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文人审美观的探讨

 闫编辑 2023-12-14 发布于河北

摘要:在世界园林中,中国园林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而在中国园林中,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艺术与我国文学及山水绘画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其以小巧、淡雅、写意、精致为主要特色,历代工匠们通过写意的手法营造园林,与当时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文人的审美观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手法;文人;审美观  

苏州古典园林又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自然美”是苏式园林营造的宗旨,园林规划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园林造景艺术手法组织园林空间和结构,进而实现“虚实相间、错落有致”的景观艺术性。不仅能营造出视觉上的美感,还能蕴含文化底蕴之美,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和含蓄。  

1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苏州园林的主人多为被贬、隐退的官吏或长期不得志的文人,导致苏州园林变成了一个可以解脱心灵、释放心情的“世外桃源”,体现了静远、隐逸的情调。在这种思想和情绪的引领下,园林营造也凸显了道家的哲学理念,即“虚静恬淡、返璞归真、追求自然”。  

1.1以“巧”筑园  

“精巧”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无论是在园林结构、建筑造型上,还是空间处理上,都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相呼应,局部与局部相关联,实现了整个空间的灵活多变,视觉表现力更加富有张力。虽然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各不相同,却能够实现相互统一。在造景过程中,有着巧夺天工之美,一棵树、一丛花早已渗透着这种美感,这样的景色不仅能单独成景,而且能以点饰面、美化全局。苏州园林造景不追求对称的布局形式,空间多为蜿蜒曲折的小道、回廊,游玩的同时,不断穿插着变化的景观。使人们在观赏时,内心产生无限的错觉与惊奇,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时间与空间错觉感,可以让人们持续保持兴奋。  

1.2以“宜”造园  

事物与情绪相宜、情绪与情景相宜,任何人都能够在苏州园林造景中发现这种组合的和谐性。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一直讲求“精在体宜”“格式随宜”“各有所宜”,这些“宜”将所有情感和思绪移情于景。各处景观都不是很突兀地出现在视线中,恰恰是时宜的出现,实现人与情景相容,宛若步行于延绵舒展的长长画卷中。一旦深入其中必然沉醉于此,这就是苏州园林造景手法的独妙之处。  

1.3以“精”建园  

苏州园林的精细之处随时都能够体现出来,置身于园中不难发现园林在装饰上的精致、结构上的精巧、园景上的精美。一道碧绿的水渠、两三行纤细的修竹、蜿蜒曲折的小路、一座静谧的弯桥,这些都能将园中的“精”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座灰白的山石、几道雕栏画柱,无不在细微之处散发着独有的气质和内涵。  

1.4以“雅”饰园  

置身于苏式园林中,无不可以感受到文人所独有的“雅致”,这种“雅”使工匠创造的景观融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如园路曲径通幽,带给人静谧的意境和氛围,亭台楼阁不讲究外表艳丽,但其光泽、质感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值得注意的是,雅致的体现主要集中于景观中存在的诗情画意之美,“景中有诗、诗中有画”,文人墨客常常会留有题词和牌匾,营造浓厚的笔墨书香氛围。  

2传统审美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2.1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主要表现在:(1)具备中国画的特点,讲究写意、自然,注重神似,凸显意境深远的含蓄美,整体显得朴素淡雅。这种表现形式与我国绘画的写意手法不谋而合,具体表现为,讲究不对称之美,进而实现与自然神似。(2)艺术表现讲究灵动美,而苏州园林景观的不对称性,符合我国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3)园林布局结构常常采用“虚虚实实、变幻借景”的手法,使人“由景入思、勾人神游”。(4)纯朴的自然之美,独具简朴的匠心,使得人生与艺术境界达到最高峰。朴素的人工造景不代表着简陋、粗糙,而是代表了在精雕细琢之后,不留一点人工痕迹,凸显自然的朴实和淡雅。  

