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44期:眼动脉胚胎发育

 牛晓旺 2023-12-10 发布于江苏

进入术者个人主页

眼动脉的胚胎发育很复杂,与脑动脉胚胎发育三大系统都有关系,包括原始颈内动脉、镫骨动脉和咽动脉系统。镫骨动脉系统与脑膜中动脉发育相关,咽动脉系统与颈外动脉发育相关。另外,目前对眼动脉胚胎发育研究中,缺乏多个胚胎学步骤的依据,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假想。笔者按照自己的学习体会,大致介绍一下有关眼动脉胚胎发育的知识。



 一、历史

Padget女士(Padget, 1948)在她于1948年发表的脑动脉胚胎发育文献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花了相当多的篇幅专门介绍了眼动脉胚胎发育的过程。这篇文献是后来者研究眼动脉胚胎发育最主要的文献。

Lasjaunias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影像学和解剖学发现,对Padget的学说,大胆做出了一些改动,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到目前为止,有关眼动脉胚胎发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比如说涉及到眼动脉发育相关的原始背侧眼动脉(primitive dorsal ophthalmic artery,PDOA)和原始腹侧眼动脉(primitive ventral ophthalmic artery,PVOA)的命名,都存在着差异。

为了阐述方便,避免混淆,本文中将经过视神经管的原始眼动脉按照原始腹侧眼动脉命名,而经过眶上裂的原始眼动脉按照原始背侧眼动脉命名。



 二、Padget眼动脉胚胎发育

Padget在其脑动脉胚胎发育的文献中,将眼动脉的胚胎发育分为6期。Bonasia等于2020年对Padget进行了简明的阐述和总结(Bonasia 2020)。

>>>>

(一)第一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一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4-5mm期,视泡开始分化。

② 原始上颌动脉(primitive maxillary artery),发自后来的原始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发出一个临时分支至视泡(optic vesicle)基底部。

③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原始颈动脉上发出第一支原始眼动脉,即原始背侧眼动脉(primitive dorsal ophthalmic artery),发自原始颈动脉发出尾侧支和颅侧支(最后发育为后交通段)的分叉部。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一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

(二)第二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二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9mm胚胎期。

② 原始背侧眼动脉以大的血管丛供应视杯(optic cup),对晶状体无明显供血。

③ 从丛状血管中发出原始玻璃体动脉(primitive hyaloid artery),最后发育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④ 这一期最明显的变化是从原始颈动脉上发出另一支原始眼动脉,即原始腹侧眼动脉(primitive ventral ophthalmic artery)。腹侧眼动脉在脉络膜前动脉水平发自原始颈动脉的颅侧支,占据供应视杯的血管丛的颅内侧部分。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二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

(三)第三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三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14mm胚胎期。

② 由于视杯的腹侧移位和大脑半球的背侧移位,背侧眼动脉和腹侧眼动脉均拉长。

③ 背侧眼动脉向晶状体发出两个分支,分别为原始玻璃体动脉和睫总动脉(common temporal ciliary artery),后来发育为外侧睫状后动脉(later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④ 腹侧眼动脉发出鼻睫总动脉(common nasal ciliary artery),后来发育为内侧睫状后动脉(medi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⑤ 镫骨动脉开始发育,腹侧咽动脉(ventral pharyngeal artery )开始形成,发育成后来的脑膜中动脉。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三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

(四)第四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四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18mm胚胎期。

② 拉长的背侧眼动脉起点逐渐显得下移,其在原始颈内动脉的起点相当于后来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水平。

③ 玻璃体动脉(背侧眼动脉分支)与腹侧眼动脉吻合,并开始退化。

④ 镫骨动脉发出两个分支,即上颌下颌支和眶上支。上颌下颌支与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第三支伴行,与未来的颈外动脉吻合。眶上支与三叉神经第一支伴行,经眶上裂进入眶腔。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四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

(五)第五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五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20mm胚胎期。

② 镫骨动脉眶上支发出数个眼眶分支与原始眼动脉吻合,此时眼球供血已经由原始眼动脉形成。

③ 在视神经周围形成镫骨动脉眶上支,背侧眼动脉和腹侧眼动脉的吻合血管环。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五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

