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北平原曾经有个水域广袤、烟波浩渺的射阳湖,如今何在?

 文殊院士 2023-12-15 发布于河北

射阳湖地处江苏里下河平原区的腹地,在今苏北里运河与串场河之间,跨扬州、淮安、泰州、盐城四市,古称射陂,俗作谢阳湖,历史时期是江淮间著名的大湖,亦为江苏五湖之一。因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湖区淤积严重,加之人类不断地屯垦开发,使其经历了由大变小,由'巨浸'演变为沼泽型湖泊,甚至近于消亡的过程。

射阳湖,在构造上属苏北拗陷区。第四纪时期多次遭受海侵,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沉积层厚度一般在175-225米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内处于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由于气候回暖,海面上升,苏北平原海侵西界可达高邮~盱眙维桥~泗阳~述阳一线。射阳湖区地处江淮之间,根据阜宁、建湖、盐城西部全新统沉积物特征及古生物化石等分析,本区新石器时代属古浅水海湾一部分。曾昭璇等研究也认为,2500年前里下河低地还是个微咸水湖(即泻湖),这个古泻湖是在战国以后才被河水泥沙逐渐淤积。

自公元前110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期。由于气候的波动,海平面亦有振荡,但总的趋势是下降、海岸东迁、滨海平原不断增长。黄河、长江等许多大小河流,每年以巨量泥沙输入海中,填海造陆,其对射阳湖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颇大。

首先,因春秋以来海面下降,本区泻湖水面略高于外域海平面,湖区内咸水可由庙湾口、喻口、石口、草堰口、海道口等出水道外泄入海,促进了本区的排卤作用。

其次,海面下降及海岸线东迁,使原泻湖区受海洋潮汐、海流、波浪影响渐小,而受区内河流影响增强,加强了泻湖区的排卤淡化,也可使区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水量,促使淡水湖泊的形成,并使区内水面高程保持比海平面略高的大势,使排卤淡化作用连续不断。

第三,因海面下降,内水常年外泄,促进了射阳河等天然河道的形成。

第四,里下河古泻湖形成以后,由于西冈等岸外砂堤将泻湖区与外域海水隔开,海水对本区的影响逐渐减弱。泻湖区内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如'锅底',南部长江、北部淮河及西部高地来水汇集区内,河流冲淡作用增强。

春秋至唐代,人类的农耕等生产活动规模较小,黄河尚未大规模夺淮,河流堆积于本区的泥沙量有限,淤塞速度不快,其时,射阳湖具有如下特点:

1、湖区宽广,水域辽阔。1000年以前射阳湖的面积很大,史籍载:'射阳湖,江淮间巨浸也。南通樊梁湖、博芝湖,以承邗沟之江水;北通夹耶湖,由末口达淮,汉建安中更西通白马湖。自春秋以迄汴宋,千有余年,为南北馈运之孔道',又载:'尔时射阳等湖,洲渚间阻,烟水弥漫,其广狭浅深相悬绝'。以上只是形象的描绘。据载,射阳湖'春秋时已达邗江,周回三百里,跨宝、淮、盐、阜四县,东南一具区也。'足见其水域之广大。在今兴化市境的地面虽堆积了2m厚的沼泽相土层,但其下部却可见到浅滩堆积的粉砂层,此带亦曾是该湖水域的范围。宋《太平寰宇记》也记道:'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它堪称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图2)。

苏北平原曾经有个水域广袤、烟波浩渺的射阳湖,如今何在?

