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则治疗中风的古方

 医文杂谈 2023-12-0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编者按:

天地间最多的东西是气,气流动起来,就成了风,速度小时是微风,速度大时是大风,速度超强时就成了拔树毁屋的台风。鱼在水中被淹死了,是个笑谈。人在风中被吹坏了,却是从古到今民众中经常发生的真事。风把人吹坏,人们俗称为中风。人中风就是被气所伤,有的人被气伤的程度深,有的人被气伤的程度浅,人被气伤害程度的大小是由人体内的气是多是少决定的。人有心肺脾肝肾五脏,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六腑,还有由五脏六腑出来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手足十二经脉。人中风,轻的伤在经络,只是嘴歪脸歪鼻子歪。重一点的伤在腑,这个时候人的手脚胳膊腿已经不听指挥,再重一点的伤在人的脏,这个时候九窍出现故障,大小便不通。至于那种被风伤得口开眼合,小便失禁,肉脱筋痛,面赤如狂,汗缀如珠,唇青身冷的人,属不治之将亡重症。

一个人要想不被气杀,不中风,身体的内气就要充足。身体内的气足,外面再大的风也进入不了人体。然而有一个现实是,随着人的岁数一天比一天老,人体中所能藏的气越来越少。就像一块地不种庄稼就会长杂草一样,一个人只要体内气不足,外面的风就会进入人体,中医的专业称谓叫邪气,又叫自然界六淫:风寒湿燥火热。正因为如此,中风的群体,多数属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体内气不足的明显表就是:腿重身沉。人的身体里面的气,是从下身到上身,逐渐随着年龄变少的。等到体内的气只剩到喉咙那一点时,人就要挂了。

人体内的气不足,中风只是气不足产生的疾病之一,只不过中风具有可视性和相当程度的粗暴性肢体毁坏,所以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让人恐惧。人类所有的疾病的发生都和人体内的气不足有关。人群中最常见的病莫过于感冒,那是人的营卫之气没了。人群中现今最吓人的病是癌症,那不过是气滞血瘀成了疙瘩。一个人一旦气不足,这种状态的等意语就是:五脏六腑四肢缺失滋养,五花八门的疾病人生拉开了序幕。

综上述可见,补足人身体内的气,是预防中风和其它疾病的有效手段。罗浮山修仙术中的采气训练方法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只要重复做,可以起到足气血、健五脏、通十二经络的作用,已经学会的朋友要勤练,要教会身边的亲朋好友呀。气在天地间,可以采个够,人体气够才不会被风所伤。还不知道还不会采气的可以加我的微信13520554995学习,加时请注明“罗浮山”。

在现实生活,总是有很多人出现中风的状况,这里发几则明朝汪石山治疗中风的药方,供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用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症去用,分清病是在脏还是在脏还是在经络,并根据人的体质进行药味加减,才能起到奇效。如下:

愈风汤

治中风内无便溺之阻,外无六经之形,惟因气血不充,风胜血燥,不能荣养经络,以致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此乃风淫所胜,法当治以辛凉。故用羌、独、防风、菊花、白芷、秦、防己、麻黄、细辛、薄荷诸辛药以祛风,枳壳、厚朴以行气,柴胡、前胡、黄芩、生地、石膏以解热,参、芪、苓、草以补气,归、芎、芍、地以养血,枸杞、杜仲益精元,知母、熟地补真阴,苍术、半夏治痰涎。

羌活(苦甘温),独活(苦辛温),防风(辛甘温)白芷(辛温)秦艽(辛甘温)防己(苦辛寒)甘菊花(甘温)细辛(辛温)麻黄(苦辛温)薄荷(辛凉),各二两

枳壳(苦辛温)一两, 厚朴(辛温)一两,前胡(苦寒.兼治痰)二两 ,柴胡(苦寒)二两,黄芩(苦寒)二两,人参(甘温)四两,石膏(辛寒,兼治痰)二两,黄芪(甘温)五两 ,甘草(甘温)两半,茯苓(甘平)二两,川归(辛甘温)二两,白芍(苦酸寒)二两,生地(辛寒)二两,川芎(辛温)二两, 枸杞(甘温)三两,杜仲(辛甘温)二两,知母(苦辛寒)二两 ,熟地(甘寒)四两, 苍术(辛温)二两, 半夏(辛温)三两,蔓荆子(苦辛温,凉血散风)一两,地骨皮(苦寒,解热)二两,桂枝(辛甘温,和荣卫)二两, 共为粗末,每用一两,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如欲微汗,加麻黄八分;如欲一旬之通利,再加大黄一钱。

如望春大寒之后,再加柴胡、半夏各七分,人参一钱,乃迎而夺泄少阳之气。

如望夏谷雨之后,加黄芩、石膏、知母一钱,乃迎而夺泄阳明之气。

如长夏之月,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一钱,以胜脾土之湿。

如望秋大暑之后,加厚朴一钱,藿香、桂枝各六分,谓迎而泄夺太阴之气。

如望冬霜降之后,加当归二钱,附子、官桂各一钱,谓迎而以胜少阴之气。此乃经云“无伐天和”是也。

大秦艽汤

治症同前。用秦、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以散风;风胜不无燥也,故以归、芎、芍、地以救血;茯苓、甘草、白术以补脾气;石膏、黄芩以去热。

秦艽苦甘温,二两  羌活苦辛温,二两 独活苦辛温,两半 防风辛温,二两  白芷苦辛温,二两  细辛辛温,两半  当归辛甘温,三两  川芎辛温,一两   白芍苦酸寒,二两   熟地甘寒,三两  茯苓甘淡平,二两  甘草甘温,一两   白术苦甘温,三两  石膏辛寒,三两  黄芩苦寒,二两  生地甘寒,二两   共为细末,每一两用水二盅,煎一盅,温服。如天阴雨,加生姜三片同煎。

