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提琴

 新用户99584979 2023-12-11 发布于山东

命名

小提琴(英文名:Violin,又称为“Fiddle”),小提琴起源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流传最早和最广的为小提琴诞生在埃及,其前身为乌龟壳琴;在2000多年前的埃及,一个名叫莫克里的人根据乌龟壳的形状做了一把四弦琴,并为其安上了指板、配上了琴弓,这便是小提琴的雏形。他称这把琴为“里拉(Lira)”,之后这种乐器在埃及被广泛使用。到了11世纪,“里拉”经过不断改良,改名为维奥列(Violin)。15世纪时,意大利人对其进行改造,小提琴才得以定型。[14][15][16]
另一种说法是在锡兰(当今斯里兰卡)有一位名叫拉瓦纳的皇帝,发明了一种与二胡相似的乐器,名为Ravanaston。这种乐器于八世纪时随士兵和商人逐渐流传于欧洲各地,并在中世纪时盛行,后传入意大利,逐渐发展定型。[16]提琴的形成与多种弦乐器有关,拉毕(rebec)、文艺复兴提琴(Ren aissance fiddle)以及里拉琴(lira da braccio)等,它们于1500年在欧洲盛行,提琴的形制就是根据这些乐器,取长补短逐步发展起来的。[17]
据记载,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名叫达萨洛(Gaspa ro da salo)的人制成的,不过在同一时期,住在格里蒙那城中的A·阿玛蒂家族制作出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的小提琴。法兰西人按照普罗旺斯方言把这种乐器称为Violon。[18][15]

历史沿革

小提琴的发展历史很短,最早的小提琴是中东地区传入的雷贝克琴(Rebec),三弦带颈以及梨形琴身是其外观的最大特征。其演奏方式会根据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若置于胸前或肩颈时,持弓方式与现代小提琴无异;若夹于两膝盖间,则采用掌心向上反手持弓的方式。[19][20]随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提琴(fiddle)和高音里拉琴(lira)的综合体,这种小提琴既有里拉琴的响亮并富有表现力,又继承了雷贝克琴三根弦连续间隔五度调音的特点。[20]
小提琴的演变过程
16世纪前,小提琴主要用于声乐或舞蹈的伴奏;16世纪中期,四弦小提琴逐渐替代了三弦小提琴,并将指板上的“品”取消了,这一变革使得小提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小提琴的丰富表现力,进一步刺激了制琴业,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提琴制作业出现了最著名的两个流派:加斯帕罗·达·萨洛代表的布雷西亚派和安德烈·阿玛蒂代表的克雷莫纳派。而萨洛是最早对小提琴进行改革的制琴大师,他的学生马基尼(G·D·Maggini)在继承了其精湛制琴技艺的同时,对他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师徒二人奠定了布雷西亚小提琴的地位。[20][21][18]
布雷西亚派小提琴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的小城克雷莫纳,阿玛蒂家族正在奠定其享誉海外的提琴制作地位,其第三代传人尼科洛更是将阿玛蒂家族的制作成就推向巅峰。阿玛蒂制作的小提琴特点为细腻、圆润并具有丰富的音色,但音量较小。[18]随后,提琴制作家族如加斯帕洛(Gaspro)、阿玛蒂(Amati)、马基尼(Maggini)等相继创办了提琴制作学校。与此同时,法国巴黎和里昂也出现了类似的“学校”,小提琴因此遍及整个欧洲[20][21][18]
阿玛蒂小提琴
制琴业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位人物:安·斯特拉迪瓦里,他不仅是他们家族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意大利三大制琴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我们现在制琴所复制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型就是指他的琴型。1700年,他制作出了不仅工艺美观,而且声音也超越了阿玛蒂甜美纯净的小提琴;这把琴增强了音量和传送力,符合了小提琴在发展中的需求。[18]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随着意大利三大小提琴制作家族阿玛蒂、瓜内利以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的辉煌,意大利不仅在小提琴制作方面进入黄金时代,小提琴艺术表演方面也占据了领先的优势。[16][4][15]在这一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促进了小提琴演奏的发展,小提琴逐渐摆脱了声乐和舞蹈伴奏的束缚,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同时也出现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的小提琴演奏艺术都是基于了意大利学派进行发展进步。[21][22]
18至20世纪,小提琴发展逐渐步入成熟,不过小提琴制作也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其制作工艺上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增加了琴面的压力、低音梁变粗变厚、甚至琴弓也较之前变得更为硬挺,这一系列的改变都使得小提琴的音量和音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适合演奏的曲目更加广泛。[22][21][4]在古典主义时期这段时间里,小提琴在西方交响乐队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音乐地位也从“配角”逐渐变成了“主角”。[4]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音乐大师进行小提琴曲目的创作,如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4]
20世纪之后,小提琴艺术在从前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品味要求。在演奏古典风格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流行音乐的演奏,比如爵士乐摇滚以及布鲁斯音乐等。[4]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作曲家为小提琴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包括协奏曲、奏鸣曲、组曲、随想曲、变奏曲、练习曲等等。这些作品使得小提琴的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巩固了小提琴在独奏乐器中的地位。[12]