(六)第六期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六期特点(Bonasia 2020):

① 40mm胚胎期。

② 吻合环腹侧退化,形成后来的眼动脉第二段。

③ 眶上支的眼眶外部分退化,泪腺动脉由原始眼动脉供血。

眼动脉胚胎发育第六期模式图(Bonasia 2020)。



 三、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

Lasjaunias有关眼动脉胚胎发育的假设,是根据Padget的研究,以及他自己有关眼动脉变异的观察而提出的观点。具体而言,Lasjaunias有关眼动脉胚胎发育的主要步骤简要阐述如下(Bonasia 2020):

(1)原始眼动脉的胚胎发育依赖于4-18mm期两个不同的原始眼动脉,即背侧眼动脉和腹侧眼动脉。背侧眼动脉发自原始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经过眶上裂进入眼眶;而腹侧眼动脉发自原始颈内动脉的颅侧支,经过视神经管进入眼眶。

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1,仿自Komiyama(Komiyama, 2009)和Kim(Kim 2014)。

(2)在视神经周围,背侧眼动脉和腹侧眼动脉形成眶内的动脉丛(后来发育为眼动脉第二段)。

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2,仿自Komiyama(Komiyama, 2009)和Kim(Kim 2014)。

(3)腹侧眼动脉和原始颈内动脉在硬膜下形成第二个动脉丛,形成眼动脉床突上起源。腹侧眼动脉的近端退化。

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3,仿自Komiyama(Komiyama, 2009)和Kim(Kim 2014)。

(4)背侧眼动脉端退化,与原始颈内动脉相连的残端形成下外侧干。

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4,仿自Komiyama(Komiyama, 2009)和Kim(Kim 2014)。

(5)同时,在18-40mm期,镫骨动脉发自原始舌骨动脉,再分为上颌下颌支和眶上支。上颌下颌支经棘孔进入颅腔,与腹侧咽动脉吻合,形成后来的脑膜中动脉。眶上支进入眶孔,分出鼻筛动脉(ethmoidonasal artery)和泪腺动脉。鼻筛动脉与原始眼动脉在视神经周围动脉环吻合。眶上支逐渐退化,其眶内供血由原始眼动脉接管。

Lasjaunias眼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5,仿自Komiyama(Komiyama, 2009),有改动。

眼动脉发育解剖和成人演化(Gailloud 2009)。虚线的部分在正常成人中缺失。原始腹侧眼动脉及其分支显示为绿色,原始背侧眼动脉及其分支显示为紫色,镫骨动脉及其分支显示为黄色。



 四、小结

1、眼动脉的胚胎发育很复杂,与脑动脉胚胎发育三大系统都有关系,包括原始颈内动脉、镫骨动脉和咽动脉系统。

2、Padget将眼动脉的胚胎发育分为6期来阐述。

3、Lasjaunias的眼动脉胚胎发育的假设与Padget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发育过程中有颅内和眶内两个吻合点。




 五、作者简介

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1996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师从赵洪洋教授和朱贤立教授,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五年后,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凌锋教授学习神经介入技术。2007年底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持脑血管病介入和手术工作。

主要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疾病介入和显微手术,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烟雾病、脑出血、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解剖影像组副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Bonasia, S., Bojanowski, M., & Robert, T. (2020). Embryology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Neuroradiology, 62(2), 139-152. 

Gailloud, P., Gregg, L., & Ruiz, D. S. (2009). Developmental anatomy, angiograph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orbital arterial variations involving the stapedial artery. Neuroimaging Clin N Am, 19(2), 169-179, Table of Contents. 

Kim, H. S., Kim, E. J., Lee, K. M., & Choi, W. S. (2014). Aneurysm and infundibular dilatation at an unusual origin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J Korean Soc Radiol, 71(4), 164-168. 

Komiyama, M. (2009). Letter to the editor - embryology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 revived concept. Interv Neuroradiol, 15(3), 363-368. 

Padget, D. (194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anial arteries in the human embryo.  32:, 1948. Contrib Embryol, 32, 205-2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