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爱好者的朝圣之路:山西浊漳河谷古建筑国保群。(更新版)

 明月照水中 2023-12-07 发布于河南

Image

浊漳河是上党境内的最大河流。河分三源: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浊漳河又东南经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县东北部的下马塔出山西省境。流域总面积11741平方公里。在先秦时期,浊漳河被称为“潞”,汉以后才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在距今约7000万年的新生代以来,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太行山开始隆起,雏形基本形成,后地壳相对稳定。在地壳的缓慢抬升作用和浊漳河水的下切作用下,浊漳河沿途形成了许多谷地。为表述需要,本文所指浊漳谷地仅指浊漳河由潞城入平顺境至出境的峡谷地段,即平顺北耽车乡王曲村至石城镇马塔村,东西延伸约53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在几千万年漫长的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浊漳谷地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

Image

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证实,在浊漳谷地至晚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已有人类居住。历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发现的聚落址有阳高遗址(新时期)、湾里遗址(商)、享录最遗址(东周)、石城遗址(汉、唐)等;民国以前寺庙、民居、家族祠堂、古桥、和尚墓塔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59处。在众多的文化遗存中,尤其以各类木结构古建筑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时代全,而且保存好、价值高。目前,浊漳谷地区域内已公布天台庵(五代)、大云院(五代、清)、龙门寺(五代--清)、佛头寺(宋)、淳化寺(金)、回龙寺(金)、夏禹神祠(元、清)、原起寺(宋)(属潞城市)共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8处木构建筑遗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物价值,地理位置上相互独立,在建筑手法上存在技术上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Image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天台庵现存正殿一座,为全国仅存的五处五代时期的木构古建筑之一。

Image

天台庵正殿,殿身平面方形,基座由片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

Image

厅堂式建筑,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柱间横向联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

Image

柱头铺作仅在栌斗口内出华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托檐槫,华拱的后尾是四椽栿的两端伸出檐外制成,既无令拱,也无耍头的“斗口跳”做法。

Image

Image

梁架与斗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龙门寺位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的山坳里,初名法华寺,又名惠日院。创建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现存建筑年代最久者为第一进院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坡平缓,柱子粗壮,柱头卷刹和缓,柱间横向联接用阑额,无普拍枋,阑额至转角处不出头,栌斗直接坐于柱头,严守唐规。据《柴泽俊古建筑文集》,“(西配殿)除驼峰和侏儒柱外,其他构件形式和制作手法,与南禅寺大殿诸多相仿”。“脊部平梁上增驼峰及侏儒柱,乃五代新构,开平梁上置驼峰、侏儒柱之先河。殿宇不大,建年确切,形制稀有,是我国现存唐至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

Image

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当心间设格扇门。梁架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栿上用驼峰、侏儒柱、大叉手共承屋顶负荷,结构规范合理,负重有力。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圣绍五年(1098年),比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皇家颁布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早五年。因此,该殿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及《营造法式》颁布对营建的影响有较大的借签意义。

Image

山门(天王殿),龙门寺原山门已不存,今以此殿做山门称谓。山门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柱头卷刹明显,柱头斗拱五铺作,前檐双下昂,后檐单抄单昂。补间铺作仅当心间一攒,华拱两侧各加斜拱一缝。梁架前后乳栿分心用三柱,据《柴泽俊古建文集》,“(龙门寺山门)与大同善化寺天王殿(金)略同”。为金代遗构。

Image

燃灯佛殿,位于第二进院正面,三开间,悬山顶。柱头斗拱仅置于前檐,五铺作双下昂,耍头乃乳栿伸出檐外制成,梁架为四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梁架构件多是自然弯材稍加砍凿而成,断面极不规则,呈现出典型的元代风格。

Image

东配殿、东院水陆殿以及厨库僧房皆为明清建筑。龙门寺除保存有六朝古建筑外,还存有五代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宋至清和尚墓塔,历代碑碣二十余通等。龙门寺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院大云院,原名仙岩院,坐落于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北的双峰山下,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大佛殿(即弥陀殿)因供奉阿弥陀佛而得名。大佛殿坐落在高1.3米的青石台基上,基前无月台,仅在台明的当心间设踏道。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