形制

尺寸

小提琴共有9种不同的尺寸,其尺寸与琴身的长度(不包含琴颈和旋首处)相对应,分别为4/4、3/4、1/2、1/4、1/8、1/10、1/16以及1/32。其中全尺寸4/4为最大的,1/32为最小的。演奏者可根据脖子至手掌或手腕中间的长度来挑选小提琴,一般来说成年人都会使用最大的全尺寸小提琴。[23][24]

基本构造

小提琴外形线条流畅,琴身主要为木制,它全身上下需要70多个零件方能组成,其主要构造为琴身、琴颈和琴弓三个部分。[25][2][26]
小提琴的琴身为葫芦形,琴身主要包括琴头、弦轴(由低至高依次为G弦、D弦、A弦以及E弦)、弦枕、面板、侧板、f孔、琴马、微调、系弦板、腮托以及尾柱等;琴颈主要包括指板、琴头和旋首等;琴弓主要包括弓尖、弓毛、弓杆、马尾库、螺旋、上半弓和下半弓等。[2][25][27]

使用材质

海拔高、气温寒冷地带的木材适合做琴,但木材采伐后至少要经过数十年的干燥,自然干燥年限越长,小提琴的音色越响亮浑厚、干净圆润。[27]小提琴的面板通常采用柔软的木材制作,如云杉木;背板与侧板常用枫木这种较硬的木材。小提琴的音质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以及其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良的材料可以产生更好的音质。[26][28][29]

重要构件

小提琴构造图

琴头和琴颈

琴头和琴颈位于琴身顶端以上的部分。从琴枕起直至旋首的两耳为小提琴琴头,琴头还包括弦轴孔和弦轴槽。琴颈包括琴肩,他们的上面附有琴枕以及指板。琴头与琴身呈一定比例,琴头承担着四根弦的拉力,同时将弦的振动传导到弦马;琴颈和琴肩的大小、长短会根据琴弦的长度以及各弦之间的距离等多种条件确定,它与整个小提琴有一定的比例。[30]

琴身

琴身为小提琴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是由面板、背板以及侧板等胶合而成。有弧度的面板和背板形成了一个空心的震动放大器和声音发射器,使得小提琴发音响亮并具有良好的共鸣,所以也称琴身为共鸣箱。[26][28]流线型有腰且窄的设计,可以更好的演奏出高把位和低音弦。[26][25]
组件名称
材质
作用
面板
鱼鳞云杉、西南云杉或冷杉
又称腹板,不但能够将弦马的琴弦振动发挥出来,同时其本身的振动也能够加强小提琴的声音,使之强而有力、优美动听
背板
色木或枫木
背板的振动靠音柱、侧板以及琴内空气传导而产生。背板的薄厚不仅影响其本身的振动,同时也会改变它支撑音柱的强度
侧板
与背板相同,色木或枫木
又名琴框,是琴身四边的框板。侧板本身较薄,因此其内里贴有薄木片做的衬条。侧板的宽窄高低与琴身内腔空气容积大小相关,侧板越宽,空气容积越大,反之亦然。侧板的宽窄程度会影响到小提琴的发音
资料来源:[30]