三化汤

治中风邪气入藏,便溺不通。用枳壳、厚朴以行气,大黄攻热以通大便,羌活驱风。厚朴苦辛温,三钱  枳壳苦辛温,五钱  大黄苦寒,三钱   羌活辛温,五钱  水煎,温服。

小续命汤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神昏气乱。故用桂枝、麻黄通血脉、开腠理,助防己、防风以散风,人参、杏仁以救肺,川芎、白芍以养血,黄芩胜热,甘草和药,佐附子引诸药以行经络,兼善散风。

麻黄辛热,七分   桂枝辛甘温,八分  防己苦辛寒,一钱   防风辛温,八分  人参甘温,一钱   杏仁苦辛温,七分   川芎辛温,七分  白芍酸寒,六分   黄芩苦寒,一钱  甘草甘寒,五分  附子辛热,一钱     水煎服。

如筋急拘挛,语涩,脉弦,加薏苡仁。气虚倍人参,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血虚筋急倍当归。烦躁,不大便,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

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

如语言謇涩,手足战掉,加菖蒲、竹沥。发渴加麦冬、干葛、天花粉。身体痛或搐,俱加羌活。烦躁多惊,加犀角、羚羊角。

汗多者,本方去麻黄。

防风通圣散

治热极生风,大便秘结。用黄芩、栀子、连翘、石膏以胜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以散风,当归、川芎、白芍以养血,大黄、芒硝通大便以下热,滑石利小便以渗热。夫重寒之剂性易坠,故令桔梗载诸药不令速沉,少佐甘草以和药性。

黄芩苦寒 栀子苦寒 连翘苦寒 石膏辛寒,坠痰火 防风辛温 荆芥辛 薄荷辛凉 麻黄辛温,开腠理  当归辛甘温  川芎辛温  白芍苦酸寒 大黄苦寒,下实热   芒硝咸寒  桔梗苦辛温 滑石甘寒  甘草甘寒 水二盅,煎一盅,温服。

如因劳,或汗出当风,或痞郁痱痤。本方去芒硝,倍当归。小便涩淋,去麻黄,倍滑石、连翘,调木香末一钱。如生瘾疹,或赤或白。本方倍麻黄,加盐豉、葱白。腰胁走痛,本方倍芒硝、当归、甘草,煎汤调车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钱。伤风,倍荆芥穗,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钱半。凡诸风抽搐及小儿急惊,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倍大黄、栀子,煎调茯苓末一钱。如风热伤肺,咳嗽喘急。倍桔梗,加半夏、紫菀。如鼻渊、脑痈,颈、耳前后肿痛,加酒一碗煎服。此方加木香一钱,能治痢后鹤膝风,极效。

天麻丸

治热盛生风燥血,不能荣养筋骨。故用玄参以解热,天麻、萆藓、羌活以治风,当归、地黄、牛膝活血养血以荣筋骨,杜仲健筋骨,附子引诸药行经络以成功。

玄参苦寒,二两  天麻苦辛温,二两  羌活辛温当归辛甘温,各三两  生地甘寒,三两牛膝辛甘咸,二两 杜仲辛甘,三两  萆藓苦甘辛,二两  附子辛热,一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用酒或白汤送下五七十丸,或百丸。服药半月后,或壅塞,以七宣丸疏之。

小省风汤

治风热痰涎壅盛,口噤或口眼歪斜,筋脉挛急,抽掣疼痛。用防风以治风,黄芩以理热,南星、半夏以豁痰,生草泄火和药,生姜制星、夏之毒。

防风辛甘温,二钱  黄芩苦寒,三钱  南星苦辛温,二钱   半夏辛温,一钱  生草甘寒,三生  姜辛温,三片  白水煎,温服。

稀涎散

治中风口眼歪斜,乃风痰壅塞于经隧所致。以猪牙皂通经隧,佐明矾以豁风痰。

牙皂辛咸温,一两  明矾酸涩,生、枯各一半,用一两二味为细末,每以温水调下。

麻黄续命汤

治中风无汗恶风寒。盖因风郁皮肤之中,不得外泄所致。经云:“风宜辛散”。是以用麻黄开腠理,佐防风以散风。皮毛者,肺之合,风郁皮表,肺亦受伤,故用杏仁救肺,以散在中之风热。

麻黄辛温,钱半  防风辛温,一钱  杏仁苦甘平,一钱  水钟半,煎七分。稍热服,覆取汗。

桂枝续命汤

治中风有汗恶风。经云:“风伤卫”。卫伤则不能固皮毛以通腠理,是以汗泄恶风。故用桂枝和荣卫、通血脉以充腠理;用芍药收失散之阳,生津液以退热;杏仁救肺以解肺间之风热。

桂枝辛甘热白芍苦酸寒杏仁苦辛甘,各用三钱水煎。不拘时,温服。

此乃阳明经症。外有针法,宜刺陷谷,去阳明贼邪;刺厉兑,泻阳明寒热。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许。

附子续命汤

治中风身冷无汗。此乃风寒直中阴经。故用附子、干姜以散寒;甘草缓急,兼解姜、附之热毒。

附子辛热,二钱  干姜苦辛热,三钱  炙甘草甘温,二钱  水二盅,煎一盅,温服。

注:上述治中风的古方,摘自医学全书汪石山,仅供专业人士临床时参考,非专业人员请不要肆意胆大妄为,否则使用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