这块碑为真品,称为“连同美玉”。在碑的反面刻有国民党著名理论家戴季陶先生对“礼”的阐述和运用的碑文。请您从石碑的上面向下看,共有六层花纹,纹路清晰。这块碑为全国孔庙的珍品,极具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块碑刻叫《集庆路孔子庙碑》,刻于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碑首浮雕“孔子庙碑”四个篆字清晰完整,记载了集庆路孔子庙毁和建的历史;

第三块碑为《封四氏碑》,刻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记载了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为四圣之事;

第四块碑是《封至圣夫人碑》,刻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记载了文宗皇帝颁旨加封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这三块碑是南京仅存的三块元代碑。

古时候,夫子庙学宫是学子们、秀才们的学校,是科考的预备场所,也是学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必须要有生活用水,“玉兔泉”便是学子们唯一用水的地方。

【筹措朝考盘费碑】

玉兔泉旁边的这块碑为《筹措朝考盘费碑》。此碑立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记载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捐白银一万余两,作为附属七县考生赴京会试公车经费的经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希望工程”。

【学宫】

【学宫历史沿革】

南京夫子庙学宫布局为二进二院式。第一进以明德堂为主体建筑,与东西两厢组成四合院;第二进以尊经阁为主体建筑,与两厢组成四合院。南京夫子庙学宫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是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集各类教育体系为一体的官办学校,上有明代的大明国子学,中有府学、县学,下有书院(尊经书院)等,培养了王安石、邓廷桢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同时积累了中国古代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宝贵的经验,并载入中国教育发展史册。

南京夫子庙学宫是古代学制系统最完整的官学。北宋时为江宁府学,是南京府级官学之始;元代改宋代的江宁府学为集庆路学;明初朱元璋改集庆路学为大明国子学,之后,又改为应天府学;清代改应天府学为上元、江宁县学,并开办尊经书院。因此南京夫子庙的官学是一本中国古代办官学、兴私学、建书院、设贡院的历史教科书,它记载了从古到今,南京是江南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官学重地,印证了“天下文枢”当之无愧的历史地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教育,他在元末称吴王时,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下令改元集庆路学(今南京夫子庙学宫)为大明国子学。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鉴于大明国子学规模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遂改址,在南京鸡笼山下(今南京市北京东路成贤街一带)扩建大明国子监,并改名称为南京国子监,史称“南监”或“南雍”。

元末明初,大明国子学在南京夫子庙历时 18年。当时,这里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同时又是全国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它是明代国子学教育的发源之地;是明代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校管理的发源之地;是大明王朝基本国策(用武以安天下,用文以治天下;贤才,国之宝也)的发源之地;也是大明王朝培养人才的摇篮。

【学宫大门】

现在大家看到的“东南第一学”五个金色大字,是由南京的状元—秦大士所题写。秦大士(1715一1777),清乾隆时期状元。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卒年六十三。《墨香居画识、芝庭诗稿、画传编韵》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

【华夏教育博物馆】

大家现在看到的两侧厢房,原为学宫的教室,古时称四书斋,名称分别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明清两代,皇宫礼部规定共开设6门课程,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学生要掌握儒家这六个基本才能。现在是华夏教育博物馆。自汉代起“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成为中国的文教政策,唐代为了体现这一政策又推行了庙学合一的政策,从此官方开办的学校与孔庙就建在了一起。南京夫子庙素有天下文枢之称,本展览通过“庠序千年”“西学东渐”“继往开来”“教育复兴”四个章节来系统阐述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变迁。

【习礼亭】

右侧是“习礼亭”,摆放着“礼运钟”。钟的上半部刻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中间是孔子《礼运篇》中的铭文,下半部是麒麟吉祥如意的图案,“礼运钟”三个字是由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题写的。

【仰圣亭】

左侧“仰圣亭”摆放有圣音鼓,该鼓由青铜铸造。青铜鼓也是春秋时期举行雅乐活动的乐器,鼓声浑厚,威振四方。

这是为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铸造的。

【明德堂】

正对着我们的是学宫的主体建筑明德堂,古代为学生集中上课的礼堂。它坐北朝南,历经明、清几度兴废,直至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

