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3)

 乘着隐形的翅膀 2023-12-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第三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

之代表人物

国破,文化不亡,国亦可复;文化亡,则复无可复矣。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与磨难始终屹立不倒,甚至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依旧散发着耀眼夺目的璀璨光芒,并在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与传承发展中铸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民族脊梁。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赓续中,除了诸子百家和经史子集之外,更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圣人先贤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下面,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起去追溯先辈们的足迹……

一、伏羲

图片

伏羲即太昊,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上古三皇之一,福佑社稷之正神。
《易经》:
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
《易·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世本作篇》:
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 
《帝王世纪》:
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
这些历史典籍中讲的是伏羲观河图、演八卦、一画开天,观天授时,驾驭农耕,教民作网渔猎、驯养野兽,定历法、制礼乐、立官制、造书契、定婚俗、尝百药、制针灸,带领华夏民族走出人类洪荒的伟大壮举,让华夏民族从原始游牧社会进入渔猎农耕文明社会。

图片

随着甘肃大地湾遗址的深入发掘,伏羲的神话传说成为了真实的历史,伏羲时代的文明得到了证实,并且将中华文明拉长到了8000年前,人类活动历史推前至6万年前,也为中国史前历史的探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大地湾遗址有三个独有的特点:一是人类6万年连续生活的地层考古记录,提供了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可靠的年龄框架;二是在距今10000—8000年间形成以黍和粟为主导的旱作农业经济,成为世界农业独立起源地之一;三是口口相传的语言推论和大量古籍记载的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双重合。
大地湾成熟的农业生产力,为伏羲文化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伏羲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造书契以代结绳,用符号、图形、二进制计数,构成示意文字取代实物记事;二是创先天八卦,初建“天人合一”宇宙观,立万物皆由阴阳二元和合而生的易辩之法,教先民顺从自然大道以生存;三是以骊皮为礼,规范婚娶制度,实行部落间交叉血缘婚配,封姓氏以别血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开创先河,婚娶有了家,以家为单元的社会形态促成城市雏形的居住聚落出现;四是创建部落联盟的管理机制,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以龙图腾昭示天下,是中华龙文化的始祖;五是观日月星辰运行,初建天文历法,划分四时八节,促进了农耕生产。灼土为埙,制彩陶礼器,制琴瑟,作《辩驾》《扶来》《立基》之乐谱,是用音乐祭祀天地的先驱。

二、神农
图片
神农即炎帝,华夏上古三皇之一,是上古时期华夏姜姓部落的首领,后世尊称“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被尊祀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联盟共同击败蚩尤,是华夏统一的基础,我们也因此自称“炎黄子孙”。

图片

《易·系辞下》: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书》: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
《淮南子》:
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这些历史典籍中讲的是神农尝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制耒耜,种五谷,奠定农工基础;立市廛,辟市场,商业发展起源;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民生。这都是神农炎帝为华夏作出的伟大贡献。

三、黄帝

图片


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称之为“帝鸿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祀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华夏民族因炎、黄二帝而自称“炎黄子孙”。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征东夷、伐九黎,统一华夏,奠定中华。
《管子》: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世本·作篇》:
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嫦娥)作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作调历。
黄帝任用蚩尤、大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为六相,分管天地四方,而天地大治,神明至极。黄帝又命仓颉造字、伶伦制律、隶首作术、羲和御日、常羲沐月、容成制历、大桡作甲子、风后演阵、岐伯论医、嫘祖缫丝、曹胡作衣、伯余造裳、化狄作舟、胲作牛车、常先制鼓、宁封制陶、杜康酿酒。后来,黄帝问道广成子,得玄女、素女修道养生之法,又采首山之铜,在荆山铸鼎。黄帝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根溯源找寻民族认同、血脉认同、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图片

《黄帝内经》《黄帝四经》《黄帝阴符经》是黄帝之道的传承之作。《黄帝内经》讲治身奉生之道,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华夏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华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之宗、中医之源,治身首先要理解天地之道,因此内经又多讲天地大道。《黄帝阴符经》讲的是经天纬地、宇宙万物之道,有道家治世之术、有兵家克敌之法、有纵横家纵横捭阖之用,但又不仅限于一家,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所不克,用字极其凝练,阐述极其通透,思想极其传神玄奥。《黄帝四经》讲帝王之道,包括《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以道本、德本、民本为根,培养通达事理、智周万物的应世能力和生存能力,打造内圣外王、慧智圆融的修身治世圣才,是一部治国方略的大成之作。

