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有绪百年书——《景邃堂题跋》

 三柳居 2023-12-13 发布于河南

Olympic Winter Games

题    记

红涛作文,腹稿成竹,手机打字,一气呵成。有点象阮籍出游,"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阮氏是途穷而返,红涛是意尽而停。几千字的文章,一不劳费纸墨,二不擅word五笔,也算奇才一个。

他近日所写清思斋藏书记之——《景邃堂题跋》一文,目的在于介绍他所收藏的一本古书——《景邃堂题跋》。该文第一段对该书的外观以及流传过程做了介绍。余下段落,话锋一转,开始叙述该书作者与章太炎、张坊、王广庆等人交往故事。转了一圈,等到文末,话题又回到该书的时候,就一句“颇为难得,定将珍而视之。” 就收边结尾了。剩下的就是谁读谁意犹未尽,绕梁三日去吧!

介绍一本书的文章,读完后却不清楚这本书所言何事,所载何物,这大概是这篇文章的遗憾。

其实这本书属于专著,内容很单一,《景邃堂题跋》是一部重要的金石题跋的汇编。如《校官碑》《水石坎摩崖》等重要的考证文字皆在其中。作者李根源,云南腾冲人,1904年留学日本,写一手好书法,因仰慕明朝爱国名臣杨一清(号邃庵)而取斋号景邃堂,曾出任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并代国务总理。章士钊曾说:“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一陈独秀,一章太炎,一李根源”。可见他个性鲜明,不肯随便附和他人。

重新编发这篇“跑题”文章,其意义正在"跑题"之处,文中所涉及的李根源与张坊、王广庆等新安人的交往,收集唐墓志的故事,也是新安乡土文化的重要外延。如果不是写了这些"跑题"的料,真要多介绍该书诘屈聱牙的金石碑刻,愿意读的人可能更少了。

此木文

2022/1/25

流传有绪百年书——《景邃堂题跋》

作者  高 红 涛

笔者前几年购得《景邃堂题跋》一书,是书三卷一册,宽17厘米,高27.2厘米。书页篆文题字“景邃堂题跋”,行书落款“章炳麟署”,有“太炎”私印一枚。右侧钤印“云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移交图书”。书版页为篆文“中华民国二十一年𡈼申十二月苏州封门曲石精庐印版”。书目录右下角有朱色“李氏印泉”方印一枚。书后封底左下角贴有“中国书店”标售纸签一枚。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简单构勒出此书的传承顺序,此书可能为李印泉的私人藏书,五十年代曾归云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而后又交给某部门收藏,八十年代又流入中国书店出售,几经辗转后方被笔者有缘珍藏。

OLD   BOOK

百年

李印泉即李根源先生,也就是此书的编著人。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集政治家、军事家、学问家于一身。从政之余多留心地方文献的购藏,尤嗜好金石,自言“唯以搜罗古籍珍本金石碑文为乐”。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等都有精深研究,世称国学大师。1906年章太炎东渡日本,入同盟会,主编《民报》因而和李根源相识,1924年1月缔结金兰之好。1927年李母阙氏病逝,章太炎在《李母阙太夫人诔》一文中写到“黎公败,根源从亡至天津。南抵上海,期倡大顺,卒不得。炳麟多其义,而与为昆弟交。”可见二人私交至深。另李根源第五子李希泌还是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并且登报广而告之。

印章及标签

李根源和三原于右任、新安张钫并称为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三老”。李根源年长张钫七岁,二人交情甚厚结为金兰契交。今千唐志斋第十五号窑洞内有一石刻对联,乃1931年前后张钫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总指挥时李根源所赠。上联为“大翼垂天九万里”,下联为“长松拔地三千年。”上款书“伯英如弟总指挥雅鉴”;下款署“如小兄李根源”。

