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予讲堂|师说老子:回归气的自然

 有而无限 2023-12-14 发布于山东

“我讲《道德经》将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还更专业、更投入呢。 

讲老学必讲原典,《道德经》不过五千言,不直接读原典,甚至读不精熟,还真说不过去,因为只有精熟,才有慧解。”

——王邦雄 伦予讲堂《道德经》课程教授

第四模块介绍

第11章   有利无用的人间妙道

“有”的实利从“无”的虚用来

第13章   宠辱若惊的贵身大患

想得到天下恩宠的本身

就是一生绝大的屈辱

第27章    善闭善结的不开不解

不高贵自己,也不绑住别人

 第10章    生而不有的天门玄德  

洗涤新的尘垢,回归气的自然

第51章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爱在付出,而不在宰制

第50章    不遇无所的超脱生死

补充想一级战区,不为死亡留下余地

第48章    为道日损的无为无事

减损心知,生命安顿

第34章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大道无所不在

就在每一个人生命的周遭

第43章    道淡无味的用之不尽

回归天道自然,天下人自来归往

/ 预习 /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图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人的生命,此身乘载有魂魄,有物质性的气魄,有精神性的精魂。气魄是物质性的,而精魂是精神性的。人有知觉、有感动、这些是精魂的作用,而此身乘载有精魂和气魄。“抱一”是就此两者合在一起的此身而言,指此身抱一。这一句话先说此身是载有魂魄的存在,再说此身要抱一;“一”就是德,就是有;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德,每个人得之于道的生命本真叫德。我们会失落我们的德,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当我们在人间奔竞、在天涯流浪的时候,我们就会走离我们的“一”,所以载魂魄的此身,要能够回抱我们自己的“一”。意思是我们的生命要怀抱这个“一”,“一”就是生命的真实,是人得之于道的德。

但是,这个道跟德是同质同层的,就好像性的理和天的理一样。天是一个仁,圣人是一个仁,只是天理没有“气”的混杂,而人性的理却落在“气”中,圣人变化气质,让气质之性顺应义理之性而流行运转,才能称为圣人。有气禀的混杂,生命就不能如理而行,圣人的修养把气质净化,最后跟天理流行一般,没有滞碍。所以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只有天最崇高伟大,也只有尧能上与天齐,且因为天不必在人间做人,而尧却要在人间做人,圣人的艰苦与庄严由是可见,也由此确立。无离就是抱一,能不离开生命之德的“一”吗?魂魄要能不离,已然不易,更根本的是载魂魄的此身,能够回抱自己的“一”吗?这个“一”是从道来的,人生的行程能不离开这个“一”吗?你能够不离开真实的自我吗?你能够回到生命的本真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是专一,“专气”就是让气回归气,让气只是气;因为心知经常介入气质的活动,心知扰乱了气,心知介入了气,扭曲了气,助长了气。一箪食一瓢饮,这是气的自然,而山珍海味的执著则为心知。所以让气回到气,让自然回到自然,这叫专气;而我们的心知,是人为造作,会助长、扭曲、鼓动、扰乱气的秩序。人的生理官能有一自然秩序,如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自然的时间表。由是而言,人对自然当心存敬意,人为造作是不能扭转乾坤的,要让自然回归自然。

而气是就生命的自然清明说,我们的生理官能,在心知的执著扭曲之下,心情的郁结困惑,会使人的生命失落自然;专气就是解消心知情识,使气清畅流行,这样,生命就自然归于柔和。

我们所以会有雄心壮志冒出来,是因为我们心知的执著鼓动了我们的血气,心知介入气由助长而扭曲,生命就失去柔和。气本是自然和谐,人为反而干扰自然、破坏和谐,所以取消心知,让气专一不受干扰,所以说气归于柔和,能够像婴儿一般吗?婴儿的气是很专一的,他想哭就哭,说笑就笑,他周流不滞,变动无方,完全出乎自然。

