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的桂林情缘

 zhyn 2023-12-12 发布于甘肃
作者:邓祝仁

今年10月18日,是梁漱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最后一个儒家”。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将骨灰分别安葬于山东邹平和广西桂林。桂林梁漱溟墓,位于桂林市七星区小东江东岸的穿山脚下,四周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墓地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2.5米。墓冢坐东朝西,东面背靠穿山山崖,西面为墓地入口。与道路连接处,砌有三级台阶,防止雨水的滞留、浸泡。正中塑梁先生半身像,以他那张最著名的半身照为蓝本创作,塑像底座选择桂林特有的巨型碳酸钙石灰岩石精制而成,塑像下方工楷镌刻梁漱溟生平。塑像前方一米许的地面上斜铺一方翠绿石碑,烫金楷书“梁漱溟先生之墓”七个大字,题写者是赵朴初先生。墓地入口右侧竖立“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与人等高,正中隶书镌刻“梁漱溟先生之墓”,背面铭刻梁漱溟先生简介,落款“桂林市人民政府2006年1月7日公布”,由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当年清明节置立。

桂林梁漱溟墓 (何志忠/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梁漱溟先生去世前夕,我的一些同事、文友和文化界前辈编辑《桂林文化城大事记》,其间和梁漱溟先生多有往来,书名就是请他题写的,尽管那时他已重病在身,但只要知道来自桂林的事,他都有求必应。1988年7月15日,梁漱溟先生逝世不到一个月,我在《桂林日报》发表了《梁漱溟其人其事》,简要介绍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文化人。

何以归葬桂林?

梁漱溟何以归葬桂林?不断有朋友这样问。这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常常如此反问提问者:梁漱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他为什么在文章末尾落款“桂林梁漱溟”,为人题签好用“桂林梁氏”印章,以至于临终前表示,希望百年之后归葬桂林?他的兄长、两个妹妹以及他们的父亲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而且无一到过桂林,可他们为什么自称“桂林梁家”?梁漱溟为什么称其父“桂林梁先生”,并将其父著作(遗笔、日记、笔记)取名为《桂林梁先生遗书》,梁家和桂林究竟有什么渊源?梁漱溟有怎样深厚的桂林情结?他和桂林有怎样的交往和故事呢?答案在哪里?这些问话更加激起了朋友的好奇。

上述询问的答案在桂林穿山脚下梁漱溟墓地,在穿山月岩洞口梁漱溟“锲而不舍精义入神”的摩崖石刻碑文里。

2016年春节期间,我曾经引领二十余位年轻朋友来穿山拜谒梁先生墓地、瞻仰月岩梁先生手迹碑刻。近些年,还数次领着朋友拜访此地。特别是2022年10月24日上午,梁漱溟嫡孙女梁彤夫妇专程从上海飞抵桂林祭拜祖父,我联系安排并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半年后的2023年4月25日上午,我陪同中国政协杂志社同仁一行又一次拜谒梁漱溟墓,踏勘月岩的梁漱溟石刻,我向他们详细讲述了梁先生为何归葬桂林的缘由。

梁漱溟先生碑刻位于穿山明月峰山腰的月岩北口右侧。月岩,又称空明洞,俗称穿山洞。岩洞硕大,高约三层楼,洞内呈长方形,仿佛小半个足球场;东西为崖壁,南北对穿,洞口圆通,远望恰似一轮明月。月岩空气通畅,光线明亮,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宋代官员吴儆、胡槻有《月岩》诗传世,今天,洞内东面崖壁上胡槻的题诗《游月岩》依然清晰可见。

月岩有石刻若干,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梁漱溟先生的手迹勒石。石刻以1985年梁先生手迹为蓝本,放大若干倍后镌刻于北面洞口西侧的石崖峭壁上,黑底金字,繁体竖排,从右自左勒写,八个主题大字尤其耀眼:锲而不舍精义入神。落款为:吾家自先曾祖宝书公乡举后以会试来北京讫,愚兄弟辈均隶属于广西旅京同乡会,实先父先兄均未尝一返桂林,独不佞数次返桂,并曾留居穿山讲学焉。公元一九八五年仲秋九十二叟梁漱溟识。

桂林穿山月岩梁漱溟手迹石刻 (邓祝仁/摄)

