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看完清朝276年历史

 风尘讲历史 2023-10-15 发布于江苏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朝以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立于公元1636年,亡于公元1912年,国祚276年,传10世11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清朝的历史。

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于盛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是为清太宗,追尊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清太祖高皇帝。但是朝鲜并不承认皇太极的帝号,导致两国矛盾升级。同年皇太极亲征朝鲜,清军长驱直入,直抵朝鲜都城汉城,朝鲜仁祖李倧逃至南汉山城,被围困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并向皇太极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自此以后朝鲜断绝了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也是清朝的第一个藩属国。

公元1638年,喀尔喀蒙古遣使朝贡,清太宗规定此后每年要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称为“九白之贡”。

公元1640年,皇太极为消灭明朝关外的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发动了松锦之战。此战历时两年,以清军胜利告终,明朝倾国之力打造的九边精锐仅剩三万残兵随吴三桂退守山海关,关外城池悉数陷落,辽东防御体系完全崩溃。

公元1643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终年51岁,居后金大汗位10年、清朝皇帝位7年,共在位17年,由于生前没有立储,导致其十四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之战展开激烈的皇位之争。但双方势均力敌,在权力平衡下,年仅5岁的清太宗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被拥立为帝,即清世祖,也就是顺治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了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而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并联合清军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大军,史称一片石之战。随后清军入关,兵锋直指北京。同年五月,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下令严禁抢掠,并为崇祯帝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六月,多尔衮与诸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九月,顺治帝抵达北京,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并于皇极门举行了第二次登基典礼,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这标志着清朝从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政权,开始了对全国长达268年的统治。

公元1645年,多尔衮派弟弟多铎率军南征,成功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值得一提的是,残酷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发生在这次南征途中。清军在扬州城十日不封刀,共计屠杀八十余万人;在嘉定三次举起屠刀,约十万人被无辜杀害。

公元1646年,顺治帝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攻灭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占领四川。同年南明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相继被清军消灭,仅剩永历政权占据西南一隅与清军对抗。

公元1647年,清朝皇室内部斗争加剧,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多尔衮罢免了辅政的权力,从此多尔衮开始一人独揽朝政,逐渐不将顺治帝放在眼里。

公元1648年,多尔衮更进一步,将原来“皇叔父摄政王”中的“叔”字去了,成为“皇父摄政王”,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甚至以朝廷自居,命诸大臣直接去自己的王府前候命。同年十一月顺治帝于圜丘举行祭天大典,祭祀祖父太祖皇帝,并追尊曾祖父爱新觉罗·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高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天祖父爱新觉罗·福满为兴祖直皇帝、烈祖父爱新觉罗·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

公元1650年,多尔衮参加围猎时因坠马而受伤,不久病逝,年仅39岁。12岁的顺治帝因此提前亲政。

公元1652年,永历政权发起对清军的反扑,收复广西全省,湖南、四川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部分地区,南明抗清斗争迎来高潮。但好景不长,南明将领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断送了抗清的大好形势。

公元1657年,孙可望被李定国击败,投降清朝,还带来了南明西南军事情报,使得清军得知滇黔虚实。

公元1658年,吴三桂率军攻入云南,永历帝几经周转逃入缅甸。但华南反清势力较大,顺治帝便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三个明朝降将为王入镇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公元1661年,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因感染天花而驾崩,终年23岁,在位18年,其子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即清圣祖,也就是康熙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顾命大臣辅政。

公元1662年,吴三桂率军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并在昆明将其绞杀,至此除了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氏依旧奉明朝为正朔外,其余所有南明政权全部灭亡。

公元1667年,首辅大臣索尼病逝,13岁的康熙帝名义上亲政。不久后鳌拜将苏克萨哈杀害,而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依附于鳌拜,因此朝政大权尽数落入鳌拜之手。

公元1669年,康熙帝设计智擒鳌拜,铲除鳌拜的党羽,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因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爵位。自此康熙帝完全夺回朝政大权,开始真正亲政。

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的决定,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起兵造反,“三藩之乱”由此开始。靖南王耿精忠很快响应吴三桂,但平南王尚可喜不愿背叛清廷,最后其子尚之信发动兵变夺取大权后响应吴三桂。但三藩内部并不团结,表面上统一战线,实则各自为战。

