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宇:寻访愚公故里 感受移山精神

 济宁二中谭天宇 2023-12-12 发布于山东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这首《愚公移山》的歌曲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曾经风靡一时,在我初中三年级学习《愚公移山》的课文时,那时的语文教师还给我们当做导入环节播放过。那时说到“王屋”与“太行”时,以为离自己很遥远,而此时却在我的脚下了。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它产生的时间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战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即已散失。近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是三国两晋时人聚敛缀合秦汉典籍,又附益纬书、佛典之说,成此《列子》八篇。《愚公移山》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而这则故事的发源地就是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在登上了王屋山的顶峰天坛峰之后,接下来我们去参观的是山脚下的中华愚公村。这里用馆藏陈列的方式向人们介绍了愚公移山故事与王屋山的历史渊源。

王屋山脚下“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塑像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尊巨大的石雕,它的底座上刻有八个大字“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出自于毛主席的手笔。石雕的主体展现了愚公率领众人挖山采石的场景。底座上一边刻的是《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全文,另一边刻的则是毛主席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中的片段: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我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仍被共产党人加以利用。

距离“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的塑像不远处还有一座智叟亭,里面便是一尊智叟的雕像。智叟对愚公和他的家人正在进行品头论足,一幅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样子。然而愚公移山的故事却展现出自以为是的“智叟”之愚与持之以恒的“愚公”之智,也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列子》中这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智叟亭中的智叟塑像

“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的塑像对面是一个小型的展览馆,向人们展现了愚公村的久远历史。这里的文化厚重,道家文化、诗词文化等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稀可见历代皇权帝君、高德大道、文人墨客咸集于此,往来穿梭,流连忘返。

早在上古时期,王屋山就因地处华夏文明中心区域,成为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河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年之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相继有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的先民活动。在古史传说中,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求破蚩尤之策,最终一统华夏,海内晏然。王屋山地区亦有大量的大禹治水传说,这里留下大禹治水足迹,也留下了古代先民与洪水搏斗的古朴愚公精神。

随后的陈列向我们讲述了愚公移山故事的最早版本:西周时,伯夷的后人吕三太家住王屋山洼,他性格倔强,气大如牛,人送外号别倒山。因大山阻隔出行不便,吕三太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开山修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终于挖通走向外界的道路。从此,吕三太被人誉为老愚公,后世流传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以此为蓝本。

王屋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道教名山,而这与一位来自于我们山东济宁的一位女道士大有渊源。这位女道士名为魏华存(252-334年),字贤安,为晋代山东任城人。著名女道士,拜王屋山清虚真人王褒为师,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又称为南岳夫人,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晚年入王屋山修道,其《黄庭经》为道教经典养生专著。

王屋山脚下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近现代历史上逐步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后,“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新中国建立后,它又发展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千辛万险,最后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今,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王屋山脚下的中华愚公村

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在王屋山脚下的愚公村,真切地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在当代继续学习与发扬。学习愚公移山精神有助于把美好梦想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给集体、推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移、挖山不止。我们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学习了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把美好梦想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愚公移山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这次对愚公故乡的造访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此时,人生中即将迎来一场新的艰巨考验——2023-2024学年里,将要出任班主任,这在本人的教师工作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此时的我也正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指引。这一天的参观使我受益颇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