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跨渭河,从南河川开始——西北铁路往事之六

 lixj1028 2023-12-15 发布于新疆

图片

    1951年10月8日,天兰铁路要六跨渭河的第一座大桥,在天兰铁路18公里的南河川开始铺架。

    今年90多岁的中铁一局的高级工程师刘九一老先生曾经亲自参加了这座大桥的铺架,他对这座桥梁的建设记忆犹新。

    这座桥梁有两孔15.8米的混凝土T型梁和11孔24米的上承板梁。原计划用架桥机架设钢梁,但因为铺轨钉道到达桥头时,从衡阳调来的架桥机,还没有运到,为了不影响铺轨钉道的继续施工,所以工程段桥工队决定,采用人工架设。桥工队的18名起重工,以及4名木工和3名电机工都对此很有信心。

    据刘九一老先生的回忆,桥梁是由设在天水东边的社棠桥梁厂制造完成的,运到工地后,先要把桥梁卸下来。当時工地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起重设备,这也难不倒经验丰富的铁路工人们。大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很快就搭起了起重用的'龙门扒杆'。

   所谓的龙门扒杆,就是用三根粗大的方木,两根竖着做立柱,一根做横梁,做成牢固的承重支架,然后再把滑轮(工人叫吊葫芦),拴在横梁上,穿上钢絲绳,用手摇搅车把桥梁两端同時平稳吊起,再把它搬到平板小车上。这种平板小车是德国制造的,在当時算是牢固可靠的运输工具了。

    每一孔桥的梁和桥枕共重47吨,桥工队研究决定使用“联桥架设法”。把军用桥梁先连接54米长,架在桥上,前头用加劲钢轨减少下倾斜度,后接钉道,预备接轨进车用。再用双柱龙门扒杆,将钢梁由大平车改装在小平车上,沿着军用梁推进到桥址。前用龙门扒杆后用吊机把钢梁吊起,推出小平车,以绞车将军用梁往前拉,梁下用滚木减少摩擦。再将钢梁徐徐放下安装到桥址上。最后两孔,军用梁移到枕木垛上。

    在架桥的过程中,桥工队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就出现的情况随时讨论研究,献计献策,提出改进方法:

    针对桥面宽度只有3米,左右只有40厘米的斜坡,但扒杆的宽度够3米,军用梁才能在扒杆中拉出,所以龙门扒杆的两脚常在斜坡上,支撑的地点很是狭小困难。有人提议用大平车系一双人字扒杆,吊龙门扒杆,移立在桥墩上,龙门架上下缆绳跟脚,用钢轨做锚,预先放在水中。这样一来,只要四、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了。

    采用的日本军用梁,是用插销相连,下倾的度数较大,虽然用钢轨加劲,也不能改变多少。有人建议在墩上建设天线2根,在军用梁前加设两个导论,这样就解决了军用梁前拉时不容易上桥墩的问题。

    就是这样,在桥工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到10月18日,仅仅用了10天,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5天完成架桥的任务。

   后来桥工队用这种人工架桥的方法,还完成了渭河二号桥的桥梁架设任务。

图片

   等到了架设渭河三号桥時,上级已经想方设法从衡阳调来了桥梁铺架队,这支铺架队曾经参与了鹰厦铁路桥的架设,天兰铁路从此就有了架桥机铺架桥梁了。

   当时在渭河上架桥,也是很了不起的大事情,渭河三号桥还曾经上了第一套人民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