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科创风暴眼

 长庆wcqjs 2023-12-14 发布于上海

科创

风暴眼

11月,复旦大学亮出一记科研“破冰”之举:设立相辉研究院,全球招聘“相辉学者”。这所全新的研究院有个新规则,对基础研究者,十年不考核。这是国内高校基础研究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

搞科研嘛,总得搞出个啥,要么飞船上天,要么“蛟龙”入海,抑或量子通信、智能汽车之类的,这是普通人对科技的认知。然而,科研的最高境界绝非于此,人类顶尖的科学成就来自基础研究。

何谓基础研究?简单说就是破解大自然的秘密,而此类研究最初是看不到什么应用的,就是普通人看来的“没什么用”。而此后经过不断创新,却成为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电理论及能量守恒定律,没有这些,何谈激光应用,何来量子力学?

“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说得好,中国基础研究突破难,难在人们总在问“有什么用”。基础研究要破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功利心”。

图片

中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却往往受考核之困,要发多少论文,要申请多少个专利。如此功利环境,有多少人尚能保持一颗纯净心灵去探索世界呢?而基础研究之薄弱,恰恰与“卡脖子”相关联。技术的源头在人家那里,你再模仿又能如何超越?

科学是知识

是无用之用

应当抛开功利,建立基于好奇心驱动、从兴趣出发的科研创新支持体系。

只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容纳深邃的思维、纯粹的精神,才能做出原创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的基础研究筑起基石。

END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 张炯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