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逍遥_书斋 2023-12-08 发布于内蒙古

提到明朝的户籍制度,很多人会觉得明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限制了人身的自由,以至于影响了社会的阶级流动,更有甚者拿出来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提并论。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

其实,明代的户籍制度整体而言一直在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的制定者、践行者、参与者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这从明代附籍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落实中可以看出。在面对流民问题时,明朝的中央政府制定了附籍政策,并视流民的规模、区位做了相应的调整。明代的地方政府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因地制宜,并非一味的执行中央附籍政策,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流民作为附籍政策的参与者,利用附籍政策甚至可以为自己谋取科举和经济利益。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明代出身军籍、匠籍的名臣众多

到了明代中期之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明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明朝政府甚至为了让盐商子弟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而单独设置了商籍,并且商籍拥有单独的科举名额。这和我们以往刻板印象中那个“重农抑商”的明朝完全不一样。而以明代的南直隶为例,一共有77科进士,各个户籍的进士数量由高到低是:民籍进士2421人,占比为68.24%;军籍780人,占比为22.01%;匠籍184人,占比5.19%;官籍75人,占比2.11%;灶籍42人,占比1.18%;儒籍17人,占比0.45%。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明·《南都繁会图》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明代77科南直隶进士统计表

而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官籍和儒籍进士数量竟然不是最多的。而在众多进士之中,嘉靖朝的内阁大学士赵贞吉就是匠籍出身,另一位我们熟悉的一代名臣张居正是军籍出身。而这些都不是特例,比如叶向高、赵志皋、王家屏等等都是出身军籍,数不胜数。总的来看,明代出身军籍官员其实一直占科举很大比重,至少有四成之多。这和近些年来互联网上传播的那种“明代军籍都是打仗的农奴”的谬论所描述的大相径庭。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纵观整个明代唯一没有军籍官员名额的是众正盈朝的崇祯时期。

明朝的户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吗?

张居正

总之,明代的户籍制度是一个弹性十足、富有张力的制度,并且在整体上能够做到和与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呆板和压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