四、周文王

图片

姬昌(约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奠基者,“内圣外王”的典范。
《礼记·祭法》: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孟子》: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书·无逸》: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文王勤政爱民、重视农耕,崇尚中道、善施仁德,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改法度、制正朔,断讼称王,征伐九国,开疆拓土,建都丰京,励精图治,国势日强,为武王灭商开创周朝八百年国祚奠定了基础,更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周易》。文王被誉为“受天有大命”的有德君王,为后世君王施行“王道”的理想楷模,夯实了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基础。

图片

五、姜尚

图片

姜尚(约公元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太公半生寒微,后助文王兴周灭商,他文韬武略、封国安邦、强国富民、安定周室。被封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人民多归附,齐遂成大国。
司马迁说:
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太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遗产,被称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其主要著作是《六韬》,第一部分是文韬,讲的是怎么治国;第二部分是武韬,讲的是怎么定策;第三部分是龙韬,讲的是建立整套的作战体系;第四部分是虎韬,讲的是军备问题;第五部分是豹韬,讲的是怎么才能解决战术问题;第六部分是犬韬,讲的是怎么用兵。《六韬》把兵家道术分成六个层面,既讲思想、也讲方法、更讲工具,从道到术、从本到末,层层推进、逐层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体系。
《博物志》:
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
《水经注·齐乘》:
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即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

六、周公
图片

周公,西周初人,姬姓,名旦,文王四子,武王之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朝开国元勋。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辅佐武王克殷建周后,与召公奭分陕而治,又辅佐成王二次东征、统一东方,以藩屏周、封邦建国,卜都定鼎、制礼作乐,七年之后致政成王,他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被称为“元圣”,是孔子的精神导师,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孔子,影响了儒家,更是影响了华夏三千多年,塑造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框架。
图片

周公的主要著作是《周礼》,《周礼》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总结了五帝和夏商时期的治国实践和理论,其核心有二:一是君子治国富民,应获私利,但获利方式和尺度都应完全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僭越礼制礼法后果严重;二是君子治国富民必须承担无限责任,履行无尽义务。君子私利有限而公责无穷,这就是周礼的本质属性。
周礼文化主要包括以礼立序、以乐致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等等。从伦理道德到家庭教育,从宗教仪式到官员任免,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和严谨的程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仁爱和教化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不仅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七、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尊称“管子”,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图片

齐桓公元年,由其好友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孔子评价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是贸易战的鼻祖,他通过“齐纨鲁缟”“买鹿制楚”“买狐降代”“衡山之谋”兵不血刃连灭四国,对当前如何打赢现代意义的经济战争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管仲的主要著作是《管子》(也有说此书是托名于管仲),这是一本神奇而又伟大的经典,是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书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伦理、教育、农业、自然科学、乐律、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极其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观点。
《管子》不仅讲怎样治国,还讲经济、讲管理,现在的经济学、管理学著作都很难超越此书,因为它讲的是天道之数、人心之变,讲的是道,即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管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以“德法并重”为基本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华夏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八、老子

图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生于周灵王元年(大约公元前571年),晚年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4次问礼于老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赞叹到: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春秋后期,天下大乱,王子朝奔楚,王室典籍自此散落民间,老子辞周归隐,西行至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后骑青牛西去。
《道德经》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典籍之一,老子思想及著作是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了全世界,又远非后人所能及也,其思想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等诸多学科,还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自先秦至元朝研究老子的著作已超过三千余种。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道德经》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
黑格尔称赞老子说:
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备受世人崇仰。
尼采说:
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托尔斯泰说:
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威尔·杜兰特说: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惑问题,当前平均每四个德国家庭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九、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又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政治上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孔子的经济思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礼”和“仁”,“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华夏民族的伦理观念基本都是由孔子塑造的,孔子思想已经完全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了华夏两千多年。
孔子开创私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之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被奉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易传》是体现孔子最高思想的经典,孔子曾慨叹到:
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的道,讲的是大道,是经世济国、开万世太平的大道。后世的腐儒思想,绝非孔子之道。

十、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图片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从而奠定了日后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商鞅的主要著作是《商君书》(也有说此书是托名于商鞅)。“两千年皆施秦政”,而这个秦政的总源头就在《商君书》里,商鞅塑造了秦政,秦政又塑造了华夏后世两千年的国家样貌和政治体制。

