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论:止 定 静 安 虑 得

 fjgsd 2023-12-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大学》就是要把人塑造成一个有理想人格的大人,《大学》认为,人生要有“所得”,需要五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2.2.8日以此为主题发布的这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了三千次。
今天我以之前那篇文章为基础,重新进行了排版整理编辑,又融入进去了一些最新的观点。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和不同视角的见解,来让大家收益。从而也让我们自己对人生维度有另外一种思考。
知道了当止则止才能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够静心,静心才能够安然处之,安然处之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当一个人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或者去追求一个目标时,为什么往往都是爱而不得呢?
或者又是患得患失呢?
往自己内心深处想想,你的'动机'是什么?
是否能做到“知止”?
知道自己内心的原则是什么?
现在人们被信息大量充斥,如何能人静下心来去审视自己?
图片
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环环相扣,经过“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将自然生命不断地向德性提升,人生终有所得。
其中的止、定、静、安、虑、得包含了人生的六种智慧之道,悟透了,能成就大器。
图片
《大学·第一章》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如果我们心静了,就无须刻意远离喧嚣、远离纷扰,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寻得桃源入口,头枕清风,悠游林泉。
无事时心能静,是一种修养。
古人说: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人在有事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心铺在所做之事上,保持沉静的心态。
反而是无事的时候,人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种种诱惑,在纷纷扰扰中变得浮躁不安。
会怠惰,在消沉中无所事事;
会放纵,在欲望中不能自拔;
会胡思乱想,生出许多无谓的争执。
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己本心中的纯粹与追求。
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
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
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事的时候,需要砥砺的正是这种静的本事。
静能够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杂的世事中看清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德经》中有言: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利用无事的时间去安静地观察、思考、反省,戒除内心浮躁的气息,找出自己内心真正追寻的东西,才能不为沿途的风景所蒙蔽,到达理想的终点。
古人有言: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所凭借的就是内心的从容安定。
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自己的干扰源。
只有一个在面临大事时能够安稳不乱的人,才有资格被委以重任。
南师分析说:
“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都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确定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一理念上,才能处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悔。如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
第一点“止”,就是人首先要量身定位,给自己确定理想的目标。人生的目标,就如同黑夜中的引路灯般。
若是人生没有目标,跟个无头苍蝇一样,整天浑浑噩噩。
图片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想要成事,那必须得先立志。
人生有了方向,才不会迷茫,才能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对自己的提升上。
目标明确了,自己才能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机会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这时候面对专注于一个目标的,自己的竞争力就会非常低,所以必须忍痛舍弃其他目标,而'定'于其一。
正所谓“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人生想要成就大器,那么一定要目标专一,专一就能让自己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图片

