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0年不变,蒙古族为何成为了亚欧大陆最稳定的游牧民族?

 北斗维斟 2023-12-18 发布于贵州

关于蒙古族的历史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蒙古这个词源去追溯,认为蒙古起源于东胡,涉及到了鲜卑、室韦等民族。另一种是从北方草原整个游牧民族史去追溯,其祖源就包括了匈奴、鲜卑、铁勒(回鹘)、突厥、契丹等。后者更加重视民族融合对于草原民族形成的影响。

纵观整个大漠历史,一个强盛的游牧政权在统治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然后民族也迅速融入了其他民族。北匈奴崩溃后,停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万落都自号鲜卑,融入了鲜卑族。鲜卑南迁后,停留在漠北的摇身一变,成为了柔然。突厥兴起后,大家都称为“突厥”。

但蒙古的崛起毕竟和之前的匈奴、突厥、契丹不同。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到现在,已经800年了,但是大漠的这个民族依然叫做蒙古。蒙古汗国早在1635年就已经被清朝被征服,但之后蒙古人依然还叫做蒙古人,没有变成了其他称呼。由此,蒙古族已经成为了亚欧大陆内部最稳定的游牧民族了。

蒙古族之所以能够变得如此稳定,主要还是成吉思汗推行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千户制度。所谓的千户制度就类似于中原王朝的“编户齐民”,将草原的户口进行统计和改组,有十户、百户、一直到千户。千户制度的推行使得草原帝国开始进入到了中央集权集权时代,大汗的号令可以从上到基层,一直到千家万户。

千户制度最关键的作用就是拆散了过去的部落组织,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在铁木真征服过程中,整个草原的各种各样的部落都被拆散了进行了重新编组,从而旧的部落和文化也就烟消云散了,自此就只剩下蒙古人了,或者加入了到了蒙古人之中了。

有了千户制度的组织,蒙古的文化就迅速在草原传播,同化能力空前增强。1206年,成吉思汗命令回鹘人创造了蒙古文字,从此这种文字就在行政的命令下取代了过去的突厥文,回鹘文,成为了草原的统一文字。直到现在,蒙古民族已经使用这种文字。如此,过去的回鹘部落、突厥部落、林中百姓等都纷纷失去了自己的文字,转而成为了蒙古人。

那么之前的匈奴、突厥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匈奴的统治是十分松散的,匈奴将北方各族征服后就派遣一些王镇守四方,要求各部落臣服,缴纳贡赋,随从征战。匈奴将草原分为了三部分,单于管辖中间,左贤王管辖东部和鲜卑、乌桓等,右贤王管辖西部和西域诸国。左右贤王之下,又有各种级别的王侯。

匈奴诸王分布

匈奴只要求草原其他部落顺从自己,并没有要求各部落拆散重组,更没有要求他们改变信仰,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后来,鲜卑统治草原也同样采取了匈奴的制度。

突厥崛起后,将草原分给了4个或者7个小汗,分别管辖各地的部落。突厥控制的境内有铁勒、契丹、室韦、粟特等民族,但突厥也没有要求解散他们的部落,也没有强制推行突厥的文字,而只是要求各部臣服,缴纳贡赋。因此,从整体来看,突厥的统治艺术并没有在匈奴的基础上提高多少。

这种松散的统治方式很容易瓦解。一旦匈奴、突厥失利,周边的民族和部落会趁机进攻,最终让其本部被瓦解,被迫融入他族。例如北匈奴政权末期,“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从史料来看,蒙古汗国建立之前,草原上就已经出现了“千户”的组织,但这种组织依然是松散的,以血缘氏族为核心的。蒙古汗国建立后,就重新划分每个千户的牧地,不能兼并,不能随意迁徙。不仅如此,每个千户的首领都是黄金家族的贵族或者亲信担任,大汗可以随时调遣、更换,这就有点“改土归流”的感觉了。

霆所过沙漠,其地自鞑主、伪后、太子、公主、亲族而下,各有疆界。——徐霆(南宋)

每一个首领,根据他管辖下人数的多少,知道他的牧场的界线,并知道在冬、夏、春、秋四季到哪里去放牧他的牛、羊。——道森(英国)《出使蒙古记》

自从蒙古汗国建立后,草原上那种部落林立的状态就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蒙古汗国管辖的95个千户,这些千户就是一个行政区,也是一个户籍组织。如此,就算蒙古汗国崩溃了,那境内的各千户都已经成为了蒙古人,过去各部落之间的斗争变成了蒙古人内部的斗争。政权可以不断变化,但蒙古这个民族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刻出征。——伊尔汗国《史籍》

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只要在年初和年终时前来聆听成吉思汗的训诫后回去,就可以统率军队。如果他们住在自己的营盘里,不听训诫,就像石头沉没在深水中,箭射入芦苇丛里般地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人就不适于当首长。————伊尔汗国《史籍》

当然,这种制度并非是蒙古首次创造。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金国最早创造了这种行政区和户籍制度一体的制度,也就是“猛安谋克制”,《金史·兵志》记载“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后人多认为蒙古的千户制度是受到猛安谋克制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元朝灭亡后,千户制度依然还在草原盛行,但由于战乱不断,这种制度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非常具有讽刺的一点是后来重建这种制度的却是清朝。清朝在征服蒙古后,将部分蒙古编入了八旗,八旗也就是“猛安谋克制”的发展。

而大漠南北和青海的蒙古部落则纷纷推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就是重新编订户籍,将内蒙古分为51旗,外蒙古分为86旗,漠西蒙古64旗,各旗之间不能相互兼并,不能越界放牧。从历史来看,盟旗制度也的确是千户制度的发展,只是不同的是千户制度让蒙古征服亚欧大陆,盟旗制度让蒙古受制于人,总体都是让蒙古大草原的居民纳入一个集权的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