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神守窍(一)/作者张涛

 量子光明 2023-12-0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凝神守窍是清代清净派丹家下手功法中最重要的一条。…论述来看,不论是静心还是调息,都与凝神守窍有着密切的联系。凝神守窍有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如何凝神而守,其次是守哪一窍。

凝神是指凝聚精神意念于某一处,也可以说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处。这里的某一处即是“窍”。“凝神”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凝神的时间长度应当是多长;二、凝神的强度应当如何控制。对于时间长度来说,丹家们希望修炼者最好做到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全都“念兹在兹”。而对于凝神的强度控制方面,柳华阳、闵一得与黄元吉三位丹家虽各有所论,而实际上则相互贯通。

图片

柳华阳认为,凝神的强度须极轻微,勿忘无助、不即不离,通常是这种用力程度的描述。再如“其妙总在不急不怠,勿助勿忘而已”等语都指明了这种强度。

闵一得一脉则主张凝神应当是一个过程:首先,先用目光内视关注凝神之处,微微用意念收敛真炁;其次,待到真炁氤氲之时,用“和”的诀窍撤出意念;再次,待到若存若忘之时,则用“忘忘”之诀。神的凝聚“在于忘忘时也”,可见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强度逐步减轻的。

柳华阳称:“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忘。是谓真忘真照也。”此语可作闵一得“忘忘”之说极佳的注脚。

黄元吉认为,凝神本身就是性功的应用,因此在于静,在于见性。由此,凝神就不再是用力使用意念观照的事情,而是悠扬活泼、自在安然中的照见。他认为凝神须做到“心无烦恼,意无牵挂,觉得心如空器,一点不有”,在这样状态下寂照气穴才是正确的。这种方式也符合柳华阳“其心湛然,未尝不照”、“纤毫不立,未尝不忘”的议论。

图片

一、单一守窍

很多丹家都主张通过单独守某一窍以跨入丹道大门,柳华阳如此,黄元吉如此,闵一得所收录的《古书隐楼藏书》中部分丹经也如此。在单一守窍的主张中,守下丹田、守中宫是较为通常的主张,闵一得又非常郑重地提出了守下极的主张。对于守下丹田而言,黄元吉与柳华阳的差异也非常大。可见诸家对于守哪一窍的主张差异是明显的。

诸家守窍的理由可以分作三种:

1.水火相交;

2.转阴化阳;

3.纳外在之灵气。

这些理由凸显了各丹家对于真气增加的方式理解不同。第一种方式促使体内水火相交,进而促使真气增长;第二种方式则以下极真阳吸引周身阴精下降,进而以真阳之火化阴精为气,再进而转化为炁,如此则真阳得以增长;第三种方式守虚无一窍则能吸引外在灵气,使自身真气得以增长,进而达到与太虚同体的理想境界。前两种方式都在体内用功,水火相交重在体内神气交媾,转阴化阳重在转化体内之阴使体化纯阳,守虚无一窍则重在采天地灵气为己所用。各自真气增加的理论截然不同。

但是,这些传统的守窍理由本身是含混的,例如水火相交能够同时支持守下丹田、守中宫乃至守下极等各种窍。这种情形模糊了守不同的窍穴所带来的差异。本章认为,站在生理位置的立场能够有效地诠释守不同的窍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守窍的本质:刺激人体的特定位置以求产生特定的效果。

图片

1.水火相交

到了清代,水火相交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理论。从丹道易理来看,后天八卦以坎离水火为上下,水火相交,就意味着坎离中间一爻会进行交换。这种交换的结果就是坎离变成乾坤,如此就成了乾坤为上下的先天八卦。水火相交的完成,意味着修道者从后天的状态转化成为先天的状态,这即是丹经常说的“后天返先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水火相交又意味着心肾相交,因为心属火,心藏神,肾藏水。

但是却有两种不同的守窍方法,其理由都在于促使人体发生水火相交,进而促进真气的增长。

第一种方法是守下丹田。柳华阳所主张的下丹田是“脐后肾前稍下,前七后三中间空悬一穴”。柳华阳认为,凝神下丹田炁穴之中,神可以与下丹田之气相合而打成一片,也即是“和合凝集”。其中神属离火,气属坎水,因此凝神穴、神气相合也即是坎离水火相交之道。

第二种方法是守中宫。闵一得校订的《上品丹法节次》就主张守中宫,其文云:“在人身中,心下肾上,中余一寸二分之中,此乃先天元始祖炁之窍。”黄元吉曾论及守心之下、肾之上的虚无窟子,也是指此中宫一窍而言。中宫由于在心肾之间,守此一窍至一定程度能够感受到“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且能感觉到有气往来于心肾之间。这种感受很明显地指向心肾相交这一理论。

图片

这两种方法统一在水火相交这一理论之下是很容易得到解释的。因为水火相交本身具有意义的多重性。柳华阳的主张,是神投往炁穴之中而发生神气相交。而守中宫的妙处则在于所守的位置在心肾之中,守中宫能够借助凝神的力量,促使心肾所藏的神气在心肾中间的位置发生交媾。