三藩起初声势浩大,一时之间席卷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各省,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绝望地想回东北老家了。但年过花甲的吴三桂进取心不足,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后便不再北上,想要与清廷划江而治。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对其他反叛者进行招抚,进而孤立吴三桂。

公元1678年,已是强弩之末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同年秋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由于吴世璠年幼,致使吴军军心涣散,很快败逃昆明。

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同年占据台湾的郑经去世,台湾政局动荡,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趁此良机向康熙帝请命出征,得到同意后便与福建总督姚启共同谋划攻取台湾。

公元1683年,施琅率军攻台,于澎湖海域歼灭郑军主力,郑克塽随后宣布投降,台湾光复。

公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台厦道。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使得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大陆联系更加紧密。

公元1685年,康熙帝为了消灭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发起对俄自卫反击战,三年内两次围歼雅克萨城的俄军,史称雅克萨之战。俄国摄政王索菲亚被迫向清廷请求撤围,并遣使议定边界。

公元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理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这是中国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就在清朝忙着收复台湾、驱逐沙俄时,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已经割据西北,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而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了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噶尔丹。

公元1690年,康熙帝率军与准噶尔部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展开大战,大破噶尔丹的防御营地驼城,取得胜利,史称“乌兰布通之战”。

公元1695年,噶尔丹卷土重来,率三万骑兵攻打喀尔喀蒙古,沿克鲁伦河一路东犯,进抵巴颜乌兰。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决定再征噶尔丹,意图彻底解决漠西蒙古之患。

公元1696年,康熙帝发兵十万分东、西、中三路出击。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出兴安岭沿克鲁伦河西进;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领,分别从归化、宁夏等地出兵,沿翁金河北上;中路军由康熙帝亲自率领,出独石口经克鲁伦河上游北上。在康熙帝缜密的部署下,腹背受敌的噶尔丹全军溃败,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史称“昭莫多之战”。

公元1697年,噶尔丹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康熙帝再次带兵亲征。此时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他的左右亲信甚至愿意做清军的向导。走投无路之下,噶尔丹服毒自尽,喀尔喀蒙古得以重新统一于清朝,准噶尔汗国也元气大伤。

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三征噶尔丹,这四件事是康熙帝的主要功绩,自此之后外患基本全部平定,康熙帝便逐渐倦于政事,吏治开始败坏,朝廷糜烂,内部矛盾重重。而此时的康熙帝既无心也无力解决社会问题,只能听之任之。

公元1708年至公元1712年,康熙帝两立两废太子胤礽,引发了九子夺嫡事件。参与“九子夺嫡”的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人又分五个派别,分别是以大阿哥胤禔为首的大爷党、以二阿哥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三阿哥胤祉为首的三爷党、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最终四爷党胜出,冷面王胤禛夺嫡成功。

公元1722年,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驾崩,终年68岁,在位61年,其子爱新觉罗·胤禛继位,即清世宗,也就是雍正帝。雍正帝继位后就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教训,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将写有储君之名的密诏一式两份,一份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随身携带,不再公开立皇太子。因此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公元1723年,雍正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废除了延续两千年的人头税,将丁银统一纳入田赋征收,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在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的支持下起兵反清,雍正帝派年羹尧和岳钟琪率军讨伐,取得胜利,将青海完全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1724年,雍正帝成功平定青海叛乱后,政权更加稳固,随即开始惩治八爷党,时常找理由责备廉亲王胤禩。

公元1726年,雍正帝将廉亲王胤禩和贝子胤禟革爵圈禁,一个改名为“阿其那”,一个改名为“塞思黑”,在满语中是分别是狗和猪的意思。同年胤禩和胤禟双双殒命监所,民间传言是被雍正帝毒害。

公元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了两国中段边界。

公元1729年,雍正帝对西北用兵,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西路,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出北路,两路并进讨伐准噶尔部。为了处理军务,雍正帝还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军机处都是清廷的行政中枢,军机大臣实际履行宰相之责。军机处的出现表明封建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公元1731年,清军在和通淖尔之战中被准噶尔击败,清廷震动。

公元1734年,清朝与准噶尔和谈,双方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得以和平。

公元1735年,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驾崩,终年57岁,在位13年,其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即清高宗,也就是乾隆帝。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若不是提前退位,也会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在他的治下达到极盛,其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更是让清朝的版图扩大到1300万平方公里。