音柱

音柱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为解除琴弦和琴马对于面板的压力。它将面板和侧板的振动传到小提琴的背板处,使琴各个部位的振动平衡协调起来;音柱位于高音侧的琴马脚后2至4mm左右,堪称小提琴的心脏,音柱的直径和位置都能够影响小提琴声音的变化。其中,音柱越往左移动靠近琴马,小提琴的声音就会越强越明亮,但距离过近也会造成声音过于尖锐。一般来说,拱度大的琴,音柱会比较接近琴马脚。[31][32]

低音梁

小提琴的低音梁采用一块松木条,其两头窄中间宽,胶合在小提琴面板内部以承受低音区琴马脚的压力,同时也起到将声音传导到背板的作用,尤其是低音部分的振动。低音梁的位置、长度、高度甚至重量都与琴弦施加给琴面的压力相关,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小提琴的音质。[32][30]

音孔

音孔,在面板中部偏下的两侧呈“f”型,故也称为“f”孔。音孔能够帮助面板中部振动,并且使得琴身内腔空气自由进入。

琴弦

小提琴的琴弦有四根,最初的琴弦是由羊肠制成的裸弦,18世纪之后,低音的G弦改为用演奏效果更佳的银丝包裹。琴弦的一端固定在琴下面的系弦板上,经过琴马、弦枕,另一端缠绕在弦轴上。4根琴弦在琴马上的张力大约有30公斤。为了演奏出最佳的效果,现代小提琴将G、D、A三根弦均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金属丝缠弦,以减少琴弦的振动频率,获得低音。因此,声音越低琴弦缠绕得越粗。[27][28][33]

琴弓

琴弓
琴弓又叫弓子,由弓头(也称弓靴)、弓杆以及弓毛组成,用以摩擦琴弦,使琴发音的作用。[30][34]
组件名称
材质
作用
弓杆
瑞典木、苏木、火果木、红木或者色木等富有弹性的木材
弓杆有圆形或八角形,分上、中、下三段,从弓根到弓尖由粗渐细,弓尖处呈斧形
马库尾(Frog)
黑檀木、乌木或银,一些制弓师会用更名贵的龟壳、象牙以及金等材质制作,并缀以多种多样的纹饰,其样式可以展示一把琴弓的个性
又称为弓根滑块,用于固定弓毛
弓尾
缠有金属细丝或皮条
是弓杆的尾端,连接着弓把和调节螺丝
弓把
乌木、红木、槭科木材
连接弓尾和弓毛,弓把除了增加琴弓尾部的重量外,主要是起装饰美观的作用
弓毛
白、灰或者黑色马尾
弓毛会因经常与琴弦摩擦而失去作用,一般4至5年更换一次
资料来源:[34][26][30]

音域音色

音域

小提琴是弦乐器中音调最高的乐器,它有4根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是一弦E、二弦A、三弦D、四弦G。[27]其音域很宽,范围从G3至G7,声音频率也可从195Hz达到1.6kHz,不仅能够通过共振至低音域,也可以达到极高的音调。[6]
音域

音色特质

小提琴音色近似人类的歌唱,音色优美,音域宽广,从男高音低音区可一直延展至女高音的高音区。对比强烈,变化万千。其表现力丰富,既可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又能演奏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可表现温柔深沉的情感,亦可塑造坚定、果敢的音乐形象;它能够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还能营造辉煌、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提琴作为现代交响乐的支柱,在乐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并被称为乐器界的皇后。[2]

演奏技法

演奏姿势

演奏小提琴时,需找到最自然的姿势,双脚直立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分别朝外,身体的重量分布在双脚上,控制身体的平衡与稳定。身体要挺胸收腹、脖颈放松不僵硬,使得身体统一协调,并将左手和右手演奏技巧整合应用,演奏才会更加优美动听。[34][35]
演奏姿势

