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征途 续写华章 | 中国主题公园从无到有的“第一次”

 wu6388 2023-12-1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星相伴,行无疆,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旅行。

从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旅行部起,我们开始写就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华章。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旅勇担民族大义,尽展家国情怀,引领行业方向,而初心始终未变。

2023年,中国旅游集团迎来百年华诞。百年中旅巨轮,正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向破浪前行。值此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将用系列文章回顾中国旅游集团的百年之旅,展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历史新篇由此写就。

改革开放前,香港中国旅行社的固定资产只有香港皇后大道中77号一幢12层小楼和九龙分社楼面,业务网络较小,业务结构单一。而如今的中国旅游集团暨香港中旅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形成了由中旅旅行、中旅国际、中旅投资、中旅免税、中旅酒店、中旅发展、中旅资产、中旅邮轮八大业务单元组成的产业布局,网络遍布内陆、港澳和海外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这样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

香港中旅集团正式成立

1985年10月29日,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集团成立后,坚持“立足香港,依托内陆,面向海外”的经营方针,标志着香港中旅集团初步向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大型企业方向发展。同年11月,集团成立董事会。中央组织部任命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出任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中旅集团的重视。

图片

1987年5月5日香港中旅集团大厦落成

1987年5月5日,香港中旅集团大厦落成,位于香港干诺道中78-83号,面向维港。当年5月15 日,举行了大厦落成开幕酒会,各界嘉宾一千多人莅临酒会,报界誉为“香港中旅集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深圳经济特区西部的深圳湾畔划出4.8平方公里,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由香港中旅集团负责开发经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领导都对华侨城的兴建非常重视,当年11月,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成立,时任香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志民任指挥部主任。

如何在旅游方面打开华侨城建设的突破口,香港中旅集团尝试走出一条新路。

图片

▲1986年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暨兴建深圳特区华侨城招待酒会

主题公园在质疑中起步

当时的华侨城区域,还是一片滩涂。如何在这片荒凉之地搞出旅游精品项目,马志民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底。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如果能将中国的文明古迹、人文景观用微缩的形式汇萃一园,使境外游客能“一步迈向历史,一日畅游中华”,岂不是一件好事?马志民曾前往欧洲考察,在荷兰马德罗丹看到“小人国”时,大受启发:小小微缩景观能穷尽荷兰名胜,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大好河山浓缩一地,让游客在短时间里,领略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图片

1985年香港中旅集团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成立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没有人才,没有经验,更难的是,不被人理解。有人说深圳湾那么荒凉,拿出1个亿的资金在那里搞旅游,无异于把钱扔到海里。毕竟在那时,主题公园是大多数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新鲜事物。中国第一座主题公园,在一片质疑声中起步。马志民也憋着一口气:要建,就要建成精品。

锦绣中华轰动海内外

锦绣中华景区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1987年9月,景点正式破土动工。国内一流的历史学家、古建筑专家、雕塑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担任景区的技术顾问或直接参与景点创作。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汇集深圳,奋战两年完成了第一期74个景点的建设。许多年后,旅游界和古建筑界的专家们仍然认为,作为大型人造景观,锦绣中华景点的建筑是最精致的。

图片

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开幕典礼

1989年9月,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开始试营业,首日入园人数就超过3000人,以锦绣中华为背景的照片从深圳大大小小的冲印店冲印出来。1989年11月22日,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同时举行中国深圳旅游洽谈会。

锦绣中华开业后轰动海内外,1个亿的投资当年就全部收回,并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锦绣中华景区开业的同时,另一个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1990年5月17日,中国民俗文化村正式破土动工。1991年6月初,从全国8个省、自治区招聘来的17个少数民族150多名男女青年,来到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参加民俗文化村举办的首期景点歌舞表演和服务人员培训班,做好开业前的准备工作。1991年10月1日,中国民俗文化村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当天下午对外售票开放,当日锦绣中华景区接待游客达26000人,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达11000人。

图片

1992年邓小平视察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

1992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到锦绣中华,给这里增添了春天的喜悦。马志民曾撰文回忆:“约九点半,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在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等陪同下,乘坐一辆中巴在中国民俗文化村底层的大门下车,我与几位华侨城和锦绣中华的负责人在现场迎接,他下车后与我们一一握手。”

当天景区照常开放,邓小平沿途向各村寨的少数民族员工、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亲切招手,兴致很高。抵达西藏布达拉宫景点后,他说:“中国其它地方我都去过了,就是没有到过西藏。”他分别同家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及陪同的负责人在布达拉宫景点前合影留念。

图片

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布达拉宫

小平南巡的消息,在大江南北引发一波波春潮。在这次对改革起到推动作用的南巡中,邓小平选择锦绣中华及中国民俗文化村景区作为其中一站,可见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世界之窗再创辉煌

1990年下半年,一座旨在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名胜、文化风情,促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旅游景区──世界之窗已经在酝酿中。1990年10月,世界之窗项目获深圳市批准。1991年6月中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工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规划设计界13位专家教授汇聚在深圳湾畔,为世界之窗总体设计献策。

经过多次研讨,修改17稿的世界之窗总体规划终于定稿。1991年12月的最后一天,世界之窗破土动工。整个景区投资达6亿多,参与人员达上万人,其中专家学者数百名。

1994年4月28日,经过2年4个月紧张施工的世界之窗景区开始试营业。景区面积达48万平方米,有景点118个,其中1:1的景点有20多个,1:6以下景点有40多个,这在世界微缩景观史上是极少见的。世界之窗的“点睛”之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比例是1:3,高度达108米,所耗钢材1000吨,用去铆钉、螺栓达16.5万颗。世界之窗无论是景区面积、景点量、大比例景点数、单体景点规模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图片

深圳世界之窗

1994年6月18日,世界之窗正式开业。当晚在世界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开业后的世界之窗再创辉煌,3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的成功使得华侨城区域成为了一片热土,也是香港中旅集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不仅景区本身的经营业绩相当客观,对相关地区、相关行业的带动和促进影响,对我国主题公园、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示范作用,更是无法用钱来计算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中旅集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