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

 where5 2023-12-09 发布于安徽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关于盘古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关于盘古的记载中,隐含有天地历数的信息,因盘古年代久远,传之又传到了东汉,成了传说神话,但盘古是创世之神这个定义没有变。汉字的形意还保有远古的信息,我们先看看盘古二字的造字,或许我们还能够找回盘古的本义。

盤古二字的造字本义

盘(盤):鎜,槃也。盛物器。或木,或錫銅爲之。【呂氏春秋】功名著于盤盂。【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隂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也。看看“盤”的造字。

Image

盤,上“般”下“皿”。“般”,左“舟”右“手执画刀”。如果把“舟”的形状,看作下图中的龙纹或刻度盘,“盤”者,就是在圆盘(皿)上刻画“龙纹”,刻度记录苍龙星宿一年中运行规律的人。“盤”是中华第一个发明罗盘的人。

Image(陶寺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郭沫若等后人以“舟”为“凡”,把“盘古”定义为中华始祖,为中华一切祖,这个人文定义没错,但以衍生的字意解“盤”原来之形,而不是以古之“形”解今之“意”,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可取。

《元贞之道》以文之形解字之意,认为“舟”或“凡”的甲骨文之形是盘上的刻度之形,是最早的钟表刻度,有了刻度就有了对天时的度量和实证之用,这个“刻度”不可轻视,它是计量学之祖,这是中华上古的科技观,而非人文观。历代文人习惯以人文看历史,必然陷入人言亦言的教条陷阱,甚至以讹传讹是对历史真实的扭曲。

《山海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这个“般”不仅发明弓矢,大概还是在“皿”上刻画“龙鸟虎龟”之形,并记录四时规律的“盤”的传人。

古,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逸周書,天爲古,地爲久。鄭注尚書,稽古爲同天,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说明后人已不知“十”字的本义。看看甲骨文的“古”字。

Image

甲骨文和金文的“古”,上“中”下“口”。《元贞之道》早已解过“中”,“中”是用来测日影和季风的杆和柱,以正二至和二分。“十”字上短下长,日影最短代表“夏至”,日影最长代表“冬至”,左右等分代表春分和秋分。“古”者,是中华第一个用“中”测日影的人,并把测量验证的结果“十”(二至二分),用“口”告诉民众的人。“故”,左“古”右“文”,用“文”记录下一年中四时的正历法过程,为“故”。“中”,是测日影的日晷和圭表天文仪器的原型,这是“中”的科技观,今天的“钟表”还保有“中”的本义。

Image

日晷的两面都有刻度,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圭表,通过观察记录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这些刻度的形状,文人以为是“舟”或“凡”,却不知是计量的科技。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盘古氏,是第一个观测苍龙星宿的天象而知天象变化规律的部落,并是以“中”测日影,确定一年二至二分正历法的人。对天时规律的认知为“开天”,对地理方位的认知为“辟地”,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华”是东方的扶桑树,用以观测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升起位置变化的参照物,而有远古的十日太阳历法。中华龙的传人,是夜观天象,晨看日出,午时以“中”测影正历法的天文科技工作者,知天文地理指导农耕实践,创造了5000年伟大灿烂的东方文明,是最早的“柱下史”。

老子亦有个别称为“柱下”,是懂天文地理的总工程师“柱下”,不是抄书背书的小白书生。

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是盘古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释文: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后来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Image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伏羲,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易经》记载伏羲氏一画开天地,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尚书·顾命》曰:“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龙马,是指苍龙星宿的房宿,《史记·天官书》:“房为府,天驷也。”《尔雅·释天》:“天驷,房也。”古人称房宿为“天驷”,取房宿的四颗星之意。伏羲氏根据龙马一年中在天空的位置,而画八卦,这是易经的“乾卦”,潜龙、见龙、跃龙、飞龙、无首等,都是在描述苍龙星宿在天空中的形态变化。

“伏羲”是名字,“盘古”是谥号或称号(代表能力和贡献)。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和成就,是在盘上刻画出龙马规律的八卦,是“盘”的贡献;伏羲女娲都出自华胥氏,是用“中”测日影和季风的高手,并把测量验证的结果“十”(二至二分),即代表四时的四神,为“古”的贡献。伏羲女娲,谥号或称号为盘古,用今天的话来解释,“盘古”是人类文明的总工程师。

出土的众多历代“盤”

中华大地上,出土了各种“盤”,有石陶()、青铜(),还有更多的木质盘(),由于时代久远,木质槃早已腐化成了土。这些盘都是盘古之“盤”的实证。盤,是青铜簋初始的原型,簋后来成了帝王诸侯们的重要祭天礼器。

Image

中间盘龙,盘龙上有刻度纹,外缘是龙、鸟、虎、鱼四象逆时针向左运转,这是天道左旋。中心是太一、帝一的图腾,这个图腾代表了上古的记忆,今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这是中华5000年文明不可质疑的实证。下图为良渚出土玉琮上的太一图腾,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Image良渚玉琮的太一天帝图腾

Image

Image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现代出土的大量周代青铜簋上,都有“盘”上一样的“太一”图腾。说明簋是盘的衍生品,是对盘古之“盘”的文化传承。

Image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结束语

伏羲,盘古氏,夜观天象“龙虎鸟龟”在天空的位置,而粗略知道一年中所处的四个季节,午时用“中”午时测日影,正二至二分,明确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冬至和夏至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祭天节日。今人皆知冬至是大节,却早已不知端午是远古十日历法的“五日初五”,是夏至,楚越等地民众一直保有过端午划龙舟的习俗,是对上古五帝时代历法的远久传承,这个楚越文脉一直在传袭。

汉字的象形一直保有上古的文化信息,后人误解,以讹传讹,失去了本义。感谢近代考古工作者,楚帛书和殷墟甲骨文的出土,为今人找回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和凭证,只要汉字不灭,中华文明永远不会中断,这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根源。

这个人类文明之根,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