全国其他地方的学宫都叫“明伦堂”,唯独南京的称“明德堂”。据说当年文天祥为元军所俘戴枷北上小住南京时,遇上南京降元的大臣留梦炎在给战后复建的夫子庙撰写“明伦堂”三字,文天祥见到丧权辱国者的如此行径,当即挥笔写下“明德堂”三字,众人以为错,文天祥解释说:“德就是忠信,忠于国家,取信于民。文天祥生不能救国,死亦为鬼雄,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誓不与侵略者同生。故改伦为德。”明德堂的匾额就这样传挂至今,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467年),按照“先儒”的地位,把文天祥的牌位安排在曲阜孔庙的“两庑”,以供后人祭祀。

明德堂门口悬挂着一幅楹联,“博物能通天地人,论古不外才识学。”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掌握论古论今的本领,只有靠人才、靠知识、靠学习。一个人如果能够博览群书,就能自见其义,就能做到“天地人”合一,是一个伟人,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

【明、清学宫碑】

明德堂前东、西两侧分立《明代学宫碑》《清代学宫碑》两块石碑分别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清代顺治皇帝,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激励士子、学人遵循儒学,规范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内容及行为规范又称学宫条规,分别立于1369年和1652年,两块学宫碑的内容类似于现在的大中学校学生守则。现两块真碑立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块石碑复建于2008年。

【学宫大门】

【金声玉振匾额】

进入“明德堂”内,正上方“金声玉振”四字匾额,是由清代乾隆皇帝颁赐的。“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边者,始条理也,玉振之边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如一。“金声”原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原意是一首完整乐曲。借用孟子语意,赞叹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的意思。

【尊经阁】

走出学宫,这座重檐丁字脊歇山顶三层古建筑,端正凝重、玲珑华丽的“尊经阁”便映入眼帘。尊经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取“以经为尊”之意,始为府学讲堂,楼上藏书,楼下讲学,后由曾国藩、李鸿章以尊经阁为基础扩建成“尊经书院”。1987年,由南京政府于原址重建尊经阁。

【中国书院历史陈列馆】

现将尊经书院遗址中的尊经阁开辟成中国书院历史陈列馆,通过杏坛回眸、规学明德、革故鼎新三个章节来展示中国书院的发展与变迁。

南京的书院最早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在全国书院普及态势之下更是得到了快速增长,先后出现了钟山书院、尊经书院、惜阴书院等众多著名书院。这些书院为南京地区的人材培养作出过重要贡献,见证了南京书院教育的辉煌成就。

如今,大多数地区的古代书院遗址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书院教育历史的窗口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旅游新动力。今天在这里举办中国书院历史陈列展,意在回顾书院千年历史的同时,唤起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书院曾承载的百家争鸣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尚,从而坚定教育强国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卫山、敬一亭】

走出尊经阁北门,映入眼帘的孔庙最北端的卫山,呼应的是传统建筑格局中的“前有照,后有靠”之说。卫山脚下有一块石碑,名为“天发神谶碑”。

229年,孙权迁都南京。三国末年,东吴偏居江南,危在旦夕。但东吴末帝孙皓确信赖奸臣,生活奢靡,不在政治军事上富民强国,竟想出用些巫术占卜等手段来支撑着占据一方的小朝廷。据载,276年,有人在吴郡的临平湖边得到一块石函,中间有一块青白色小石头,上面刻有“吴主作皇帝”的字样,于是,东吴后主孙皓改年号为“天玺”,并立石碑以记载四代吴主的功德,这就是“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原来立于南京城南天禧寺,也就是现在的大报恩寺遗址附近。石碑在东晋时断为三段,故名“三段碑”。

北宋孔庙建成后,北宋大儒胡宗师将碑移至转运司后圃筹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历代都受到较好保护。1805年3月,校官毛藻在孔庙印刷《玉海》不慎失火,天发神谶碑被毁,残片埋于卫山之下。

拾级而上,卫山之上有一座单层单檐六角亭,名为敬一亭。该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作为国子监、学宫校长的办公地点,后为学子们课余休憩之用。“敬一”表示对孔子儒学崇敬之意。后几经毁建,现系于尊经阁同期复建。

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欢迎大家到南京夫子庙参观游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