修身:是就已发之处用功
正心:是就未发之处用功。

自我克制

互联网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仿佛拥有一切,其实又什么也没有。
除了被手机提升了感官阈值,终归什么也没得到。
舍不得放下手机,好像不刷一会儿,就会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刷过了之后又复入惆怅,浪费了大把时间。
在人际方面,越来越不会沟通交流,把自己封闭在堡垒里,越来越孤僻。
被置于两极,过分拉高情感要求,对另一半要求灵魂契合,还要什么都搭配,又过分降低了情感需求,只求一个人相安无事。多一个人不会照顾,也不会相处。
想要体验什么,马上就能从手机世界得到,别人的世界永远那么精彩,自己的身边却什么热闹也没有。
感动,搞笑,热闹,让我们越来越沉迷其中。
可当我放下手机,出去转转,看看人流或者享受一下阳光,就觉得世界还是光亮的。
时常待在自我的世界,总忽略一路蓝天白云,风光正好。
所以知止不过度,慎己所好,才能做到修身养性。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
图片
修身:是就已发之处用功
正心:是就未发之处用功。
未发不在内,已发不逐外,动心忍性,方可增益其所并不能。肉体的疼痛使人强壮,心灵的疼痛才能叫人坚定。
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
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
不能逃避它,那就只能面对它,接受它。
如何面对?
那就是: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世事无常,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突如其来,但是我们却能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生活中很多事能否解决,往往不在于手段有多高明,智商有多高;
而是在于面对意外变局时,能否让心态平和起来,冷静思考。
人生无常,人事去留我们从来无法把握;
岁月无痕,错过什么都无法弥补。
所以人生的排序很重要,珍惜当下的人生也很重要。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个倒不出来东西的罐子。
若不想错过,就要先把最重要的东西放进去,然后放入其他的。
如此,才不至于在最后发现,错过了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图片
有时候,人生最好的活法就应该像这句话一样: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离开的人奢望的明天;
你所厌恶的现在,是外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不要总把“以后”“有机会”这样的词挂在嘴边,还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
要知道,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迎接的是惊喜还是意外。
在乎的人,好好珍惜。
想做的事,赶紧去做。
想爱的人,全力去爱。
不要等到时间流逝,在空留悔恨,别等到所爱隔山海时,才发现山海不可平。
无常是生活的常态,莫欺人付己。
来日并不方长,且行且珍惜。
万物规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已经达到了道之境界的知止且定。
万事万物了然于胸,内圣外王,浩然之气长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不轻易轻狂焦躁,快乐伤悲。
这就是中正,有定。
喜怒不形于色也不行,更进一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热爱生命。
管理好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近道的知止方能定。
自知之明
止于至善,内圣而外王。
孔夫子也说: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一个人有了目标方向,就有了奋斗源泉,有了人生意义。
大学,大而学之,大学问之,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图片
大程夫子曰:
“才学便须知有用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知止”,便是“知有用力处”;
“有定”,则是“有得力处”。
强调自知者明。做个有志者立长志,而不是无志者常立志。知己就是观己的一个过程,知道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而不是因为空洞难以企及的目标,然后苦苦折磨自我。

