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看完春秋战国历史

 激扬文字 2023-12-18 发布于四川

春秋为什么要争霸, 战国为什么要兼并?三家为何要分晋,秦国为何要统一?此文将带大家深入浅出的读懂春秋和战国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直线下降,也就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东周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一群诸侯国在玩。这些诸侯前期互相争霸,后来转型搞兼并,这两个阶段就分别被称为春秋和战国。

前期我们也更新了不少春秋战国历史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出来看看。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对整个东周历史的发展规律做一个总结和分析, 以飨读者。

这张图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的,关中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后仍然被犬戎控制,日后成为秦人崛起的本钱

平王东迁以后, 周天子失去了关中大部分土地,因此急需找个靠谱的大腿来照应自己。放眼全国, 只有郑国最亲,时任国君郑武公和周平王是一个爷爷的堂兄弟。因此郑国国君就入朝兼职周王朝的正卿,相当于总理。

加上郑国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地区, 人口众多, 所以很快就从最晚的封国变成当时的中原小霸王。

由于郑国的崛起, 北边的邻居卫国和东边的邻居宋国就开始坐立不安了,因为中原这一块地就那么大, 郑国想要生存空间,就只能找周边邻居要。所以卫国和宋国基本就是郑国的死敌。

这俩国家拉拢郑国南边的邻居蔡国和陈国,组成四国联盟,有事没事就跟郑国干一架。

郑国双拳难敌撕腿,所以就拉拢宋国东边的齐国和鲁国, 威胁宋国的大后方。

春秋刚开始时中原地区的历史主线, 基本就是四国联盟对阵郑国的霸权扩张。

春秋初期中原的地缘形势

周天子眼见郑国越来越强势, 对自己也不是很尊敬,因此当时的平王就想辞掉郑庄公的正卿之位,分权给另一位卿士虢国的国君。郑庄公非常不满, 跑去质问周平王,平王心里委屈, 嘴上也不敢承认, 为了安抚庄工俩人就互相交换太子做人质,来表示对对方绝无二心。

这就是周郑互质的典故。这是一个闹剧, 堂堂天子和一个诸侯之间互相交换人质,天子颜面何在?

所以从这以后宗周和郑国就闹掰了,两国关系无法挽回的恶化下去。因此周天子后来其实也算是加入了反郑联盟。公元前707年, 周天子叫了几个小弟(陈、蔡、卫)去揍郑国, 双方爆发繻葛之战,在这一战中,联军战败 周桓王肩膀被郑庄公大将祝聃射中, 差点没命。

没了郑国这个大腿以后, 宗周基本就没啥存在感了。后来也只有在大国争霸的时候才会被喊出来盖个章, 走个形式。

问题来了,郑国在中原地区纵横捭阖的时候, 周边国家为啥没动静?

秦国是在平王东迁的时候因为护驾有功才被封为诸侯, 地方小的不行, 这段时间就一直在西方找犬戎要地盘。晋国国内则出现了持续67年的曲沃代翼事件, 同样是无暇顾及国外。南方的楚国也在忙着开疆拓土, 整合周边力量。

所以舞台就留给了中原这几个国家。

曲沃代翼——曲沃小宗取代大宗成为晋国国君的过程

看下来就只有当时的齐国比较有精力参与中原的国际事务。齐国的主要外交方向是和郑国结盟, 跟着郑国打宋国。后来因为分肉事件郑鲁反目,齐国又跟着郑国打鲁国。

郑国在郑庄公死后(公元前701年)由于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陷入持续二十多年的内乱中, 国力逐渐衰落,中原小霸王的历史就此结束。

然后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春秋争霸时代。

春秋争霸到底争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 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位置, 所以大家争霸,争的就是谁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当然成为天下共主并不是一定要废除周天子, 毕竟周天子虽然没有实权, 但对各国还是有那么一些号召力,所以霸主不会真的傻到去自己做天子。

霸主只需要获得诸侯国们的承认和服从, 实际上就是成为天下共主的角色。 所以我们看到齐桓公起来以后, 就到处的对外征伐, 谁不服揍谁, 但是理由一定要正当,因为你得收服人心。所以会发生俘虏了鲁国国君还要给放回去的事情, 打个仗还要讲究师出有名,看起来很虚伪对吧, 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威望, 收服人心。

因为当时周礼还没有完全被破坏 , 大家心里还是有这么一套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然后一看,齐桓公这人不错, 能打能收还讲道理, 不欺负人,于是纷纷表示臣服。