梁漱溟这件手迹信息量很大,涉及历史很深远。他归葬桂林的答案就藏在月岩洞口前这段碑文里,且容我细细道来。

从《我生有涯愿无尽》《桂林梁先生遗书》《梁漱溟年谱》《自述》《我的自学小史》《中国文化要义自序》《梁漱溟问答录》等著述可知,梁漱溟家族系蒙古族血统,祖上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共血脉。1281年,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也先帖木耳被封为云南王。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帝携皇室宗亲北逃,而梁漱溟这一家族没有走,选择归顺了明朝,在河南汝阳安家定居下来。汝阳,为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所在地。于是,这个家族就取了汉姓“梁”,在整个明朝,都享有贵族头衔。清朝建立时,这个家族又迁移到了远离京城偏远的广西,皇室、贵族的荣耀已经不在。不久,梁家通过科举考试才产生了士官学者。当初迁入桂林的梁家这一族,为第十九代传人梁垕。1849年,梁垕的儿子梁宝书(梁漱溟的曾祖父)在桂林乡试中举,为了进京会试,才离开桂林。未几,梁宝书中了进士,历任直隶省正定等地知县和遵化知州,梁家全家便在北京住下,没有再回桂林。梁漱溟一家定居京城的前后经历都写进了家谱,传之后人。也就是说,梁家世代一向把祖居之地桂林视为梁家福地珍藏心中,对外常常自称“桂林梁家”。这就是梁漱溟称其父“桂林梁先生”,并将父亲的著作(遗笔、日记、笔记)取名为《桂林梁先生遗书》的根本原因。梁漱溟作为这个著名家族的第23代传人,为文也就很自然地常署“桂林梁漱溟”。穿山月岩的梁漱溟碑文,再次证明梁家几代人对桂林这块土地的眷恋和没齿难忘!有了这些,梁漱溟百年后归葬桂林不是很顺理成章么?

桂林市政协的老同志朱袭文在《梁漱溟先生和桂林》一文中回忆,1988年6月初,梁漱溟先生病势已沉,他奔赴北京协和医院探望,获知先生有将骨灰归葬桂林之愿。经他与桂林有关方面协调,选定穿山脚下这方梁先生曾经讲学、著述,秀丽安静的土地作为梁漱溟的最终栖息之地。1998年,梁漱溟的大儿子梁培宽亲自捧着父亲的部分骨灰,从北京飞抵桂林,梁漱溟先生终于回归乡梓,入土安葬。

旅居桂林往事

梁漱溟曾旅居桂林多年,竭尽全力服务乡梓。可以说,桂林不仅是他的祖籍之地,也是他生活、阅读、写作和奋斗过的地方。他一生四次回到桂林:第一次,1935年初,应李宗仁、白崇禧邀请,回桂参观,了解故乡,看望亲友,对广西建设提出建议;第二次,1941年4月初至5月20日,为了去香港创办民盟刊物《光明报》,从重庆飞抵桂林,其间应时任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邀请到该校讲学,所讲内容为酝酿多年、刚刚开始动笔的《中国文化要义》部分内容,同时还应邀到西迁桂林的江苏教育学院和在两江办学的桂林师专演讲;第三次,1942年2月5日至1944年8月,这次待的时间较长,容后再叙;第四次,1957年4月20日至5月2日,衔周恩来总理之命回到桂林,下榻榕湖饭店,就筹备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问题和有关领导协商,对相关人员做了公开讲话,自然还会见了远房亲戚和地方知名文化人士。下面专门讲讲梁漱溟第三次旅居桂林的往事。

1941年12月18日,香港沦陷,《光明报》也已停办。1942年1月10日,梁漱溟不得不乔装打扮,离开住所,趁着黎明前的昏暗,躲过了日军的检查封锁,登上了事先租好的小渔船离开香港,经澳门、肇庆,入广西梧州、桂平、贵县、宾阳、柳州,既坐船,又乘汽车,沿途险象环生,一波三折,但在各路朋友的帮助下,于2月5日早晨回到桂林,下榻月牙山麓。梁漱溟在桂林写成的《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一文,记述了他从香港脱险回到桂林所经历的种种艰险和各种感受。

在桂林,梁漱溟一项主要工作是负责民盟华南地区的组织发展,虽然工作繁忙、应酬颇多,但他还是为民盟吸收了一批优秀新会员,如金仲华、欧阳予倩、狄超白、陈此生、张锡昌、徐寅生、周康仁等。5月25日,李济深、黄旭初在乐群社举行茶话招待会,欢迎从香港脱险来到桂林的文化、新闻界人士,梁漱溟及茅盾、金仲华、蔡楚生、叶浅予、马思聪、王人美等百余人出席。6月4日和7日,叶圣陶、柳亚子也先后到了桂林,他们都分别拜会了梁漱溟。6月25日,叶圣陶日记中记道:梁先生“状貌严肃,发言颇缓而沉着”,“方拟作《中国文化概(要)义》”。