2、河湖通连,水道密集。光绪《阜宁县志》卷四又载:'其时江淮通波,湖薮贯络,数百里间,帆樯利涉,烟水苞沦,信淮南之奥区也'。由于洲渚间隔,宋以前湖区大小湖沼荡滩连片,它们统称为射阳湖群,有射阳湖、得胜湖、博支湖、夹耶湖等。湖区水道密集,互为通连,长江之水可通过水道入湖入淮。'其时黄未南徒,淮水库下,里运一带地未壅高,故江流得以北注入湖,湖水又北泄入淮也'。《水经注》载:'(中渎水,即山阳渎)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下注樊良湖旧道,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迳山阳城西,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文中道出了湖群密集,水道通联的形势,《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此也作了证实。

3.南高北低,江水北流。这段时期,长江对湖区水体淡化影响很大。因其时射阳湖呈南高北低之势,故长江水可北流入湖再入淮。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攻齐,开挖邗沟引江水北上,经武广、陆阳二湖,入樊梁湖,转向东北入博芝、射阳湖二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以通粮道,射阳湖成了江、淮之间重要的水路联络通道。《汉书.地理志》云:'渠水(即邢沟)首受江,北至射阳湖经淮水。'其大致反映了汉时湖区北低南高,江水经射阳湖北流入淮的大势。由于长江水势浩大,冲刷淡化能力强,对古泻湖向淡水湖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淤积明显,荡滩连片。由于古泻湖区以东的砂堤拦截了河流带至区内的部分泥沙,加强了区内的淤积,使湖区水域被淤为许多大小的湖荡,而射阳湖堪称是整个里下河泻湖区中最大的湖泊。据史书记载,本区春秋时期地属扬州,周代以前称'淮夷地',系古泻湖演变的湖沼地。《禹贡》中述及'淮海惟扬州',又载'厥土为涂泥',证实了先秦以前此带滩地宽广,湖沼连片,湿生植被很多,泥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是一片浅水大湖的环境。《前汉书》记:'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是射阳湖区农业开发的早期记载。据盐城一带汉墓出土的炭化稻粒分析得知,汉时射阳湖滩地种植已具一定规模,湖水已明显淡化。

5.海洋对湖区仍有一定的影响。黄河夺淮以前,尤其是唐代李堤修筑以前,湖区受海洋的影响仍较深刻,具有淡化泻湖的特点,湖区东隅尤为显著。在湖区以东的岸外砂堤一线有数条古潮汐通道,如庙湾口、石口、草堰口潮汐水道等,海水通过水道可直入湖区。故宋时淮南盐场仍主要分布在常丰堰(或范公堤)西侧射阳湖区的东缘。由于射阳湖东侧还有西冈的阻隔,故范公堤与西冈间泻湖区的水比射阳湖区要咸得多,此带也是淮南盐场主要分布区。《新唐书.地理志》云及'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有盐'。至宋时,盐城县辖九盐场,为伍佑、紫庄、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竹溪、新兴、七惠、四安场。宋范公堤修筑以后,障蔽了海潮大规模西侵,在堤身的原古潮汐水道处也相继修建了涵闸,以防卤水内侵。唐宋时期,湖区西隅运河沿线陆续修建堤堰,如唐李吉甫在运河一带修筑了平津堰,宋张纶曾在高邮以北修运堤二百里,运堤的修筑对高宝诸湖的湖水起了拦截作用。高、宝诸湖及淮水皆呈建瓴之势,时常湖淮溃决,淡流浸灌,对湖区水体的冲淡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后又因海岸东迁,远卤难进,湖区东缘范堤西侧的盐场团灶也难以维持,纷纷迁至范堤以东了。

有史籍记载的黄河夺淮最早始于汉代,对苏北平原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河决。其时,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洒入淮以阻金兵',使黄河大堤决开,南流入淮经苏北盐城市境内入黄海,从而导致了苏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射阳湖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5世纪前,淤积速度较慢。射阳湖区的淤积速度在时间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大致可以1495年为界。黄河夺淮初期,大约1128-1495年间,黄河河道不定,长期南北决口分流,其南流入淮的河道分汉颇多,十分复杂,河流挟带的泥沙多沿途散失,堆积于流经区域的谷地、洼地之中,所以本区接受的泥沙堆积数量有限,湖区淤积速度缓慢,水面仍较广阔。北宋范仲淹曾写入望初',元代文学家萨都刺写的《雨中过射阳》诗云:'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知,宋时射阳湖水域广袤,烟波浩渺,而元时虽湖很大,但因淤积湖水很浅,菰蒲等湿生植物生长茂密繁盛,沼泽型湖泊特征已很明显。