然后大家开个诸侯会盟, 推举齐国为盟主,周天子再派个使臣过来, 赐给胙肉,承认齐桓公为诸侯之长,这霸业就算成了。

后边的几个霸主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

齐桓公死后,齐国也陷入诸子争乱, 后来虽然被宋襄公帮忙平定(公元前542年), 但齐国霸业也基本崩溃。

春秋前后一共出了五个霸主, 被称为春秋五霸, 但是五霸是哪些人到现在还有争议。一个版本是齐桓晋文楚庄和秦穆勾践, 也有版本要把夫差算进去。

其实这个争议没啥意思, 比如说勾践, 确实是后来参加了诸侯会盟,也被周天赐了胙肉, 但是勾践死后不久越国就解体了,越国的霸权也基本没有影响到秦国和晋国, 所以这个霸权流程没错,但是实际上影响力非常有限。

然后秦穆公时期虽然国力也还不错, 但大体是被晋国堵在函谷关以内出不来, 这个霸权也不算。

因此不必从数量上拘泥于春秋到底几个霸,从实际上看, 真正能够成为全国性的霸主, 并且真实施展影响力的, 也就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三个主角, 五个龙套

齐国的霸业只经历了齐桓公一代,但晋国和楚国的霸业却成为了齐桓公之后的春秋争霸的主流。

642年齐国霸业崩溃, 636年晋文公回国,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 晋国获胜,建立霸业。但楚国并不甘心就此放弃,晋楚争霸也就此展开。

从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战, 到公元前546年宋国主持下的弭兵之会,两国的争霸持续了86年, 其中楚国仅仅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获胜称霸国一次, 但很快就在575年的鄢陵之战后交出霸权。晋楚之间直接爆发战争13次, 晋国11胜2败,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将, 晋楚争霸楚国更像是一个陪练。

城濮之战

这一段时间是春秋历史上最精彩的时刻。为了争霸这个目的, 秦楚联合,齐楚联合, 试图瓦解晋国霸权, 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然后中原地区的宋、郑、陈、卫、蔡等这些小国家,到这里就彻底成了墙头草, 谁赢就做谁的小弟。因为国家实力不允许,曾经的小霸王郑国现在进入七穆时代,鲁国也被三桓反复困扰。外交上基本很难有啥作为。

鄢陵之战是晋楚之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之后, 两件事情困扰了双方。 第一就是晋国的六卿争权进入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国君基本被架空,第二就是楚国背后的吴国开始崛起, 威胁楚国东南方。所以两国都有点力不从心。在宋国执政官向戌敏锐的补充到了这一信息, 开始两边奔走调节, 最终在公元前546年促成弭兵之盟。

著名的国际和平会议

这个会盟的核心思想, 就是晋楚平分霸权,共为霸主,除了秦国和齐国, 其他小国必须向两国分别纳贡, 以示诚意。

这个会盟虽然让小诸侯国们财务负担加重,但和平总算来临, 潜在的战争威胁减少了, 所以皆大欢喜。

之后楚国专心对付吴国,晋国则暗地里跟吴国交好,扶持吴国牵制楚国。

春秋的争霸也进入了尾声。之后吴国和越国先后成为地区霸主, 但都是昙花一现, 最后先后被楚国吞并。

春秋后期诸侯国

弭兵会盟其实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起的影响。

就是这次会盟以后,除了楚国, 大家的战争威胁基本就结束了, 外部威胁减少, 士大夫们开始在内部争权夺利, 并逐渐掏空国君的权力。 最典型的就是齐国的田氏和晋国的三卿。

晋国六卿十一家,现在也只剩下最后六家,弭兵之盟以后, 六卿对晋国国君的侵蚀进入最后阶段,掏空国君权力以后相互间又展开火拼。先是韩赵魏智四家灭中行、范氏,然后是韩赵魏三家灭智,智氏被灭以后,三家基本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国土, 晋国名存实亡。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被称为春秋时代的终结。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年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得名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得名于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实际上《战国策》的起始时间是从公元前476年开始的,所以也有人将战国和春秋的分界线定在前476年。)

这条分界线的深层含义,就是周王朝立国根基分封制彻底崩溃了。过去诸侯必须是周天子册封, 现在自己去抢也可以了。周王朝的底线没有了, 这个时代也就结束了。

然后就开始了大变革时代。

战国的大变革并不突然, 这是因为春秋的争霸摧毁了周王朝建立的那一套政治和经济制度。诸侯为了争霸, 打破分封制的惯例, 选用大批有才能的贵族治国, 比比如齐桓公用管仲, 晋文公用赵氏,秦国用百里奚。谁打破的惯例多, 谁就能称霸。反倒是对周礼继承最完善的鲁国, 最后越走越没落。

这里最有特点的就是晋国, 晋文公即为以后设立三军六卿, 六卿有贵族世袭,战时相当于总参谋部, 平时相当于内阁, 这种集体领导制度给晋国争霸提供了优秀的战争人才和治国人才,也让晋国成为春秋最强大的霸主。所以有“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的说法。

所以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正是礼崩乐坏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比如如果大家都按照周礼中贵族作战的礼仪, 那怎么会有孙子兵法的出现。 如果大家墨守周王朝的等级制度, 那又怎么会有后来的百家争鸣和纵横捭阖的外交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