持琴姿势

左手握住琴颈,左臂向胸前旋转,并将琴放在左肩锁骨之上、下颚之下,颈、头以及双肩呈平常自然的姿势,下颚稍微低下来贴在腮托上将琴夹住,从而将琴平稳固定住。这种姿势能够很好的放松肩胛带以及左右手。[36][37]
持琴姿势
为了方便换把,琴必须被高高举起。与此同时,左手拇指中部内侧与食指指根外侧将琴颈托住,为持琴形成第二个支撑点。拇指与食指和中指之间相对,形成一个环形,虎口与琴颈间留出空隙以便按指及换把。[36][37]
持琴姿势

持弓姿势

右手自然抬起,手腕放松,手指呈圆拱形自然分开。与左手持琴姿势相对应,右手拇指与中指构成一个环形。环口松开,连弓杆放置于环内。拇指指尖右端斜放在马尾库突出处前的弓杆上,拇指自然弯曲,在运弓过程中从弓根至弓尖大拇指逐渐伸直,但是从弓尖返回弓根时大拇指仍需弯曲。[36][37]
持弓姿势

左手技法

小提琴需左手握住琴颈,左臂举向胸前旋转,同时将琴放在左肩锁骨上,并将腮托枕于下颚之下将琴夹住。[38]小提琴左手四个手指的位置千变万化,左手技术在小提琴演奏中具有重要地位。[39]

运指技术

左手运指技术,即为运用左手手指的技术,在弹奏小提琴期间运用拇指肉垫来完成,手指指尖一般距琴弦间的距离维持在1至2cm左右。[39][40]运指技术包含左手手指的独立性、颗粒性、以及连贯性的运用。其中,独立性是指左手四根手指具备在指板上独立抬落的能力。该技术影响着演奏急速音型的颗粒感以及清晰度;颗粒性是指按弦发出的各个声音独立均匀,手指的起落在放松状态时要具备一定弹性,左手手指的颗粒性要与右手运弓密切配合,颗粒性能够影响演奏的急速音型、快速乐段以及需要右手配合的跳音;左手连贯性意在保持手指独立灵敏抬落的同时,保证左手连贯清晰地运行,小提琴作品中存在许多经过句乐句,因此左手手指连贯性至关重要。[39]

换把技术

左手的换把技术指的是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左手由一个把位转换至另一个把位的动作,通常可将其分成一至四把位的低把位换把,五把位以上的高把位换把。[39]
低把位换把的左手手型基本相同,手指由手腕、小臂带动在指板上移动;在低把位换把演奏过程中,左手拇指保持在食指与中指中间部位,左手手臂成平直状,在换把过程中,演奏者也应时刻保持放松状态。高把位换位时则要求手掌过琴肩,拇指则处在琴头方向,左手手腕呈微凸状,通过大臂驱使使得整只手臂朝右旋转让出琴肩位置;高把位相较于低把位换把需要得到大臂的支持,并在手臂主导下完成换把动作。[39]

颤音技术

颤指对于声音的呈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声音的情感力量。运用手臂、手腕以及手指等肢体部位均可以发出颤音,不过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需要各个肢体部位的配合才能达到颤音的演奏效果。[40]

和弦和双音技术

所谓的双音主要是由2个音共同发声,也可以演奏三、四个音的和弦,其演奏技巧难度较高,需要左手的四个手指组合运用,比如食指、无名指和拇指、中指可以演奏出2度、3度、7度以及收支8度的音乐;拇指和无名指则可以演奏出2度、8度、9度以及10度的音乐等。[40][41]

揉弦技术

揉弦能够增强小提琴演奏时的整体表现力,演奏者可以通过揉弦来表达自身情绪。揉弦中宽窄快慢为基本方式,手指、手腕以及手臂为重要发力点。[41]

