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一个顶尖策略!

 Karl 2023-12-14 发布于云南
毛主席的一个顶尖策略!

我们作了一个假设——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策略,或者是毛主席的一切策略的前置策略,或者是毛主席一切策略的目标。

《孙子兵法》: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所以,这个策略,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不失敌人之败。

下面,我们用《毛选》里面的语录,来检验这个假设。

21、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这是知己知彼的,调查包括敌人的情况、也包括自己的情况,并且要调查出这种相对性。比如,

考察敌我斗争情况时,如有可能请择敌军一个具体部分,例如个大队,加以详细调查(编成、装备、作战及政治工作等)。如有时间还望择我军一个营加以具体调查。

所以,这既是为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也是为了不失敌人之败的。

22、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通过调查,使自己符合实际,借助现实的力量,这是为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也是为了不失敌人之败的。

23、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调查,使自己符合实际、使敌人不符合实际,借助现实的力量,这是为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也是为了不失敌人之败的。

24、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调查,就是知己知彼,这是服务于立足于不败之地,也是服务于不失敌人之败的。

25、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

现实的力量是无敌的,所以,这也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

26、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也就是使用经过现实检验的策略,这是立足于从不败之地走向胜利的。

27、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

这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没有经济建设,那么自身尽管百战百胜,但却终不能持久——最终仍然归于失败。

28、有这种意见的人,也常说一切应服从战争,他们不知道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这就不是服从战争,而是削弱战争。

为了立足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经济建设,以利战争的持久性,因为是个持久战——所以,不这样做就是削弱战争。

29、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

以群众作为自身的根基,通过组织群众去满足群众的需要,就使自身成为了中心。所以,这是服务于立足于不败之地的。

比如,

毛主席:只有将全部行动基础置于民众之上,西安起义才能确定的发展其胜利。

这是从立足于不败之地,然后发展到胜利。

30、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通过工具来实现,这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有工具了,就可以多次的过河、即使某一次甚至多次失败了,仍然可以完善工具、以实现过河。

这是增加继承性和稳定性的。也就是这是增加胜利机率的。

31、九一八事变以后的环境能够使国民党营垒分裂出这样一部分人,为什么今天的环境反倒不能造成国民党的分裂呢?

通过造成对手的分裂——从而牵制对手的力量,以增加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机率,也增加自己不失敌人之败的机率。

32、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

这是一种联系反面的思维——看到失败,就要联系成功,并且从成功中发扬成功的因素——这是不失敌人之败。

通过联系反面,就看到了敌人失败的因素,这叫不失敌人之败。

33、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据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把整个事件一分为二为失败的部分和胜利的部分,从而基于胜利的部分继续发展,这是转败为胜的办法。

所以,这种二分法,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

34、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这是服务于立足于不败之地的。通过统一战线,争取一部分、中立一部分,从而增加自身成功的一部分机率。

而统一战线中,各方各具有条件,对方的条件可以拿过来用,这是增加自己成功机率的。

35、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革命势力的事业,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准备花费长久的时间;不是少少一点力量可以成功的,必须聚积雄厚的力量。

这是基于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只有力量增长上去了,才能最终压过敌人。如果不增长力量,那么敌人就可以承受多次失败、而最终胜利。

而只要我方力量增长上去了,则敌人就不能承受哪怕一次的失败——毕竟 我们的目标只是把敌人赶出去。

36、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通过持久,以增加自身的立足于不败之地,而待敌人之可败。持久战,就增加了敌人失败的机率。

37、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这显然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不去承受决战性的失败,防止冒险主义。

38、就不会拿自己的策略武器去射击当前的最中心目标,而把目标分散,以至主要的敌人没有打中,次要的敌人甚至同盟军身上却吃了我们的子弹。这个叫做不会择敌和浪费弹药。这样,就不能把敌人驱逐到狭小的孤立的阵地上去。

只有把敌人最小化、而把朋友最大化,才能使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

39、帝国主义命令它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伸出千百只手来,首先把蒋介石拉去,然后又把汪精卫拉去,使革命陷于失败。

这是帝国主义的立足于不败之地,通过拉拢、收买,使其为自己服务。这又是釜底抽薪之策。

40、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们队伍中多拉一些人出来,那敌人的队伍就减少了,我们的队伍就扩大了。

这是为了实现立足于不败之地的,通过此消彼长,使自己避免失败。

这正是通过先立足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人之败,才能以弱胜强,由弱转强。并增加胜利的机率、而减少失败的机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