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生为何而来?人不应该是没有独立思想的,只会独立行走的兽。

 小贤心理 2023-12-09 发布于江苏

初来人间不知苦,潦草半生一身无。

转身回望来时路,才知生时为何哭。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二十多岁的人才会有的疑问,许多人至中年的朋友,也有这样的困惑。

“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是我们听过的最有“道理”的一句话了。

可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这句话像魔咒一样阻止了你过好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实这背后最重要的逻辑就是你是否可以真的做到“知行合一”。

想活,是人的本能;

要活,是人的希望;

会活,不见得人人都会。

人到老年,人生已过大半,

问问自己,你真的会活吗?

人生意义的三个要素:

你怎么解释已经度过的人生,如何衡量现在的价值,以及你未来将要迈向何方。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以上三个问题,任何一个无法解释明白,某种程度上,都会导致人们陷入无意义状态中:

第一种状态是虚无。

这种状态下的人,最缺乏的是对未来前进的动机和方向感。
他能给自己的过去做出基本解释,也能享受当下的欢乐,但是和未来失去了联接。

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场游戏一场梦,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二种状态是疏离。

这种状态下的人,最缺乏的是对当下的投入感和价值感。
他理解自己的过去,也知道未来要走的路。

他的生活是有序的,但有一种强烈的“被安排感”,仿佛这一切都不是我自愿的,我不认同,也无法投入进去,我对当下的生活冷眼旁观,内心很疏离。


第三种状态是困惑。

这种状态下,人最缺乏的是自我理解和内心的秩序。
他可能看上去日子过得热火朝天、激情满满。

总是给自己设定很多目标,很快又放弃。

其实他内心很焦躁也很困惑,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无法给自己的人生整理出秩序感,他对于人生是很困惑的。


无法理解过去,无法享受当下,无法迈向未来,归根到底,都是缺失连接感所造成的问题。

期望与现实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能够平安、美满、富足······

我想我们的父母

当初也是同样的期望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都活出了父母期望的样子了吗

当然,也有些人超出了父母的期望

活出了更加精彩的人生

我们不否认很多人

都处在父母的期望值线下

为什么

why?

是我们个人不够努力吗

是我们的后天命运太差了吗

是我们做的事情

都没有价值和意义吗

······

努力

endeavor

理想的生活,我们都想拥有

但是生活现实的残酷

让更多的人在生存

生活状态下苦苦拼搏

虽一直在努力

却不曾改变过现状

寻找

look for

很多人都看过所谓的成功人士真言

模仿他们的生活、行为、习惯

想成为世人眼中的高大上

这是我们成年人

在用自我的认知

在寻求出路

改变不如意的生活现状

做什么?

what to do?

为什么

要在成年以后才开启这样的探索

回看我们的过去

我们在该探索

增长知识技能的时候

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们是否后悔过?

生而为人,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充满对更高生命成长层次的向往。

于是,我们有了想象力,从小就幻想自己可以去远方,可以去太空,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皆因我们的基因里,都写着“我想要活得灿烂,活得自由奔放,活得鲜活无比,我想要造福人类”的信息。

渴望向着更高处去生长,这是我们内在的动力。

可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活着活着,活成了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自己厌恶的自己?

我们不仅没有过上灿烂的人生,甚至,丢失了童年的清亮眼神和不畏无惧的精气神,心灵也变得困顿萎靡,好像只待把此生熬到头,就算了。

人不应该是没有独立思想的,只有独立行走的兽。

这个世界,有了盲从才显得喧嚣;

也是这个世界,有了思辨才显得宁静。

因为追逐,我们输在了做别人。

因为热爱,我们赢在了做自己。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不断的否定,解构,重塑。

生命也是一个状态,不停的探索,前行,到达。

不盲从,做回自己


盲从,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别人的长处没学来,自己的步法却丢失了。 东施效颦,粉末掩饰。

别人的气质没学来,自己的质朴却遗忘了。

盲从,让人变得平庸,甚至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从而泯灭了独立的思想。

你的人生里,根本就没有你自己

我像醍醐灌顶一般惊醒,我的人生里,居然没有我自己,我的梦想“写作”“环球旅行”居然是我最先舍弃的、我认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我明明从小追寻到大的两个梦想,我居然最无觉知地首先舍弃了它们。

难怪,我活来活去,都觉得自己活了一个假人生。

我自己,才是我人生真正的重点。

我是我人生的主人。

我得为我自己而活。

其他人也得为ta们自己活着。

当我们都能首先为自己活着,彼此相爱的时候,不再用“我都是为了你”的剥削态度相处,人间就真的没有烦恼了。

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真是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才知道。

明明知道应该心平气和,但辅导作业真的是被气得肝颤;

明明知道应当奋斗升职,总是不能如愿;

明明知道应该远离渣男,还是时常被骗;“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也许一开始因为自我调侃和安慰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但慢慢地可以感受到背后的无奈与挫败,甚至是无能为力。

究竟是为什么?

到底要怎样才可以“过好这一生”呢?

其实“过好一生”是一种“体验”——体验一词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亲身经历过的。

在英文中是experience(learnfrom one’s personal experience)。

体验与道理其实是在完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

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成年人而言,只要几十秒通过视觉阅读,通过听力听到,大脑的认知区域吸收到信息就可以判断并理解了,大部分属于认知层面。

但要经历获得体验是全身心的,包含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觉还有情绪情感等等,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天几年,与外界的环境或者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然后获得一段“经历”,经历中所有信息和感官感受再集合成“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令人愉悦、快乐的、有收获的、积极的、幸福的,也可能是令人沮丧的、痛苦的、愤怒的、忧心忡忡的等等,可以看到人体在“体验”时调用的感官系统是要远远多于学习道理时调用的感官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道理(认知)都了然,但和过好一生(体验)之间的差别。真正过好这一生是一个人自胎儿期开始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一直到成年、老年的所有“体验”集合在一起,整合在一起的一种自体感受。

多关注内心,少关注外界

过多关注外界的人,一定爱自己的会少;因为爱自己是心的事。

当心一直在外寻找,谁来关注自己爱自己呢?

往往喜欢名牌喜欢奢侈品的人,其实对自己的爱条件很多。

爱自己,就收回对外界的关注,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刻。

珍惜看见自己的时刻,多和自己在一起,慢慢爱 就开始洋溢。

如果人生可以预演

你还会是现在的你吗

如果人生可以预演

你希望你的孩子

都预演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多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的累积而来的。

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人是选择被命运安排,还是遵从自己的命运生活?

加缪曾说,与世界不可分离,把生命置于阳光之中,一生中就不会一事无成。

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遇到何种不幸与失望,我所有的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自己、接触自己。

作者简介:柏 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