右手技法

右手持弓的姿势能够影响右手技巧的发挥,手臂抬动位置不当会导致手臂肌肉紧张,从而造成演奏过程中动作机械僵硬,演奏质量受影响。[35]正确的右手持弓姿势为右手大拇指自然弯曲放置在小提琴弓槽位置,食指第一和第二关节做半包围姿势围住弓杆,同时无名指以及中指找到最佳弯曲状态,小指放置于弓杆内侧。[35][42]
右手运弓涉及以下八种弓法:
弓法名称
操作方式及作用
分弓
主要包括上半弓、全弓、下半弓以及中弓,其运用的原理相同,通过分弓技术使得音符的旋律性连贯
连弓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符通过一弓来演奏,其难度比分弓有所增加,更加注重左右手之间的配合
跳弓
人工跳弓:运用人工方式控制琴弓跳动。人工跳弓多运用于节奏舒缓的乐曲,在中弓偏下的位置进行跳弓。
自然跳弓:右手处于自然状态下,使弓自然跳跃。自然跳弓大多出现在欢快的乐曲中,跳弓时右臂和右手完全放松,使弓承受较小的压力,弓在上面便会自然跳跃
连顿弓
对于技术要求较高,断开音符需在一弓中演奏出来。右手臂与右手需保持相对紧张的状态,手腕和手臂形成一条直线,将弓置于琴弦进行快速演奏
抛弓
与跳弓相似,利用同一动力,使一串长音符在同一弓上演奏,并在第一个音符上将弓子抛到弦上,并通过这一动力以及弓的自然弹性,促使弓子在弦上自然跳动。为了获得更好的弹性,弓杆应直立在弓毛的位置,不能出现倾斜
抽弓
每弓都需要出现重音,通过弓子快速由弦上抬起然后用力向下敲得到,一般通过上半弓进行演奏
冲弓
运弓前将压力施加给弓子,使弓子将弓弦咬住,压力时间随重音变化
顿弓
连顿弓:一弓拉出两个或多个段音符,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比较清楚。弓将始终与琴弦接触,每一弓都需拉得结实。每个音符拉动时,右手需施加一些压力,音符拉出后将压力放松
飞顿弓:动作要领与连顿弓相同,但与其存在一定区别,每个音在拉完之后,压力有所减轻,弓子离开弓弦,弓子基本上保持水平状态,不对乐句流畅性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43]

重要流派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小提琴的曲目创作、理论研究、演奏风格以及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了以下学派。不过小提琴发展至今天,随着交通、科技等技术的提高,世界交流日渐频繁,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演奏方式、派别也逐渐模糊,将各大学派的优点融合在了一起。[12]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意大利不仅是小提琴的诞生地,其小提琴学派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学派。其创始人和奠基人为阿尔坎哲罗·科雷利,他将不同城市地域文化特点的小提琴演奏学派相结合,其演奏特点是将歌唱性和技巧性相结合,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不仅为后续学派奠定了全面的技术基础,还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审美规范构建了较高的起点。[12][44][45]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在发展初期追求“歌唱美”,后来逐渐追求“技术至上”、讲究声音的华丽、辉煌以及技巧的高超多样性,这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其弱点较为明显,在音乐上缺乏更深的内涵也缺少更进一步的艺术追求,这使意大利学派逐渐走向衰落、被其他重视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的小提琴学派所取代。[12][44][45]
代表人物有阿尔坎哲罗·科雷利、安东尼奥·维瓦尔迪、朱赛普·塔尔蒂尼、维奥蒂以及尼科罗·帕格尼尼等;其代表作有科雷利的《福利亚变奏曲》、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12][44][45]

法国、比利时学派

法比学派是法国“巴黎学派”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合称,这两个学派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均受益于有着“现代小提琴之父”之称的维奥蒂,通常被称为法比学派。其演奏风格和技巧从某些程度上超越了意大利学派,其感情细腻、优雅轻巧、极富情趣,音色妩媚,其中法国“巴黎学派”强调声音华丽,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表现更为粗犷、雄壮一些;他们注重演奏内容的同时,兼顾了演奏形式,能够完整表达出作品所需的情感。法比学派逐渐使得小提琴的演奏回归到了艺术和审美的轨道上。[44][12][45]
代表人物有巴约、罗德、克鲁采、马扎斯、加维涅、维尼亚夫斯基等;比利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贝里奥、维厄唐、蒂博、耶胡迪·梅纽因等。其代表作品有萨拉萨蒂的《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吉普赛之歌》、梅纽因演奏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12][44][45]