这十全武功分别是公元1747年至公元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公元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公元1755年至公元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公元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战、公元1762年至公元1769年的清缅战争、公元1771至公元1776年的再平大小金川之战、公元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之战、公元1788年至公元1789年的清越战争、公元1790年至公元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之战。这十全武功可以说是乾隆帝一生的功绩,虽说有吹嘘凑数的成分,但总体来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国版图基础,还是有些含金量的。

然而随着国家统一,承平日久,乾隆帝开始贪图享乐、好大喜功,在位中后期六下江南更是劳民伤财,吏治也开始败坏,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加剧,百姓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日增,清朝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想通过与清朝当局谈判来开拓中国市场,这是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但此次接触双方闹得很不愉快,清廷要求马戛尔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马戛尔只愿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礼。最后取了个折中的办法,马戛尔单膝跪地向乾隆帝行礼,但英国想办的事是一件也没办成,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饶,无所不有”为由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双方外交谈判失败。

公元1795年,湘黔苗民起义爆发,很快席卷黔、湘、蜀等地广大地区,清廷采取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叛。同年九月乾隆帝宣示了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并宣布明年归政。

公元1796年,乾隆帝禅位给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即清仁宗,也就是嘉庆帝。乾隆帝虽然退位,但仍旧以太上皇的身份训政,“嘉庆”年号也只是对外使用,宫内继续沿用“乾隆”年号。同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很快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

公元1797年,湘黔苗民起义被镇压。

公元1799年,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驾崩,终年88岁,居皇帝位60年、太上皇位3年,共掌权63年。亲政后的嘉庆帝迫不及待地就将和珅这个新手大礼包打开了,将其赐死抄家,收没了相当于清廷15年财政收入的巨款。可惜这笔钱并不经花,白莲教起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停地冲击清朝的统治,嘉庆帝需要花费巨额的军费去平定叛乱,以至于不到一年就将和珅的现银花光了,只剩下了诸如古玩、玉器、书画、字帖、土地等难以迅速变现的资产。

公元1804年,白莲教起义被镇压,但它揭示了清朝社会内部深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宣示着清朝走向了一条难以逆转的衰落之路。

公元1805年,嘉庆定下令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

公元1810年,嘉庆帝下诏言明吸食鸦片有害身体,敕令各督抚断其来源。

公元1811年,嘉庆帝下令严禁西洋人在内陆居住,并禁止百姓接触天主教。

公元1813年,天理教起义爆发,二百名天理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攻入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捣清廷皇宫重地,但这帮教徒毕竟是乌合之众,最终在健锐营、火器营一千余民精兵围攻下被击败。此次起义事件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仅二百人居然就能攻入皇宫,这是对皇权的挑衅。嘉庆帝痛定思痛,发布了《遇变罪己诏》,向上天和百姓认错。

公元1815年,广东省在澳门拿获鸦片烟贩朱梅官等12人,两广总督蒋攸铦上疏案情,并酌定《查禁鸦片烟章程》,规定对鸦片烟吸食者拟以绞刑。

公元1816年,英国使者率团访华,提出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被嘉庆帝拒绝,清朝再次失去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

公元1820年,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驾崩,终年60岁,在位24年,其子爱新觉罗·旻宁继位,即清宣宗,也就是道光帝。道光帝深知国家疲敝,所以十分节俭,并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困难,又节省了开支。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道光帝再怎么节俭,也架不住底下官员层出不穷的贪污手段,因此道光帝的节俭行为非但没有使得国富民强,反将清朝带入了深渊。加上英国一直靠走私鸦片获取暴利,鸦片战争前外流的白银竟多达六亿两,让清廷本就紧张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公元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向道光帝说明银两外漏与吸食鸦片的关系,提出严禁鸦片的主张。同年十二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公元1839年,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于六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没收上来的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公元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遣远征军侵华,清朝并不屈服,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战历时两年,最终清军战败。

公元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此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公元1843年,清朝与英国就通商口岸的制度进行谈判,签订《虎门条约》,主要内容是两国定下海关税则;在华英人犯罪,清朝无权审判;给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舰队可以停靠通商口岸。

公元1844年,得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的美国也想趁火打劫,便派遣使者来华要求清朝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迫于压力,清政府只得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与华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这是中美两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条约后不久,法国也开始眼红,便派公使于1844年8月14日带领8艘兵船到澳门秀肌肉。清政府无奈派出钦差大臣与法国公使谈判。法国公使在研究了中英和中美签订的条约后,提出援引英、美先例订立条约的要求。最终中法两国签订《黄埔条约》,主要内容是允许法国人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停泊兵船;清朝应该保护法国在华财产;清朝若要改变关税则需要与法国商量;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给予法国片面最惠国待遇;允许法国在五口建造教堂和坟地。