章炳麟和张钫亦交情甚厚,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由章炳麟1923年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集三位大师手笔于一体,故有“近代三绝”之誉。今千唐志斋古篆题额亦为1931年由章炳麟题书,并在落款处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1935年3月又赠张钫篆书联“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鹜争鸣”。

从1923年11月至1937年11月,李根源隐居苏州达14年之久,1924年李根源在苏州十全街,购得一幢宅院,并将母亲阙太夫人也接到苏州精心侍奉。至1927年李母病逝后,灵柩暂存石湖的治平寺。一年后李根源在小王山阳坡购得一块墓地,将母亲移葬于此,同时在墓旁建起了墓庐,称为“阙茔村舍”,一住就是十年。

1925年李根源到开封旅居两个多月,在开封期间,他曾经编写《河南图书馆藏石目》。并从开封购得唐代墓志石刻五六十方,随后又从洛阳购得墓志几十方,共花费二千大洋,这些墓志重约数十吨,租了一辆车皮,才将这共计93块唐代墓志运回苏州。建了一个“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并请章太炎书写室额“曲石精庐”。而后开始整理他从各个地方收集来的大量经史文集、拓片字画,开始了他的著述考研工作。

1

新安王广庆在《洛阳访古记》中也曾提到李根源在河南购藏碑志一事,“民国十四年(1925),腾冲李根源自开封得五六十方,运存苏州十全街阙园,编目刻曲石从书。”。王广庆(1889—1974),字宏先,新安磁涧人。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等职。也是著名的金石鉴赏学者,千唐志斋所藏墓志就是他建议张钫购集存储,张钫欣然同意,并委托王广庆收购操办。王广庆还是章太炎的私淑弟子,今温州博物馆收藏有章太炎与张钫和王广庆的手扎若干,有8通是与王广庆书。其中一封写到:“宏先仁弟足下,舍后建筑纠纷,得足下与一峰为之斡旋,近已完全解决。仆前本欲赴南都讲演,而协合、觉生诸公,猝欲以高等顾问相推毂,心有未安,已嘱印泉(李根源)婉辞。”这封信落款时间为1935年4月5日。这些信件大多都是谈及金石碑志,探讨学术等内容。

李根源编著的《景邃堂题跋》、《叠翁行踪录》、《云南通志.金石志》是能够比较集中代表李根源在金石学方面贡献的三个重要学术成果。《景邃堂题跋》是《曲石丛书》其一,这套丛书共22种38卷。是书收录先生关于云南金石碑版、摩崖石刻、书画等题跋348则,其中关于滇中金石之考据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今天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所看重。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千古绝唱人尽皆知。王之涣死后葬在洛阳北原家族墓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洛阳地区盗墓成风,王之涣墓志出土后,被李根源购去带回苏州。

李根源将《王之涣墓志铭》拓本呈给章太炎鉴别,章太炎看后十分惊喜,因为王之涣官职低微,新旧唐书均无其传,墓志的发现为研究王之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章太炎欣然为墓志题跋,其中写道:“印泉(李根源)在洛得唐人墓志九十三石。此王之涣一石……即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无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若王为文安县尉,及其平生高节,非此石孰为传之?”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景邃堂题跋》一书中。今千唐志斋博物馆收藏有王之涣家族墓志7方。

 /

解放初,李根源把所藏的金石书画等文物,全部捐给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后来这批唐志从苏州又运到南京博物院收藏,而王之涣墓志因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则被上调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

1965年7月9日李根源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李根源逝世后组成了以他的学生朱德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在北京嘉兴寺举行公祭,朱德前往主祭并执绋送丧。

《景邃堂题跋》一书从出版至今已近90年,虽谈不上是稀缺的善本,但目前在书市上也不是随手可得,偶有所见其价也是令人咋舌。余藏此书品相上乘,且有著者钤印,颇为难得,定将珍而视之。

注:文中所引用李根源和章炳麟赠送张钫对联拓片,系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容先生编著的《联语蛰庐》一书中的图片。

点个在看,为我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