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

 圆弧YH 2023-12-10 发布于北京

【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著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用一千余字,列出了十一条提纲。这部著作成为了马克思学者的经典。

【批注】就像《老子》不足五千言,成了道家的经典。经典著作,并不是以繁冗啰嗦为长,而是以简洁扼要为美。


【提要】马克思批评了从前的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性,他们忽略了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感性活动,而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他批评了离开实践的思维讨论,认为这些讨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脱离实践的讨论和现实关系并不是很大。


【摘录】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页。)

【批注】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的观点,立的一些靶子。举例来说:

他认为,人的本质→宗教的本质。

他认为,感性的直观优于抽象的思维;感性,不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当然,这是马克思提炼出的费尔巴哈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页。)



【提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摘录】

(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页。


【提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鲜明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摘录】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页。




【文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人民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17/c40531-31824408.html


【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