德国小提琴学派

德国小提琴演奏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深受意大利学派和法国学派的影响,17至18世纪初,该学派逐渐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其创始人路德维希·施波尔对法国学派演奏技巧的模仿也为德国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演奏干净清晰、自由轻捷、音调优美如歌,弓法运用自如。他在小提琴上创造性地发明了“腮托”,为小提琴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9世纪后半叶,德国学派已发展为世界颇具影响的小提琴学派。[12][44][45]
德国小提琴演奏学派将意大利法国学派相融合,并加入了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其演奏风格严谨、端庄,音色纯正,能够忠实再现原作品的音乐内涵。但因此风格过于严谨正式,程式化的表演创作束缚了小提琴的演奏与创新,使小提琴演奏在音乐界的影响大幅削弱。其代表人物有J.S巴赫、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路易斯·施波尔、达维德、约瑟夫·约阿希姆等。[12][44][45]代表作品有莫扎特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46][47]

俄罗斯小提琴学派

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又称作斯拉夫学派,其创始人为匈牙利小提琴家莱奥博尔德·奥尔。奥尔被誉为俄罗斯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其师承德国学派领袖人物约阿希姆,并将德国学派的精髓与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其演奏技巧辉煌、音色圆润甜美、富有歌唱性并具有典雅的情趣。[12][44][45]
俄罗斯学派形成的时期较晚,18世纪沙皇的宫廷演奏者多受意大利法国以及德国学派的影响,这些音乐家使得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学派综合了各个学派的特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世纪初该学派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演奏以纯净的音色、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以及细致而深刻的处理风格著称,展现了浓烈的音乐感和豪迈感,更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俄罗斯学派的传承者能够把该学派的先进艺术理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这使得俄罗斯学派始终保持长盛不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代表人物有莱奥博尔德·奥尔、海菲茨、斯托里亚尔斯基、扬波利斯基、莫斯特拉斯以及加拉米安等。[12][44][45]代表作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马勒:第一号交响曲》。[48][49]

代表人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古城诶森纳赫,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巴赫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9岁时双亲相继去世,15岁进入教会唱诗班,并开始全心研究曲谱,包括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地的作品。[50][51]
巴赫
18世纪中叶,意大利弦乐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巴赫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曾将维瓦尔第的六首小提琴协奏曲改编为古钢琴曲和管风琴曲,并在改编的过程中领悟了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结构的奥秘,掌握了小提琴旋律的技术。1707至1723年间,他创作了巴洛克时期乃至小提琴史上的名作《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其自如的即兴旋律和严谨的结构相融合,宏伟的气势中包含着层次和声结构,和声的变化推动情绪的起伏,充分体现了巴赫对曲式结构的重视和创作特色。其中三首奏鸣曲以科莱里所创立的意大利古典奏鸣曲为范本,三首组曲以古典器乐组曲的形式写成;第二首组曲的末乐章《恰空舞曲(d小调BWV1004)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巴赫采用基本变奏曲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组织形式被收入各类专业作曲理论著作。这部名作也是专业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50][52][47][51]

