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新用户86028838 2023-12-11 发布于河北
青云塾
青云塾
2023-11-10 12:23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德山宣鉴禅师,唐代高僧,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资阳一带)人。关于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景德传灯录》中是这样记录的:

“一夕,于室外默坐。龙问:“何不归来?”师对曰:“黑。”龙乃点烛与师,师拟接,龙便吹灭,师乃礼拜。龙曰:“见什么?”曰:“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意译成大白话大概就是:

一 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默坐着。龙潭问到:“为什么不回来?”

德山宣鉴说:“天太黑了,看不见回来的路。”

龙潭便点起蜡烛欲给德山,正当德山起身准备去接的时候,龙潭又把蜡烛吹灭。在蜡烛熄灭的一瞬间,德山心中豁然开朗,随即向龙潭礼拜。

龙潭便问:“你看到了什么?”

德山宣鉴回答:“从今往后,再也不怀疑老和尚所说的话了!”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禅宗师父为了点拨弟子开悟,通常在日常的言行中制造“违反常理”的禅机,让弟子“起疑”,从而在释疑中体悟真相。

按常理,德山宣鉴在接过龙潭送来的蜡烛的光亮中回到屋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是,不寻常的地方就在于,龙潭把点亮的蜡烛又吹灭了。在这一明一暗交替的瞬间中,德山宣鉴开悟了。

到底悟到了什么?德山宣鉴没有直接说,而是说:

“从今以后,再也不怀疑老和尚所说的话了!”

这句话就藏着德山宣鉴觉悟到的真相,其中缘由是这样的。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德山宣鉴,俗姓周,对佛教理论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对《金刚经》非常精通,大家都称他为“周金刚”。

听说南方禅门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不服气,心想:出家人经过千劫万难都不得成佛,江南“魔子”竟说见性成佛,哪有这等容易之事,倒要去和他们辩一个高低。

为此德山宣鉴挑上自己多年所著的《青龙疏钞》(对《金刚经》的心得体会),就出川到湖南、江西等地,准备找那里的禅宗大德辩经论道。

途中就发生与卖烧饼的老婆婆“三心不可得,真心乃点心”的故事,这是德山宣鉴到南方受到的第 一次打击,锐气大减,才有了后来礼拜龙潭的由来。

因此,可以看出德山宣鉴口中的“老和尚”其实指的就是开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法门的慧能。

从对顿悟南禅开始的不服气到现在的深信不疑,也间接的说明了他在蜡烛的一明一灭之间见到了佛性。真实体验到了什么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才有最 后那句话。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天黑看不见回来的路,蜡烛点亮的一刻,路就在眼前,蜡烛熄灭时,路又不见了。不仅仅是“路”,所有的一切“见”或“不见”都是外缘的差异,并不是本质。

“回来的路”就在脚下,就在那里。黑暗也好,光明也好,都改变不了“路”的本质,犹如人的佛性,本性自足。正如慧能所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性人皆有之,未显现时因为被“黑暗”遮蔽而已,只要“光明”常在,本心自现。

可是,“光明”来自哪里?太阳,要下山;蜡烛,会熄灭......任何外在光源都不可靠。只有内心的“明净”才能彻底照亮心底,“明心见性”,才能真实不虚。

其实“太阳”、“蜡烛”、“火把”......只是佛法之一,而非佛性。方法各异,都是“见证”佛性的途径之一,但如果执于这些“法”而忘却了它们的目的,终究是见不到“月亮”的。

德山宣鉴开悟的故事:在蜡烛的一明一灭间,照见本性如一

曾经自鸣得意的佛理,仅仅就是瞬间可被吹灭的“蜡烛”而已,却当成了“真理”,还要以此与禅宗大德为之辩论,真是笑话。

所以在第二天,德山宣鉴就把自己引以为傲的《青龙疏钞》付之一炬,并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即使把所有的义理都弄通了,也只不过像一根毫发放置在太虚世界那样渺小;把所有的事理都穷尽了,也只是像一滴水汇入大川那样微不足道。

真实的体验,才是“明心见性”的功夫,比一切理的思辨都要来的重要。


以上所言不当之处请各位海涵,欢迎指正及讨论,并对您的阅读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