2.转阴化阳

转阴化阳这一理由所支持的守窍,是守下极。下极是指人体主干躯体的最下方的一窍,即阴跷穴。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在《督脉之图》后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喻。下极之喻,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屏翳两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督脉之所始也。”闵一得又常以海底形容此窍,如“用我目光,时巡海底,则下极自得热腾如沸”,“按吸,吸自海底阴跷穴。自穴逆吸,透尾经脊……”等等。张松谷云:“阴跷在谷道前,肾囊后,空地正中央处,入肉一寸二分,即是肉茎尽根处。医书名海底穴,《道藏》名三岔路水口。”此言指明了阴跷穴的具体位置。

安守下极,是因为下极是“阴浊会地”,在此处烹炼,形成真阳,可以吸引周身之阴下注到下极接受炼化,而最终化为纯阳之体。闵一得说:“以意凝神,聚存海底,则阴自求偶,翕然下会,我则加以定守之功,真火益旺,阴来立化,变气附守,充则遂炁达肢,阴得阳烘,油然纯活,随神会气,而朝阳下极,又必旋化气炁,而达而守。日积月累,群阴咸化,真阳始纯,而仙道且成。”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安守下极的理由:炼化周身

之阴,体证纯阳而为仙。

3.守下丹田虚无一窍

以上三种守窍方式,各有自己的一套成熟圆融的理论,无论水火相交、阴向阳转化,还是以虚合虚而纳虚无灵气,这些真气增加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思维观念下都是成立的,尽管这些真气增加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是,这些理由本身是可以支持多种方式的。例如,水火相交可以支持守下丹田与守中宫,但是守下丹田与守中宫的效果未必相同。而且,以下极阴跷而言,阴跷又为海底,那么凝神海底,依然可以解释为水火相交。黄元吉主张的“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仍然可以照例解释为水火相交。再如:守下丹田或者中宫,同样可以引阴下降,然后被下丹田或中宫积累的阳气熏蒸转化为阳,因此,化阴为阳的理由同样可以支持这些主张。至于以虚合虚,以“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为内外沟通的桥梁更是假说。按照这样的逻辑,守中宫、下极离肉某分寸处,在“虚”的状态下应当也可以沟通内外才是。因此,这些理由看似成熟,实则含混——尽管这些理由凸显了各家对真气增加方式理解的不同。

图片

本章认为,如果能够理解所守诸窍的生理位置,应当能够更好地解释守窍的差异。柳华阳所说的下丹田一窍,前为肚脐后为命门,命门附近为两肾,柳华阳又将此穴称为内肾。可见凝神于此对肾精之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且柳华阳认为,久久守此,外阳必然兴起,这也是肾气旺盛的显著表现之一。下极阴跷本身居于体腔最下,因此必然会引导气机下降。依据丹经所论,阴跷为摄精之路,因此守于此处对于调摄下元精气应当有明显作用。当精气充盈,元气壮盛,也自然能够熏蒸浑身阴气,使之转化为阳。对于中宫而言,居于心肾之间,藏于肠胃之际,能够有利地调节腹腔脏腑精气的运行,其体会又必然与其他方式不同。黄元吉所论,虽然强调了对外界灵气的摄取,但也强调了对下丹田的刺激。假设此法果然能够摄取外界灵气,那么这种方法会比柳华阳守下丹田的方式更快地刺激到下元精气。与柳华阳主张不同的是,黄元吉在守下丹田的同时也有提摄之法,使单纯对下丹田的刺激变为对人周身气机的调整。于是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刺激到下元精气,也能够借此调整周身气机。

以上解读表明,站在生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看到守不同的窍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而这些效果则是由窍所在的生理位置与守窍方法决定的。这些明显的不同,绝不会因为“水火相交”等传统理论而混淆。因此,本章认为,生理位置的角度能够给予守窍的原因以新的诠释。

图片

有偿分享下列丹道实修资料

1.《孕药指归/孕药实修篇》

2.《伍柳丹法阐微及解秘》修订版

该书汇诸名家之秘文,解伍柳丹法秘奥,泄伍柳丹法修行要诀!是修习伍柳丹法最佳参考书。

3.《虚空阴阳丹法真诀》

4.《伍柳四书功法全旨节序汇编》

伍柳二著,一脉相承。功法全旨,全始全终,尽在是书!读是书,知先后次第,明丹法节序,知下手。

5.《内修要诀直指》

6.《内修初步知要》

7.《“乐育堂语录”修炼指要》

8.《黄元吉内丹解奥》

9.《内丹解秘/大成捷要解析》

10.《参同起龠》简注

11.《玄门诸真秘修要诀》/傅青主手抄秘本

12.《道家丹道周天教程》

另:有黄元吉真人乐育堂丹法秘本,分享给有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