尼古洛·帕格尼尼

尼古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年10月27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市,小提琴家、作曲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炫技表演风格的开创者。3岁起随其父亲学习小提琴演奏技巧,后师从赛尔维托·科斯塔。8岁时便创作了其人生中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够演奏小提琴家布雷尔的协奏曲;12岁时因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协奏曲登台演奏而一举成名;13岁的帕格尼尼开始在意大利北部进行演出。1797年,其琴声遍及欧洲各国,并凭借高超的技巧蜚声乐坛。[53][54][13][55]
帕格尼尼
与其他作曲家不同,帕格尼尼的作品没有过分地强调理想和信念,只是单纯的为小提琴艺术而创作。他凭借独创的炫技表现以及许多超越常规的手法吸引听众,其演奏音调优美,音色温和纯净,双音和泛音的运用炉火纯青。他的手指比常人的柔韧灵活,能够四根手指在四弦上拉出四个八度,并经常同时使用左手拨弦右手运弓的演奏方法;他开创了近代小提琴演奏的技法,其演奏速度最快可达1秒拉出16个音。他在音乐会上即兴演奏时常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炫耀技巧,甚至将琴弦故意拉断一两根并用剩下的甚至最后一根琴弦来完成作品的演奏。其创作出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拿破仑》《玛莉路易斯奏鸣曲》等,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这些技法让许多小提琴演奏家望尘莫及,其演奏极具神秘色彩。帕格尼尼对于小提琴各项性能带有创造性与革新力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小提琴领域的特殊地位,法国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评论其:“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53][54][13]
帕格尼尼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但其技法生前不愿公开,其大部分作品为去世后集中出版发行,如《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是表达其艺术美学思想技巧的成就之作,并对于新时期音乐革命的转折与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53][54][13]

价值和影响

小提琴凭借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以及独特的表现力,成为交响乐中的核心、弦乐中的重要乐器;小提琴具有的首席艺术功能更是意味着除了指挥,小提琴在交响乐中榜首的地位,是能够控制整体节奏的关键。再加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灵活多样,能够作为独立乐器进行演奏,承担着音乐表现的重要任务。将小提琴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尤其在华彩乐章中更是凸显了小提琴的领奏地位,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个交响乐曲的气势,赋予乐曲真正的活力。所谓华彩乐章,就是演奏者们对乐曲进行即兴创作的部分,然后将相应的乐曲加入其中。[56][57][58][59]
小提琴丰富的演奏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内容,呈现不用的演奏形式,完美表达、展现作品,并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随着小提琴不断地发展,演奏者们创作出了和声的多种形态以及多种高音技巧的表达方式,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形象,扣人心弦,进而推动听众的情绪发展,获得情绪共鸣。小提琴不单单起引导作用,更能够推动交响乐队技术的进步和升级,为整个演奏效果、受欢迎程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6][59][60]

传承与发展

国际比赛

为了纪念在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世界各地陆续创办了许多规模不同的小提琴比赛来推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并促进不同流派、风格以及技艺的交流,以下为世界较为重要的国际小提琴比赛。
比赛名称
创立时间
比赛周期以及时间
比赛地点
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61]
1937年
每四年举办一次,5月举行
比利时布鲁塞尔
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62][63]
1958年
每四年举办一次,6月举行
俄罗斯莫斯科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64]
1954年
每年举办一次,9-10月举行
意大利热那亚
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65]
1935年
每五年举办一次,10月举行
波兰波茨南

保护与传承

意大利的小城克雷莫纳是著名的“提琴之都”,2012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能够让制琴技艺传承下去,1938年市政府成立了克雷莫纳国际制琴学校以纪念制琴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逝世200周年,如今这所学校在国际上闻名遐迩,也是全球制琴大师们技艺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且为了鼓励技艺传承,意大利于上世纪90年代修订了教育法,为制琴学校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66][67]
2013年,克雷莫纳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建立了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博物馆供游客和业内人士参观学习。该馆收藏了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以及瓜尔内里等制琴巨匠的名琴、制琴工具以及设计图稿;并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方式向人们介绍普及小提琴的发展史、制琴方法以及构造等。每年秋季克雷莫纳还会举办小提琴相关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小提琴。[66][68]

在中国的发展

小提琴于17世纪通过西方传教士慢慢进入到了中国,并以西方宗教为媒介通过教堂音乐和学校教育为渠道传播;随着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音乐,有一部分人开始到海外深造,学成后相继回国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提琴演奏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建立了提琴制造厂,培养了大批制琴人才。[69][70]
随着1978年12月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小提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80年代初,以胡坤为代表的小提琴家逐渐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不断出现创新型作品,整体的演奏技术也开始与国际接轨。[69][70]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于音乐文化认知的提升,许多小学、幼儿园都开设了小提琴班,学习小提琴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小提琴教育者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材的同时,编创出了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人才,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