2.2人文之美  

苏州园林会给人们带来自然之趣和意境幽深之美,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种情趣和幽思体现了我国古代士大夫们安静闲适的生活态度,更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意识和追求形式和文人的审美观。古代文人都是饱读诗文,精通琴棋书画,形成了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这种文人思想必然会影响整个造园思路。“文人园林”是指要么是文人亲手打造,要么是在建园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人的喜爱和审美观念,所以,极具文人色彩和气质。可以说,文人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标志,例如,江苏个园虽是由一位盐商所建,但整个园林无不透着文人们喜好和寄情的景观事物,有用来比喻气节的修竹、有雅客用来自愈的奇石、有才子最为喜爱的绿池红鲤……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的审美对古典园林建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3文人审美哲学与苏州园林的天人合一  

苏州园林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融合,这种“闹中取静”的形式是古今文人一致向往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很多文人墨客通过这种形式,缓解自己个性与当时社会的冲突,完美诠释了一种处世哲学。如白居易《中隐》作:“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是当时他对人生现状情绪的表达,而园林是他实现“中隐”生活的依托;沧浪亭中的“观鱼处”寓意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呼”。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每一幅对联、每一处牌匾都有相对的寓意,充分体现了文人的思想、审美及哲学观念。诗文题刻与园中花草、一山一石都有关联,如江苏留园的书法碑刻,其将文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完美结合一体,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1文人园林  

苏州园林气势比不上皇家园林宏伟庄严,整体显得小家碧玉,属于典型的私家园林,园林主人多为一些文人或官员,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无奈告老还乡,因而在园林中透露出归隐、返璞归真的气息。在我国古代,文人社会地位较高,归隐后领略山野情趣便成为他们向往的生活,工匠们因而将“真山真水”搬进了宅院之中,渐渐的这种园林形式在文人府邸中逐渐流行开来。  

3.2退隐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是“退隐文化”的集中表现,园林主人之所以要造园林,多是因为官场失意而厌倦政治,或是为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如宋代诗人苏舜钦被罢官后,便云游南方,途径姑苏见府学东面草木葱翠,附近还有一处池馆荒芜的废地,后来得知为吴中节度使孙承佑的旧邸,于是便买下建亭,后人称之为“沧浪亭”。此外,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也是仕途失意的明代御史王献臣归隐后所建,并引用《闲居赋》中的“拙者之为政也”,将自己比喻成“拙者”,将浇水种菜比作自己的“政事”,誓从此再不过问政治,因而将园子命名为“拙政园”。文人是我国具有特殊情感的群体,他们能够与自然保持亲和,感应并相互交融。由于对于自然美有着独特的鉴赏力,可以说,苏州园林造景代表  

-100-  

着文人的性情,承载着文人的情怀、观念、处事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  

3.3诗情画意  

苏州古典园林充满了浓厚诗意,很多景点名字的渊源都来源于诗词,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给园中景物增添一份雅致,而且能成为花草树木的点睛之笔。如苏州留园中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取名就来自于《水经注》中的“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和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句。这些诗句既能非常贴切表达出建筑的精彩,又能高度形容当前的景色和景观,对于造景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情景交融是文人园林一大特色,个园假山堆叠唯美,平淡无奇的石头,却刻着“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句,寄托了造园人的情感,最终将造景与情感融合,实现人与天、天与地的“万物合一”。  

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将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飞泉、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将人的情思带到浩瀚的大自然中,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苏州园林布局上的精妙之处。  

4结语  

苏州园林的造景,寄托着当时文人的思想、文化及艺术特质,是自然与人文的产物,也代表着当时文人的审美倾向。其注重体现山水田园意境,从“巧、宜、精、雅”4个方面入手,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意境,从一点一处中寻找含蓄的情感。亭台楼阁留下了文人对生活的感悟,这些迴环曲折的园林景致常常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人生态度。在精心营造的小天地中修身养性,追求“超凡脱俗”,对世事凡尘不闻不问,唯求一“心”静。这种艺术审美观,是值得现代园林打造者们借鉴的,以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美感的进一步相融。  

参考文献  www.

[1]王宝军.浅析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3(22):174.  

[2]于发科,田瑞璋,韩昱.从苏州园林分析江南私家园林[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03):276.  

[3]张嘉欣,黄洼.江南古典园林亲自然理念及造园手法浅析[J].现代园艺,2017(03):85-88.  

[4]沈华桑.关于苏州园林设计之认识——园林艺术分析[J].门窗,2017(03):149.  

[5]刘辉.探究巴蜀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对现代园林的借鉴[J].农业与技术,2015,35(14):1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