Image

檐下施木檐柱14根,柱头卷刹和缓。柱础覆盆宝装莲花。檐柱间横向联接用阑额、普柏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檐柱侧脚、生起显著,使殿身正、侧两面均呈梯形断面。这种在阑额上加施普柏枋,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伸出呈批竹昂形,补间斗拱每间一攒,形制与柱头斗拱基本相似。补间斗拱与其他不同之处在于,两次间补间斗拱不在补间开间的中线上,而是略向外移,与转角斗拱连在一起,共同承托屋顶翼角载荷,设计十分巧妙。

Image

内部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做法,构件加工十分精细,梁枋前端加工成月梁形。

Image

殿内使用减柱法,仅在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金柱恰在扇面墙两侧,设计颇具匠心。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上用驼峰承托平梁和平槫,梁两端用长及两架椽的大托脚支撑,将平梁上的荷载有效地分解到檐柱上,整体构架稳固有力。

Image

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两面残存有壁画46平方米。现存壁画略有残损,这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古代寺观殿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艺术价值非凡。

Image

院外的七宝塔,据院内宋天禧四年(1020年),《刺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载,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青石雕造,平面八角形,通高约6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檐仿木结构雕有瓦垄、椽飞,檐头雕有飞天。二层塔身由云形塔座承托,平面方形,上承两层仰莲、覆钵、相轮组成的塔刹。该塔设计精巧,比例适当,雕造精美,且有确切记年,为我国五代石塔中的精品。

Image

佛头寺佛头寺位于平顺县阳高乡车当村,寺院东临浊漳水,背依佛爷垴,创建年代无从详考,现仅存正殿一座。

Image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柱头斗栱五铺作,华栱制成下昂形,昂咀琴面形,(昂咀下部文革期间被锯)补间斗栱同柱头斗栱,当心间补间斗栱出斜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搭牵,通檐用三柱。檐柱侧角、生起明显,屋顶举折平缓,四角如翼腾空,整体外观古朴庄重。

Image

佛头寺地处偏僻,历代修缮改动不大,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宋、金建筑特征和地方建筑手法,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Image

Image

淳化寺位于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中。现仅存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为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金代建筑。

Image檐下斗拱四铺作,华拱砍作昂形,六椽栿直接搭在前后檐柱头斗栱上,梁架用材规范,制作工艺精道,此例适度,受力合理,屋顶坡度平缓,外形古朴大方,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和文物价值。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回龙寺回龙寺掩映在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西北的农田之中,北临浊漳河水。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该寺现仅存佛殿一座,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

Image前檐辟廊,前檐斗栱四铺作,均出蝉肚实拍华栱和蝉肚实拍泥道栱,华栱后尾呈蝉肚榻头状压于前搭牵之下,形成一种介于直昂与假昂之间的罕见实例。回龙寺为宋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实例,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民间工匠做法,如泥道栱、华栱做为蚕肚实拍栱,平梁梁头出跳承金檩等,都为其他建筑少见之例,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和历史文物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禹神祠夏禹神祠位于侯壁村东北禹王垴上,为纪念、祭祀大禹而建。根据现存建筑特征和月台角柱上的题记判断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现存四合院布局,中轴线自南依次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月台、正殿,两侧有廊庑。现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近方形。殿前有石构月台,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均为四铺作,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卷刹和缓,为元代遗构。殿前月台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此例协调大方,月台东角柱刻元至元二年题记。山门上为倒座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上为戏楼,下为山门通道。院内存有明嘉靖年间雕造的石供桌三张。夏禹神祠规模较小,但由于布局建制保存完整,又有确切的题记标明创建年代,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原起寺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 ( 747年),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建青龙宝塔。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建筑。

Image

寺坐北朝南,横向开间,南北长22.3米,东西宽32.7米,占地面积72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享亭、大雄宝殿,东侧有配殿,西侧有大圣宝塔。

Image

大雄宝殿座落在0.63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前后檐明间设板门,前檐次间设直棂窗。檐柱有明显的侧角生起。檐下斗栱四铺作,单栱出跳,补间无铺作,耍头呈短昂批竹式。栌斗直接坐柱头之上,阑额不出头。

Image

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

Image

浊漳谷地古建筑群形成了从代至清代一个完整的序列,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区域分布上具有惟一性。

(文章转载 尊重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