2、1495年以后,淤积速度加快。1495年以后,黄河得到初步治理,尤其是刘大夏、白昂、潘季驯等人'束水攻沙'等一系列的治河方略实施以后,两岸修筑了大堤,黄河全流入淮,使大量泥沙能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堆积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的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湖面缩小,许多地域已成为荡地,另有许多小湖分布在本区。清代张希良在《虾、须二沟告成记》中记道:'泰州新河以至兴(兴化)、高(高邮)、宝(宝应)、盐(盐城)之间,为湖者五十有奇。'这个地区正处本区范围,可谓湖泊星布。同时,黄河大堤也时常溃决,使倾注到射阳湖区的泥沙量迅增,淤积作用增强。据史书记载,在1495年一1855年间黄淮决口漫溢本区就达40次以上,其中有草湾、苏嘴、清水潭、荷花塘、新沟、童家营、老坝口、张家庄、黄浦口、范家口、建义港、柳浦湾等多处决口。如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廿七日,黄河骤涨,一夜间平地成汪洋;明天启元年(1621年),淮俱决,里下河为巨浸;清康熙九年(1670年)五月廿三日,淮河在清水潭决口,水灾较前二年尤甚,盐城一带大水,至次年春积水未退,黄河河决挟带泥沙汇入湖区,加剧淤填。光绪《阜宁县志》载:'嘉隆间,河患日剧,填淤日远,西北入淮之迹不复可考,而射阳湖亦渐受淤',史籍又曾载:'自禹王庙起至仲家寨,淤塞七十余里,虾、须二沟,夏梁河共淤六十余里,朦胧西首之射阳湖淤塞四十余里……'

3、湖区洪患不断,水退沙淤。射阳湖区地势低洼,呈'锅底'之状,洪患不绝,'湖乃日淤浅'。除了黄河多次河决外,西隅的洪泽诸湖及大运河亦是俯泻之势,时时侵袭本区。据载,1495年一1855年间,运堤及洪泽、高宝、邵伯等湖堤的决口屡屡发生,据史料统计,灾情极为严重者达60多次以上。如明隆庆三年(1569年),淮河在高家堰黄浦口决堤,田地淹没,水患为最烈;明万历四年(1576年)淮河于高家堰、清水潭等地决口十多处,里下河一片汪洋,清康熙八年(1659年)运河决堤,高田水深四、五尺,间邑尽淹;清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洪泽湖决口,农田沉水底;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八日,运河决堤,平地水深五尺,民大饥。

由于黄、淮、运河及洪泽诸湖的溃决,射阳湖区洪水潴积严重。洪水退后,挟带泥沙亦多堆积湖盆,促使了射阳湖的迅速淤垫。据载:'南渡以后,大河南徙,黄淮合流,浊沙分注,而夹耶等湖先淤。明永乐间,平江伯陈瑄改运道,出淮安迳达黄浦,不复经射阳湖,迨嘉隆间,河患日剧、填淤日远,西北入淮之迹不复可考。而射阳湖亦渐受淤。'可见'黄淮合流,浊沙分注,使湖区填淤很快。天启、崇桢间,范家口、苏家嘴、柳浦湾、建义诸口先后决溢,湖身半成平陆'。

4、潮沙溢入,促进湖区淤填。湖区淤积如此之快还与海潮侵灌有关,'潮沙溢入'使湖区'日见淤浅'。据清《王永吉重浚射阳湖议》云:'盖黄河南徙淮泗东注,引黄而合趋,以高宝一线漕河容纳南北两河,滔天浴日之水,而下流壅淤无所宣泄',又云:'射阳一湖,全然淤垫,中间隔断,上下不通',可见淤浅十分严重,并指出'嘉隆以来,湖乃大淤','射阳湖化为平陆矣'。至此,射阳湖实际上已成了较为典型的沼泽型湖泊,湖区荡滩无垠,广阔的水域已为沼泽、荡滩及小型湖泊所代替。