公元1847年,沙俄见英国、法国、美国都在华获得了许多特权,便也想分一杯羹,要求在新疆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伊犁和喀什噶尔(今喀什)“三处通商”,道光帝严厉拒绝。

公元1850年,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驾崩,终年58岁,在位30年,其子爱新觉罗·奕詝继位,即清文宗,也就是咸丰帝。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首的农民军从广西金田村率先起兵反对清朝统治,随后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同年沙俄趁机再次向清廷提出通商要求,咸丰帝怕“径行拒绝,致激事端”,只得与俄谈判。不久后两国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主要内容是清朝允许俄国派领事管理通商事宜;两国在伊、塔两地通商,彼此两不抽税;俄国人在伊、塔两地犯罪清朝无权审判;俄商在伊、塔建立的贸易亭不受清朝管辖。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此时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咸丰帝只得下令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是地方团练性质,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公元1854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这让在华的外国商人感到了威胁,英、法、美三国领事便跳过与清廷商议的步骤直接对外宣布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主要内容是取消由英国一国独占居留地的规定;改变租地办法,外国侨民向清朝业主租地不必再得到英国领事许可,直接由租地人向本国领事呈报即可;华人进入租界建屋必须得到外国领事允准;租界可征收地税或码头税。此章程使清朝丧失了租界内的行政司法税收权力。

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都结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权力斗争。最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杨秀清和韦昌辉被杀,石达开负气出走,洪秀全取得胜利,史称“天京事变”。此次事变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同年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美俄的支持下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元1858年,沙俄趁清朝疲于应对英法联军,以“从中调停”为由逼迫清廷与自己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即便清朝谈判代表奕山以《尼布楚条约》内容据理力争,但面对沙俄的军事威胁也不得不屈服,最终签订了《瑷珲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两国共管清朝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允许俄国船只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航行。同年英法舰队攻陷天津大沽口,进犯天津,直逼北京。咸丰帝急忙派钦差大臣与俄、美、英、法各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是增设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船只在长江口岸往来;允许外国人在内陆旅游、通商、传教;赔偿英国400万白银、法国200万两白银。

公元1859年,英、法、俄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来华换约,咸丰帝为了首都的安全,下令加强了天津、大沽的防务,并阻止各国公使进京,让他们改去上海换约。英、法公使拒绝去上海换约,并蓄意挑起大沽口冲突,结果被清军击败。丢了面子的英法两国随即开始准备新的侵略。

公元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很快就攻陷了大沽口,占领天津,向北京进军。咸丰帝见状急忙以“木兰秋狝”为名逃到热河,并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最终清朝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此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主要内容是清朝赔偿英法的军费涨到800万两;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清朝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彻底割让给俄国。

公元1861年,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驾崩,终年30岁,在位11年,其子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即清穆宗,也就是同治帝。由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顾命大臣辅政。同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处死了肃顺,令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人全部罢职,史称“辛酉政变”。自此以后清朝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訢辅政的政策。与此同时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开展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公元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灭亡。同年清廷派代表与俄国就勘分两国西界进行谈判,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公元1865年,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

公元1871年,沙俄出兵强占新疆伊犁地区。

公元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派三千士兵侵犯台湾,不久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以此换取日军撤出台湾。此后日本恶意曲解《北京专约》,称清朝承认日本的“保民义举”就是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琉球就是日本领土。清政府则解释称条约中的“民”是指1873年漂流到台湾的日本小田县百姓,不包含1871年漂流到台湾的琉球百姓。日本对此并不认同。

公元1875年,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终年19岁,在位13年,由于没有子嗣,咸丰帝一脉也随之绝嗣。很快清廷高层就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召开了会议,与会者主要有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奕劻和景寿等御前大臣。会上有人提到了溥侃、溥伦两位人选,但这两位与同治帝的共同祖宗是自己的天祖父乾隆帝,与皇室正统的血缘关系太远了,属于远支宗室,因此遭到惇亲王奕誴反对,慈禧太后便趁机说“溥字辈无当立者”。最后在众人的讨论下,将醇亲王奕譞4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咸丰帝,继承大统,即清德宗,也就是光绪帝。由于依旧是“载”字辈的当皇帝,自然仍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同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