老子以婴儿作为一个理想人格的象征,不是因为婴儿有何等的修养与境界,而是因为婴儿还未走离生命本身,还未加入人为的造作。倘若心知加进去,雄心壮志冒出来,看似坚强,其实是会受挫折的。愈坚强的人愈容易受挫折,而且他会使出激烈的手段,对抗挫折;柔和的人没有挫折,所以不跟人决裂。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是形而上,“玄览”是形而上地看,不是用我们的视觉、用我们的肉眼去看,丽是通过一只无形的眼去看,叫玄鉴。既说玄鉴怎么还要涤除?涤除是洗涤清除,这是就心知说,就心落在知的层次来讲涤除。心知执著便产生成心偏见,即所谓的先入为主,当然就看不到别人。所以要把心知涤除,这样心就保有玄鉴的能力;涤除是涤除心知的尘垢、心知的杂染,心知一杂多,我们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我们倘若戴着有色的眼镜,外在世界就不免被套色了。我们把主观的执著涤除,心就恢复形而上的观照能力,所以这句话的意义就是涤除心知的杂染尘垢,而开发玄鉴的观照能力;涤除心的执著,心恢复其形而上的玄鉴作用。“无疵”是无病,所以不是说连玄鉴都涤除不要了,而是有了“玄鉴”的观照能力,就不会因执著而陷溺,因心知而堕为情识;涤除就是洗涤心知的杂多、情识的尘染,心一虚静清明,就可以洞见照明。“能无疵乎”是说如此生命就不会有病痛,不会那么艰苦了。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前面三句讲的是内圣的修养。接着,“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则是让生命通向世界的外王事业。

无知才会无为,所以第三章云:“使夫智者,不政为也。”智者自以为是智者,所以他有心有为,压迫天下人而不自知,你治国若真爱民,还会把天下打散弄乱吗?你能够无知吗?无心无知才会无为,无心地爱民,无为地治国。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为天下人所从出,“开阖”为动变治乱之际,在世事转关的时刻,一定要无心无为,取消人为造作,回归自然,天下事自会化解于无形,这叫“能为雌乎”!《王弼本》经文作“能无雌乎”,是涉上下文而误,注文云:“能为雌乎,则物自宾,丽处自安矣。”万物宾至如归,也就随处可安了。在天下大乱、时代变动之际,最好守住自然无为的根本,为时代保存它的生命力。所以大乱底定之后,一定是黄老治术,这叫休养生息,否则会越人为越混乱。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去烹小鱼一样;人一有为,天下一定大乱,在“天门开阖”的时代变动转关之际,每个人要守住自己,清静无为。“知其雄,守其雌”,雄代表动,雌代表静,雄是有为,雌是无为;老子要我们守住这个雌、这个静。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道家的“明”跟“知”是两个层次,“明”就是内心的照明,我们的心有照明的能力;“知”就是心知的执著,一个把标准定在自身的价值观念。

“明白”就是说内心的清明,可以照显这世界,洞彻上下四方,你可以观其妙,观其徼。“明白”的“白”,当动词用,是“照”的意思,照显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能无为乎”,内心有照明,不必有为,就自然美好。你知道人为造作是多余,你知道自然才是美好,才能和谐,所以“明白”的观念对道家思想很重要。“明白”跟“知道”这两个词在当代被通俗化了,所“知”在“道”,而“明”可以“白”。人生有道,是通过内心有明而来,内心清明是从涤除心知情识而来;所以人生要无为,无为在无心,无心是不知,“不知”才有明,“知”反而不明。道家分“明”与“知”两个层次,“明”是无心的观照,“知”是有心的执著,所以此句当做“无为”较合理。你明知自然是美好、和谐,又何必人为造作,去干扰、破坏呢?何必去吹皱一池春水,那又干卿底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就道说是道生养万物,就圣人说是圣人生养百姓。通过圣人的修养,去爱民治国,去生养百姓,化成人民,以无为、无知来治国,无为而治,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不困扰人民,就是爱民了。“玄鉴”可以说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是世俗的德,人间的德。人间酬应,世俗往来,皆出于还报的观念。人我之间是相对的,他给我一分心,我还他一分心。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像墨家,我爱天下人,天下人也当爱我,较为霸道;因为爱的同时,给出了如何回报的压力。所以人间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是一般世俗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玄德,是天上的德。所谓道德,是道的德,是天道的德,是玄的德。有而无才曰玄,一般只是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有了再有,生是德,但它不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有而无,才叫玄德。

所以道家的玄德,是有别于儒家的道德,道德在儒家来说,是人生的道路在德行,你要通过德行,人生道路才能开拓宽广,才是大道,故既是正道,又是大道。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玄德是指天道的德,玄同于道的德,人的修养在体现天道,叫道的德。

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生之畜之,是圣人天道无心自然的生养百姓,生养万物。生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为己恩,长而不自居主宰,这样的话才是玄德。

全篇看来,是“无知”“为雌”“无为”,以这样的德来爱民治国,就是有如天道玄德,一般世俗的德总是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能加一个“不”,超越出来,就是玄德。道家独显“无”的智慧、“无”的境界,玄的德可以妙出世界来。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间一切美妙,皆从“无”与“有”的玄门中生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