5、清以后,沼泽性湖泊形成。清代以后,射阳湖淤积为典型的沼泽性湖泊。史籍对射阳湖演化为沼泽型湖泊记载颇多,光绪《阜宁县志》云:'湖身之犹存者,名为马家荡是也,昔之射阳湖渐被所及湮没无传'。又,《宝应县志局征访员汪朝鼎调查记》云:'马家荡本湖之东北隅出口,即阜属之潮河,昔名须沟,长贯全县,不过湖水由此泄于海耳'。可知马家荡并非射阳湖的全部,湖区东北隅大片边缘区确已淤为陆地。民国《盐城县志》水利篇中记道因黄淮盛涨、浊沙壅阙,'湖之西者乃变成陆','田之东者乃沦为荡矣'。宋曹《会秋堂诗集》中'射陂古意'诗云:'那知千余年,波底惊沙塞',指出了经千余年的淤积,湖底泥沙淤塞很严重。随着湖区淤积,本区不少荡地已成农田,《陈云墀射阳湖复古议》中记道:'虽经黄淮决淤,唯阜境半成平陆,他如山盐界内溪涧市诸河,东穿入湖,两岸仅百余丈可插秧,此外犹是水天一色,万顷菇蒲',可知山阳、盐城一带位于本区境内一些河流两岸都有秧田,古诗中亦有'一自桑麻开沃壤,几多篱落接沧州','最是西畴好时节,稻香风景似湘沅'的湖区垦为农田的记载。

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胡、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白蚬荡、火盆荡、獐狮荡、沙母荡、洋马荡、马奔荡、董家荡、乌金荡、棋盘荡等,射阳湖已成了一个长条状的河道型湖泊,大部分地区已淤为荡滩沼泽或已垦为农田(图3)。

苏北平原曾经有个水域广袤、烟波浩渺的射阳湖,如今何在?

射阳湖明清时期的迅速淤垫仍与黄淮、高宝、洪泽诸湖溃堤冲决、泥沙汇集区内有关。有时,为了减缓黄淮及运河、西部诸湖的水势,还人工放水入射阳湖,使射阳湖中'胶泥填淤,入海路大阻','泥沙不可捞浚',所以射阳湖的淤填速度呈西北快于东南的大势,水体也呈向东南渐移的形势。另外,湖区东部入海河道不断疏浚,湖区积水能迅速排出,所以陆地不断扩大,水面不断缩小,即使地势低洼区也会'积水消而低地涸','湖之在西者乃变而成平陆',湖荡多湮废,陆地淤长迅速。

6、人类屯垦,湖区多淤积为平原。射阳湖区人类屯垦历史悠久,宋元时期人们在开发湖滩中发明了'垛田',南宋时沿绍熙堰一带被垦湖滩地就达数万顷,田高出于水面3~5米,四周环水,田上长禾。这种人工地貌现时尚可见到,有些地方如大垛、获垛、垛田等皆以它命名。明《盐城县志》载,明以前湖区已是'沃原膏土,鳜细乎百利可兴也',又载'盐城人咸把锄犁而耕,至秋,黄云蔽野,社鼓相闻',描绘了本区农业兴旺发达的景象。至清代'射阳两岸农田遂成上腴'。如盐城'县西湖荡,逐年淤垫,日就湮狭,附近居民围田雍获稻,岁增月进'。

经过人类的历代开垦,古代著名的博支湖,沙母荡、马家荡、九里荡等都大部成为沤田区。《阜宁新志》载马家荡'自坝水不常东注,荡已渐固为田,孙家庄向在荡中,今则陆行可至,非复当日茭苇盘错、凫雁为邻,有满目汪洋之叹矣',马家荡已名存实亡,皆辟为农田。至清末'自火盆荡以下为湖者十有九,今大半淤为陆地',湖区逐渐呈现出一片'茭苇盘错、溪田沃壤'的景观。

近代人类的进一步开发,射阳湖已完全失去旧日'洪波接天'、'风涛浩渺'的风貌,仅有大纵湖,得胜湖、九龙口等面积较小的湖泊分布本区,荡滩也大部辟为农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年7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