公元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疆,接连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次年挥师南下接连攻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至1878年1月清军收复和田,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全部收回。

公元1879年,日本强占琉球群岛,并将其改名为“冲绳”,中国从此失去了对琉球群岛的主权。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政权尽归慈禧。同年清廷遣使赴沙俄谈判,签订《伊犁条约》,以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换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新疆得以全部光复。

公元1883年,清朝和法国因为越南主权问题爆发战争,历时一年半,史称“中法战争”。战争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战场扩大到了中国东南沿海。战争过程中法国虽然屡次占上风,却无法取得战略性的胜利,反而是清军于镇南关一役中给法国造成了巨大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重伤,法国内阁因此垮台。结果最后两国签订的《中法新约》却让法军不胜而胜,清军不败而败,条约规定清朝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相当于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清朝西南门户大开。

公元1887年,清政府派代表到葡萄牙首都就澳门协同中方缉查走私问题进行谈判,中方同意葡萄牙可以继续驻留、管理澳门,两国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是葡萄牙事实占领澳门三百年来中国政府对澳门地位做出规定的第一个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公元1888年,清朝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有25艘主要军舰、50艘辅助军舰、30艘运输船,全军上下4000余人。建立之初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向宗主国清朝求援。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企图挑起与中国的战争。同年七月丰岛海战爆发,这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开始。甲午战争历时九个月,清朝的海军和陆军全部战败,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

公元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后来日本在俄国、法国和德国的干预下将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朝,但又索要了三千万两的赎金。同年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发起了广州起义,可惜遭人泄密,起义未举先败。

公元1896年,沙俄趁清朝甲午战争失败之际,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而诱导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规定若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清朝以及朝鲜土地,两国应该互相援助;清朝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和吉林等地造铁路,方便俄国运输部队,并且无论是否战时俄国都可以利用这条铁路运送军需品。此条约让沙俄获得了从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进一步威胁到了中国东北地区。

公元1898年,清朝被迫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将青岛租给德国99年。之后沙俄与英国有样学样,分别与清朝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沙俄租得旅顺、大连99年,英国租得九龙半岛、新界99年。同年光绪帝重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进行改革,史称“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动了守旧派的利益,仅仅进行百日就被慈禧太后叫停,光绪帝也就此被软禁。

公元1899年,清朝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租给法国99年。同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起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而遭到镇压,后来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抵抗西方,清廷便对义和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惹恼了各国公使,纷纷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出照会,提出要让慈禧太后归政,这可让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大怒,颇为硬气的发布了《对万国宣战诏书》,一口气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共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随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奥匈帝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但是当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下达到各地方时,两广总督李鸿章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一时间各东南督抚全都称这是假的命令,拒不执行。最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与列强宣战,只保护各自地盘的利益即可,史称“东南互保”。

慈禧太后没有了东南各省的支持,无力阻止八国联军进军,联军很快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携光绪帝逃往西安,留下一个烂摊子交给李鸿章,让他全权负责与八国联军议和的事。

公元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廷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赔偿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军;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清政府保证严禁百姓参加反帝运动。

公元1905年,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清廷为之震动,惊奇于日本如此小的体量竟然能打赢庞大的沙俄,认为“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于是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有意要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新政。

公元1908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被毒杀,终年37岁,在位33年。慈禧太后命醇亲王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兼祧光绪帝,继承皇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辅佐朝政。安排完一切后慈禧太后也随之西去,终年73岁,与光绪帝驾崩仅隔一天。

公元1911年,清朝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梁敦彦为外务大臣,肃亲王善耆为民政大臣,镇国公载泽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荫昌为陆军大臣,贝勒载洵为海军大臣,廕昌为司法大臣,贝子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宗室寿耆为理藩大臣。由于13位内阁成员中仅有4个汉臣,剩下9个满臣中还有6个是宗室,故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地方军阀、官员和立宪派对此普遍不满,以此举“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为由要求另外组阁,清廷断然拒绝,这宣告着立宪运动彻底破产,清政府不过是打着立宪的幌子进行集权,因此很多立宪派转投革命派,革命党实力大增。

同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岌岌可危。隆裕太后不得不请袁世凯重新出山,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新内阁挽救清朝。袁世凯两头通吃,一边强力镇压革命军以示实力,一边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公元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由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袁世凯迫使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立国276年的清朝宣告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