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难得无挂碍——《心经》再读之【20】

 新用户97560OBk 2023-12-16 发布于江西

无欲自然心似水,

有营何止事如毛。

【原典】之【果德分第五】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译文】

正是因为懂得了不必执念于证得任何佛果的缘故,诸位菩萨能够依照般若智慧修行,达到了内心“了无牵挂、自由自在”的境界。

【悟读】

事如春梦了无痕,

内观其心般若出。

一切众生,本具“不生不灭”之生命主体,谓之“真心”、“自性”,即每个众生之本真本来。

人人皆具佛性,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佛不是往外求的,“你自己就是佛”,只是众生不知而已。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是说通过观自在,终于情得自在,则一切无有所得,如此方可称之为菩萨。菩提萨埵,菩萨之全称,菩提译为“正等正觉”,“正”是正见、“等”是平等。

“以无所得故”,此处强调的是证得果位。凡心面对万物,求有所得,恐有所失;佛心面对万物,既无所求,亦无所得。因此,达到了“以无所得故”的境界,其实就是一种菩萨之修为,也是一种成佛之道。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是说菩萨修行亦须如佛一般,以无所得之心去面对一切事物,如此便是依般若智慧而修一切善法之行;只要依般若智慧而行,心中则一定不会有任何挂碍。

世人往往以“我”为中心,执念于“有”,不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苦恼和痛苦。修行之最大痛点,是难以去除生命中一切之“表扬、赞美、肯定、恭敬及崇拜”等;修行之最大障碍,是把生命中一切所谓之“有为法”和“正确法则”统统抛弃,即消除“我执、我有、我私”,真正达到“风轻云淡、自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惑于物;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安住当下。

患得患失,是人类之一大心病;瞻前顾后,是人类之一大通病。离开了当下,一切皆灰飞烟灭。因此,全然地活在当下,或是修行之终极追求和至上境界。

“人间难得无挂碍”。“不在刻意之追求,只务简单之活着”。这是一种禅意之生活,亦是一种生活之禅意,应该是一个值得每个众生细细品味之话题。

“行住坐卧皆是禅”。真正的做到了“正念当下”,或许会得到不可思议之人生境界。

“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不问人间烟火事,任凭岁月染霜华”。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穿透生命深处之精神。

生活,半是烟火,半是清欢;幸福,半是争取,半是随缘生命,半是清醒,半是释然。当流年盛世不再,须慕然回首,一笑了之,努力追求极乐世界之“常乐我净”四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