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调2024!多个“新提法”“新表述”释放出什么信号?

 昵称71627124 2023-12-15 发布于北京
△ 唐山市海港开发区内的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
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来了!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出现的多个“新提法”背后有何深意?传递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中国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靖安新区。

对于2024年的经济工作,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从2011年起,中央经济工作会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这一总基调进行强调,但其内涵会根据形势变化有不同的侧重。特别是在稳和进的关系上,不同年份的杠杆平衡点会略有差别。”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次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进促稳’的重大提法,这是对进与稳关系的新认识、新概括,也必将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产生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董煜表示,这一表述的提出,与指导思想中的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呼应,体现的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基于动态平衡的、更高水平的“稳定观”。也就是说,我们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积极主动地作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守住底线、维护好稳定大局。

从如何落实以进促稳的要求看,董煜认为,重点是以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促稳,以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促稳,以重大改革的持续突破促稳。“先立后破”也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大提法,这一提法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过,这次上升为宏观调控的基调,突出了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意义。今后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稳扎稳打,先做加法、后做减法,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宏观调控基调的这一转变,凸显了2024年经济工作将更加积极进取,这会对各领域的工作都产生带动效应。

“与前两年不同,今年提出的'以进促稳’,重点在'进’,意味着中央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是:唯有在'进’中,才能谋求和巩固'稳’的根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

明年宏观政策将如何“进”?田轩指出,总体来看,明年宏观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为抓手,更加注重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的整体效能,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逆周期发力的力度有望再加强,财政政策也将与货币政策同向而行,有望在今年3.8%的决算赤字率基础上进一步适度加力。同时,在对于政策整体效能的重视下,预期管理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施策重点。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先立后破’从此前单一领域的政策导向上升为宏观政策总基调的全局层面。这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国家下定决心对于过去宏观调控中出现的'超调’问题进行纠偏,力求实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意味着未来政策调控将坚持'育增量与守存量并重’。”田轩告诉记者,在明年及之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工作中,应于政策出台和执行处切实落实好“先立后破”的精神,集合国家战略、立法、监管的合力,用好那只“有为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唐山市海港开发区长久汽车物流产业园(华北基地)的汽车停放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所谓'有潜能的消费’实际上是指新型消费、改善性消费、升级性消费,比如此次会议中提到的,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指出,“这次会议也讲到一些具体的政策。比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对于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徐洪才认为,首先是投资本身能够带来效益,同时更多的是能够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效应,能够带动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升外商投资的信心,形成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数字经济领域、智能制造领域可以培育新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实际上是一致的。在市场学当中,消费实际上不只包含消费意愿,还包含消费能力,所以“有潜能的消费”实际上也顾及了一个高质量发展当中的现实性问题。“有效益的投资”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过去的投资在某一段时间可能存在着比如效率相对不够高、主要注重规模效应等情况。实际上消费和投资都不能光看规模,更要看质量。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实际上也都是更着力于高质量发展这一基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而是放眼长远,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 凌晨拍摄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董煜指出,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至关重要。把政策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各方面,积极打击错误的言论,能有效避免产生政策收缩效应,从而有利于维护好经济发展环境。

田轩表示,客观上看,今年以来,利好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实际上已经规模空前、力度空前,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市场经营主体的长期预期、发展规划和节奏。

田轩建议,在未来对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中,首先要从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入手,特别是稳定性,坚决杜绝“运动式”调控。对创新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稳定性。政策的不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家的长期投资意愿,而创新周期往往又很长,因此政策稳定预期对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其次,未来应坚守将市场化思维融入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法制化、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市场经营主体在相对中性的环境中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成果展览会现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今世界,技术变革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把握住全球技术变化的前沿,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核心。所以在明年的经济工作安排中,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田轩指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科技创新”替代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新一年经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这样的变化,并非意味着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解决。相反,意味着目前内需的问题已经不再仅靠政策刺激能够解决,需要依靠深层次的新动能唤醒,作为长久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这一新部署,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重心的综合研判而做出的精准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激活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从而完成以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自主化为支撑的增长动力转换攻关,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 田轩说。

在他看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列为明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实际上是从“刺激”到“重组动能”的思路转变,是对扩内需更为长期的战略思考。

温彬认为,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引领作用,会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路径。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 安踏体育的智能工厂生产车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且定位更精准、内涵更丰富、路径更清晰。这是尊重经济规律、把握发展大势、适应现实需要、争取未来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董煜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品质民生等任务的实现。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的政策思路、战略战术、工作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一系列重要任务紧扣关键问题、重点环节,明确了具体抓手、解决路径。

对此,不少业内专家表示,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是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回应,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推进,保持了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审发:徐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