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丰子恺:艺术的生活

 顺其自然h 2023-12-0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自幼聪慧,在私塾读书时就喜爱绘画,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业于李叔同、夏丏尊,潜心学习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志向。

丰子恺在文学、绘画、书法、翻译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其漫画主要描绘古诗词、儿童相、社会相和自然相,取材平凡却饱含生活情趣,以独特的风格反映社会。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漫画为人所熟知便始自丰子恺,故而其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图片

编 者 按 语

教育的三大要目,分别是科学、道德和艺术,三者各有侧重。其中的艺术教育,职责在于教人以美与情、教人如何实现艺术的生活。其范围之广,远超学校课程中所设置的图画与音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自诞生之初,便拥有一颗广大而自由的心灵,所以儿童会有各种奇思妙想。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受到教化和挫折,逐渐长成被驯服的大人,心中生出无限的苦闷与压抑。在丰子恺看来,成人与儿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儿童的“童心”使得他们能够免于世俗,用“绝缘”的眼看待世界,故而能从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中收获趣味。艺术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教人“绝缘”的方法,培养、保护童心,使得儿童长大后,依旧拥有童心,能够从生活各处中感受到趣味。

本文选自《丰子恺美术夜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艺术的生活

文|丰子恺

善与美,即道德与艺术,是人生的全般的修养,是教育的全般的工作,不是局部的知识或技能。善的教育可以融入一切各科中,同样,艺术科不限于图画音乐,艺术教育也应该融入一切各科中,方为合理的教育法。

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的。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所以艺术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很重大而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而如何重大,如何广泛,可从人生的根本上考察知之。

原来我们初生入世的时候,最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是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的。只要看婴孩,就可明白。他们有种种不可能的要求,例如要月亮出来,要花开,要鸟来,这都是我们这世界中所不能自由办到的事,然而他认真地要求,要求不得,认真地哭。可知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孩子渐渐大起来,碰的钉子也渐渐多起来,心知这世间是不能应付人的自由奔放的感情的要求的,于是渐渐变成驯服的大人,可怜终于变成“现实的奴隶”。这是我们都经验过的,不可否定的事情。

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的怒放的、炽热的感情的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我们谁都怀着这苦闷,我们总想发泄这苦闷,以求一次人生的畅快。艺术的境地,就是我们所开辟的、来发泄这生的苦闷的乐园。

我们的身体被束缚于现实,匍匐在地上,而且不久就要朽烂。然而我们在艺术的生活中,可以瞥见“无限”的姿态,可以体验人生的崇高、不朽,而发现生的意义与价值了。艺术教育,就是教人以这艺术的生活的。

知识、道德,在人世间固然必要,然倘若缺乏这种艺术的生活,纯粹的知识与道德全是枯燥的法则的纲。这纲愈加繁多,人生愈加狭隘。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这样,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广大而美丽了。在我们黄金时代,本来不曾提防到这世界里的东西是这样枯燥无味的,所以初见花的时候要抱它、吻它,初见月的时候要招呼它、礼拜它,哪晓得它们只是无知的植物的生殖器与无情的岩石的大块。如今在我们的艺术世界中,可以重新梦见我们的黄金时代的梦。倘能因艺术的修养,而得到了梦见这美丽世界的眼睛,我们所见的世界,就处处美丽,我们的生活就处处滋润了。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艺术教育,就是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的。

所以,艺术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很广泛的教育。一般学校之所以定图画音乐为艺术科,是因为图画音乐易于养成人的艺术趣味的原故。然而这只能说是“艺术科”,不是“艺术教育”。图画音乐,这是“直接”用“艺术”来启发人的“艺术的”心眼。然而如前所说,艺术教育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平素有大艺术科的教养,小艺术科的图画音乐方得有真的意义。

美的要求,包拥着全体的教育问题。……惟有能用孩子似的直感与孩子似的感情来体验,而能忘却自己为一个已经成熟的大人的人,能像孩子地游戏的人,能做教育的艺术家。……

——德国教育学者恩斯特·威柏

大人与孩子,分居两个不同的世界。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即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所谓绝缘,就是对一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绝缘的眼,能看出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发见奇妙的比拟。这态度,就是小孩子的态度。

哲学地考察起来,“绝缘”的正是世界的“真相”,即艺术的世界正是真的世界。我的意旨,是说现实的世间既然逃不出理智、因果的网,我们的主观的态度应该能造出一个直观的、慰安的、享乐的世界来,在那里可得以恢复我们的元气,认识我们的生命。这就是艺术。在艺术中,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我们的一切压迫与负担,解除我们平日处世的苦心,而作真的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奔放的生命。

艺术教育就是教人这种做人的态度的,就是教人用像作画、看画一样的态度来对世界;换言之,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他们长大以后永不泯灭。

我们在世间,倘若只用理智的因果的头脑,所见的只是万人在争斗倾轧,何等悲惨的世界!日落、月上、春去、秋来,只是催人老死的消息;山高、水长,都是阻人交通的障碍物;鸟只是可供食料的动物;花只是结果的原因或植物的生殖器。而且更有甚者,在这样态度的人世间,人与人都成为生存竞争的敌手,都以利害相交接,人世间将永远没有和平的幸福、“爱”的足迹了。

所以,艺术教育就是和平的教育,爱的教育。

人类最初,天生是和平的、爱的。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艺术态度的基础。小孩子长大起来,涉世渐深,现实渐渐暴露,儿时所见的美丽的世界渐渐破产,这是悲哀的事。等到成人以后,或者为各种“欲”所迷,或者为“物质”的困难所压迫,久而久之,以前所见的幸福的世界就一变而为苦恼的世界,全无半点“爱”的影子了。此后的生活,便是挣扎到死。这是世间最大多数人的一致的步骤。

避死是不可能的,但谋生前的和平与爱的欢喜,是可能的。世间教育儿童的人,父母、老师,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盼望儿童像大人,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宁可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成人以后。

这痴呆就是童心。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他们为趣味而游戏,为趣味而忘记寝食。我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老师的人,应该乘机助长,修正他们的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的,修正其过分的。要处处离去因袭,不守传统,不照习惯,而培养其全新的、纯洁的“人”的心。对于世间事物,处处要教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领受,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批判选择而实行。

认识千古大谜的宇宙与人生的,便是这个心。得到人生的最高法悦的,便是这个心。这是儿童本来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老师教他。只要父母与老师不去摧残它而培养它,就够了。


编者|卢雅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