图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便是出自《礼记》,而这也正是道家的入定之法,道士打坐能不能静心全看能不能知止。
图片
对普通人来说能知便能趋吉避凶,如能进一步的静,更是受用无穷。不如你想想什么时候人应该止?
在明知道会亏损,但因为投钱了不知道回头的有多少?
因为不知止念,心绪杂乱思想纷飞,搞的自己身心俱疲的经历大家可曾有过?
故今日说的圣贤言对大家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这里的断说的是人的内心能不能断念。
如大家此刻可想这文章是好是坏,想好之后不妨试试能不能放下此念,再看此文。
如大家看得结果一样,未出新东西,你便未断前念。
大家看事情都知道要多角度去看,怎么才能多角度?
就是你能不能断了前念而后重新思考,能断自然能有新角度。
大家首次断念可用忘念之法,既一个东西你有看法之后记下来,隔几天再想一次,如此必出新意。
本着这种心去改变自己的心念,在心不静的时候断掉不静之念,如此便是知止。
图片
放下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一个禅师段子,禅师往青年杯子中倒热水,青年痛了就放下了!
但这不是扯淡吗?痛了还不放下的事情大家都活了十几二十年了,谁没做过这类事?
人想放下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拿起别外一样。
图片
如我们打坐要用数息等方法控制呼吸?
为何要如此,就是要用这些单一的念头去取代纷杂的念头,继而止住它们,以此入静。
如此就像你抱着一个西瓜,想去拿个南瓜,于是乎西瓜自然放下一般,放下那刻,你西瓜的念头也止住了了。
图片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
要想“能得”,就要“知止”、“有定”、“能静”、“能虑”,做到了这五步,每一步做得好,最终必“能得”。
图片
 知止:适可而止
“知止”,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万事万物的内在自然规律,遵道循德,顺应事理。
到了边界就要停止,不能超越。
这个边界可能是道德的底线,也可能是法律的红线,一旦超越,就违规违矩。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应该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活动,丝毫不超越规矩。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是胡作非为,不遵守社会的规定的规则。
图片
老子也说: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就不贪求多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进退有度,便不会招到灾祸,就可以长久了。
做人要行有所止,顺应事理才能有得,令行禁止的就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惩戒。
老子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容器里面已经盛满了,再装东西就装不进去了,就是说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看到喜欢的东西应当想到要知足,不能什么都想占为己有,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
有所行,就要想想行要有所止,不能为所欲为,才能安人,也可自安。
图片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广居”、“正位”、“大道”,让人从一个狭小的天地走出来,不只是关心吃饱穿暖这些欲望,而是让心胸更加开阔,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图片
有定:心有定力
“知止而后定”,知道凡事都有边界,就持心志安定,以守德、持德、行德。
“有定”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
有定力,让我们专注目标,不被外物所干扰。
图片
能静:排除杂念
“静”,是指内心安静,思想纯正,内心没有杂念,不胡思乱想,不见异思迁。
“静”不是静止不动,而是让心静下来。处于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是很难对人生进行体悟的。只有心无外物,不惑于欲,才能静不下来。
静不下来,就是因为很多繁杂的事情充斥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心中,什么好处都想得到而又得不到,让我们感到疲惫、焦虑。
静,可以让人不受外界干扰,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悟。人只有达到心中清静安然之时,心中一片空明,灵性思维才能闪现。
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当权的宦官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任驿丞。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王阳明并没有心浮气躁,而是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每天静坐思考,倘若古之圣贤处于我这样的境地会如何处置?
图片
突然有一天,他忽然顿悟,圣人之道是从心中求取的。
不假外求,良知充足就是仁。
常人不能摒弃私欲之障,所以要致知格物的功夫去战胜私欲,以恢复良知的自然之理。
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静是一种境界,宁静才能致远。
静让王阳明心灵宁静,能够心无杂念地思考,弄懂了一直困惑他的问题,“龙场悟道”从而成为心学的开端。
静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背后的真谛,让人生沉淀,使心灵得到滋养,让生命得以升华。
图片
能安:安然处之
“安”是随处而安,在繁华纷杂的尘世中,求一颗安定之心,身心安详,让身心得以安放。
随遇而安,就是以泰然的心态,一步一步地去做事。
王阳明《传习录》: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
正如《中庸》中所说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患难,行乎患难”。
图片
处在富贵的位置上,自己富裕了,有能力帮助人,就拿出一部分钱财去做善事,而不是贪得无厌,为富不仁。
能虑:深思周详
“虑”就是思考周详。由于随遇而安,不浮不躁,从容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才能够静下心来,在日常行为当中思考,思考才能周密。
深思熟虑,考虑事情全面、谨细。
慎思,才会慎言慎行,才会不出错。
深思,不是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就容易让人患得患失。
图片
让人痛苦和烦恼的往往不是处于困境之中,而是面对困境时想要得到,害怕得不到,又担心得到的失去。
我们一定要想清楚3个问题:
第一自己有什么,
第二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能放弃什么。
有什么,就是评价自己的现状,这个问题一般能够做到;
想要什么,很多人也有较为明确的想法;
最难做到的是舍弃,人最痛苦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有多种选择时很难抉择该放弃什么,左右摇摆,从而坐失良机。
所谓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
图片

图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欲望从来来,才能让欲望从哪里去。
观自己,让我们知道,世界一切的外在都是我们自己幻化出来的,心外无物。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观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要为了什么而安身立命。
安的什么身?立的又是什么命?
观自己,让我们知道,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有了智慧的思虑才会更加正确,准确。
观自己,让我们知道,我们究其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到底要想得到什么?是钱财?得到钱财之后又要干嘛?
是名利?得到名利之后又要干嘛?
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东西的吗?
是美色?美色得到之后还要什么?
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东西的吗?
是痴迷?痴迷的意义又是为何?
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东西的吗?
观自己,自己是欲望的奴隶,还是欲望的主人?
自己心里最清楚。
“无有恐怖,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观自在,恐惧的是什么?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没有失望怎会有恐惧?
向外求,变成欲望的奴隶,最后只剩下恐惧。
改变能改变,接受不能改变的,让愉快的心情处处撒播。
活出爱,变成爱,成为爱。爱的能量是无限大的。
世界本不缺爱,或许缺少的就是我们感受爱的能力。
你看到什么,你心中有什么。我们就能够像什么。
“像比是更重要,量变之后就是质变。”像着像着也许就是了。
我们因爱而生。爱或许就是道。
向内求,你本自俱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