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兆光 | 凭海相通

 隨风飘逝 2023-12-18 发布于浙江

明清时代,是东部亚洲海域逐渐纳入全球史的时代。

过去,我们常常说东亚/東アジア/East Asian,或者“东亚海域”。但是,在过去的中日韩学术界,所谓“东亚”常常只是东北亚(比如韩国就有东北亚财团),“东亚海域”常常只是“环东海海域”,并不包括东南亚或者“环南海海域”,最多因为西嶋定生“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说法,把琉球、越南算进来。但这显然有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潜意识。

事实上,明代以后的东北亚和东南亚,也就是东海和南海海域,几乎是连成一片的,北起鄂尔孜克海日本海,南到爪哇、帝汶(看塞尔登地图就可以明白),互相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很密切,长崎、琉球、月港、马尼拉、马六甲、巴达维亚,已经把东海、南海连成一片,一直到清代也一样。“东部亚洲海域”在明清时期,已是一个相对自足的历史世界。可以注意到,严格意义上明清中国的册封国都来自这片区域(《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的记载,主要是朝鲜、琉球、安南、苏禄、缅甸、南掌、暹罗),而最繁荣的海上贸易,也是来自这片地区(清代施琅和姜宸英都说,只要一开禁,海上商船就会遍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渤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

过去的交通靠车马骆驼,所以就连地图也叫“舆地图”,舆就是车。可是海上的交通靠舟船。2015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发现一幅《大明地理之图》,在海上就特别画了朝鲜、日本以及荷兰人的四艘船只。而东海、南海,以及通过马六甲到印度洋,然后连通欧亚非美的大海之间,并没有尔疆我界,东北亚和东南亚之间也因此联系密切。明代经济上更加依赖东南面向海洋。此时起,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包括殖民者,再不像马可·波罗那样,经由欧亚大陆而来,你想一想十七世纪初葡萄牙人鄂本笃从印度经西域到中国是多么艰难,就可以知道这种变化了。这时候,欧洲人是梯航九万里,从东南边海洋上过来的。此后,中国的历史重心便一直在东南方向也就是东部亚洲海域,晚清李鸿章强调“海防”重于“塞防”,其实就是看到了历史大趋势。

图片

《大明地理之图》

东京大学藏

历史上,全球互相的联系中,有五个因素很重要,这就是战争、移民、贸易、语言、宗教。其中,这些联系首先都会通过人,无论是战争中的战士和俘虏、殖民的殖民者、传播宗教的僧侣和传教士,还是为求生计,漂洋过海的移民;其次是通过物,无论是过去历史研究熟悉的丝绸、瓷器、香料,还是现在学者关注的白银、铜、糖、棉花,互通有无,以贱易贵,形成共同的生活世界;再其次也通过图像,包括神像、建筑、绘画。这些人、物、图,它们无脚走天下,把世界,也把东部亚洲互相沟通,使得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举一个我感受很深的例子,就是观音菩萨像。古代中国观世音菩萨信仰流传最广,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鱼篮观音,观世音菩萨像,处处都是。从宫崎市定以来的学者也注意到,它不仅从印度过来,逐渐男身变女身,也从中国到欧洲,影响到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还通过福建德化窑白瓷观音像传到日本,在长崎代替禁教时期的圣母像,表达坚定的天主教信仰。2015年,我还在巴黎吉美博物馆里,看到一尊梳着蒙古女性高髻的元代观音像。它化身万千,在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样式,承担着不同的象征,这把各地的宗教文化联系起来。

尽管很多人说,蒙古时代是世界史的开端,但是我想说,那只是陆地的世界,从海洋上看,东部亚洲海域成为一个历史世界,是从明清开始的,全球成为一个历史,也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

本文为作者在“明清时期东部亚洲海域中的人、物、图”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