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二一五)第二十篇·三部九侯论篇/

 火帝养生_WSH 2023-12-08 发布于云南

【原文】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原文解释】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从诊察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便要死亡。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倪师解读】这里讲的就是三部九候的脉必须要均匀,相同才是正脉。如果他的脉过小过大不均匀的话,都是有病。比如说摸人迎脉,同时又去摸他的耳朵旁边的少阳三焦的脉,速度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好现象。如果说三焦脉比较快,人迎脉比较慢,或者是人迎脉比较快,三焦脉比较慢,这些不均匀的都是逆。

所以说,独大则病,独极则病,一共有九个脉,有一个脉独大,或者一个脉跳得很快,或者是一个脉跳得很慢,这些都是病。

'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这一段很有意思,我们去看病的时候,看到这个病人躺在那里,可不可以救他,用手去抓他的脚,为什么不去摸他的脉,这是内经诊断的方式。见下图:

外踝尖上三寸是绝骨,上四寸是阳辅,上五寸是光明,用左手抓住五寸的位置,另右手去弹外踝尖,左手马上就会感应到,感应超过五寸是正常,因为这一弹是蹻脉,在五寸的位置没有反应,再向前看看四寸有没有反应,还是没反应,左手再往下移,称到三寸的位置还是没有反应,再往下移到二寸,一寸都没有反应的话,这个人就不行了。这就是诊断健康和病危的方式,弹之不应者,死。只要反应过五寸以上就没有病。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如果说中部的脉一会快一会慢,中部的脉是肺经和心经还有大肠经的合谷穴脉动,时快时慢,这些都是死症。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果说中部的脉,代而钩者,也就是说中部的脉常常在变更,原来是快慢,而一下又变成钩状,这就是病在络脉。三部九候互相呼应,如果你摸三部九候的脉,也就是说你摸冲阳脉,冲阳脉是脚上的脉,一只手又摸太冲脉,实际上两个都是胃脉,摸的时候就是摸头尾,就知道胃气如何。如果是一边脉很大,一边脉没有脉,就是阳气往上走了,阴实了,里面可能是胃癌或者是什么东西,阳气没了,实就结住了。

我们查脉头脉尾,就可以知道整条气脉顺不顺,常人头尾的脉速度是一样的。一快一慢病在经脉上面。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一候相失了就是生病,二候相失了,三部九候,二部脉相失,这是病甚,三候相失就是病危了。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所谓后者,没有反应。如果说查他的经脉,我们知道他的病在哪个地方,我们要查他的脏腑,才知道生死的期限。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这一段突然跑出来一个足太阳,其他都不讲,既然都讲了足太阳,少阳,阳明也该讲,可是没有讲,就讲了足太阳。但是,你把这一段拿出来的时候,足太阳脉气要绝的时候,足不可屈伸,因为脉气一直到脚上去。下面是脉,上面是睛明穴,眼睛往上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