在桂林,梁漱溟一边从事争取民主、宣传抗日的活动,一边潜心写作与讲学。他主要的讲学地点就在穿山脚下的无锡国专桂林本部和汉民中学,在汉民中学做了乡村建设教育、育才救国等讲座,在无锡国专讲授《中国文化要义》课程;还为桂林中学、中山中学、兴安师范、江苏教育学院、广西大学等校和广西建设研究会及青年会在兴安举办的学生夏令营分别作了不同内容的演讲。梁漱溟在对兴安师范的学生们做的报告《人生的意义》中说:“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创造!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宇宙是一大生命,从古到今不断创造,花样翻新造成千奇百样的大世界。这是从生物进化史到人类文化史一直演下来没有停的。但到现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现其创造精神的却只有人类,其余动植物界已经成了刻板的文章,不能前进”“总之,是人运用他的心思来改造自然供其应用。而人群之间关系组织亦随有迁进。前一代传于后一代,后一代却每有新发明,不必照旧”。

在桂林的这段日子,是梁漱溟一生著作丰硕、活动丰富、影响巨大的重要阶段。除完成了《中国文化要义》大部分的写作外,还写了一大批著作,如前述给两个儿子写信,通报香港脱险经历,自己治学为人与为中国问题奔走的心路历程;还有谈自学经历的著述,纪念梁启超、蔡元培二先生文稿,以及出版《漱溟最近文录》等。

在这两年半时间里,梁漱溟主要居住在相对安静闲适的穿山,即无锡国专桂林本部为他准备的由一间大教室隔开而成的房间里,有时也会到著名文化人朱荫龙家小住几日。而刚到桂林之初,他曾先后被安排在八桂厅广西建设研究会(今桂林工人文化宫)和七星岩附近的广西教育研究所居住。

无锡国专全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早先叫无锡国学专修馆,创建于1920年,校长是著名教育学家、国学大师唐文治(1865-1954)。无锡国专学术空气浓厚,不同学术流派的老师荟萃一堂,被学林传为美谈,其特色之一就是读古籍原著。1931年,国际联合会教育科代表唐克尔·培根参观考察无锡国专后说:“这所学校是纯粹中国化的学校,中国固有文化仅赖此校一线维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无锡国专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先后迁至长沙、桂林、北流、上海等地。其中在桂林办学时间最长,业绩最显著,是国专的鼎盛期,史称“无锡国专桂校时期”。

1938年2月9日,无锡国专迁至桂林,先后租赁正阳街私房和环湖路私房上课,并招收新生。1938年6月下旬,唐文治校长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向教育部请假返回上海。无锡国专由教务主任冯振(1897-1983)代理校长职务。

1942年在梁漱溟协助下,冯振得以筹划成立了无锡国专校董会,由梁漱溟出面请李济深担任董事长,黄绍竑、梁漱溟、李任仁、刘侯武、黄星垣等名流为校董。由是,无锡国专桂林本部得到了广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大笔经费与200亩土地。国专在穿山脚下兴建礼堂、图书馆、教室、师生宿舍等,一律瓦顶平房,可容纳学生500余人,还特地在穿山山顶建了一座以唐文治校长别号命名的凉亭——“茹经亭”。

由于梁漱溟的大力支持,无锡国专代理校长冯振毅然留居桂林,后出任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直到1983年3月13日在广西师大病逝,终年86岁。冯振为广西教育培养了许多骨干教师,后来担任了广西师范大学校长的张葆全教授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旅居桂林这段日子,梁漱溟不仅事业发展、学术精进,而且有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婚姻。梁漱溟的发妻1935年在山东邹平去世后,梁漱溟曾表示永不再婚。可1943年夏末,当偶遇在桂林中学任教的陈淑棻女士的时候,梁漱溟“深沉地爱上了她”。陈淑棻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比梁漱溟小6岁。梁、陈婚恋一时轰动整个广西,柳亚子、田汉等文化界名流都曾前来贺婚,并以诗词相赠。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最后一个儒家》中写道:“新梁夫人对丈夫亲切、殷勤而柔顺”“她是一位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这次真正幸福的婚姻似乎改变了梁漱溟余生的生活情趣,使冷峻严肃的梁漱溟变得热情而轻松愉快,常在公众场合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和豪放之声”。

有了上述经历,大家想想,梁漱溟百年之后下葬桂林是不是很自然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