十一、鬼谷子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诩,王蝉、王利,道号鬼谷子。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谋圣”。
他是与老庄、孔孟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他独具通天彻地之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精于刚柔之势,长于持身养性之法。他知存亡,明利害,通权达变,善于经营战略,精通百家学问,开百工匠作之先河,培养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一批杰出人才,隐于世外却将天下置于棋局之中,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
图片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是《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这两本书深不可测,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也被历代列为禁书,他的思想讲的不是术而是圣人之道。

十二、孟子
图片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善。他在政治观点上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争取民心归附,以不战而服,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仁者无敌”。
他在价值观上强调舍生取义,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失道亡德,礼崩乐坏,仁已不存,义就不可再失。孟子讲义,以一个“义”来对抗整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他是华夏的守城人,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其主要著作是《孟子》。

十三、庄子
图片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本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道家、儒家及后世都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庄子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和儒家墨家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他则反对推崇圣贤,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既齐万物而为一。庄子最厉害的是他的宇宙观,他是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的人,他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他是最早提出宇宙概念的人,他说: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其主要著作是《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被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文学水平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留下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后人在思想认识、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十四、屈原

图片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文学家,而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治国思想兼用儒、法,诗歌只是他的副业,屈原和韩非一样,都是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其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被称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屈原的才华远非李白所能及也。
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名称就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不仅是致敬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还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图片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图片
着陆器与祝融号火星车合影

十五、荀子
图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被后世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理论,总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孟子讲“义”失守之后,荀子以“礼”守道,主张“礼法并施”,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批判世俗迷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研究的是帝王之术,强调经世致用的大儒精神,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一书之中。
现存的《荀子》共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提出过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十六、韩非子

图片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 战国时期韩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也是老子思想的传人,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升华了荀子的思想。韩非研究的是帝王之术,他对《道德经》的理解,比后世绝大多数人都深刻通透。
韩非的思想“归本于黄老',是说韩非的理论跟黄老之法有相似之处,都不尚繁华,主张清简无为。他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根据当时的形势,他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项政策。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韩非子的思想,功不可没。
韩非子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将其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十七、秦始皇

图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 ,嬴姓,赵氏,名政。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秦始皇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被誉为“千古一帝”、“祖龙”。
秦始皇横扫六合,威服四海,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政治上,明法度,定律令,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设置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经济上,重农抑商,扶植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文化上,统一文字,书同文,行同伦;军事上,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国防上,修筑万里长城、驰道和直道;水利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秦始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伟大功绩,奠定华夏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基本格局。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焚书:
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梁启超认为,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二者应区分作评价,他说:
坑儒之事,所坑者咸阳四百余人耳。且祸实肇自方士,则所坑者什九皆当如汉时文成、五利之徒,左道欺罔,邪谄以易富贵,在法宜诛也。即不然,袭当时纵横家余唾,揣摩倾侧,遇事风生;即不然,如叔孙通之徒,迎合意旨,苟以取荣。凡若此辈,皆何足惜!要之当时处士横议之风,实举世所厌弃。虽其志节卓荦,道术通洽之士,亦较他时代为特多,然率皆深遁岩穴,邈与世绝矣。其仆仆奔走秦廷者,不问而知其为华士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蠹,功逾于罪也。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文章中写到: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毛主席在《读(封建论)·呈郭老》的诗中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十八、汉武帝
图片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在他之后华夏族开始称之为汉族,他为华夏人铸就了“汉魂”。
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与政事;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制衡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设“西域都护府”,巩固对西域的统治;东征朝鲜,设扶余、慕韩、辰韩、新罗四国,实行朝贡体制;南服百越,经营西南,并在其地设置郡县。
汉武帝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华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华文明强盛的序幕。

十九、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图片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可以知兴衰存亡之道,太史公对华夏文明的贡献非常之大。

二十、韩愈

图片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求官不仅是为了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证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明确提出了“道统”概念,他在《原道》中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他主张复兴儒学,对华夏文化进行清污与重建,为后来的宋朝理学家力辟奸邪,提供了一面精神旗帜。
韩愈不仅是一介书生,还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孤胆英雄,他敢只身一人深入叛军之中劝降,像极了单刀赴会的关云长。他说:
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苏轼说他是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称: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他认为韩愈的主要功绩表现为:
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二十一、陈抟
图片

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太极文化传人、宋代理学先师。
陈抟开后世文化昌盛之先河,深刻影响了北宋理学的鼻祖周敦颐,周敦颐又影响了北宋五子中的其他几位和朱熹,他是华夏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山。
他的著作颇多,据不完全统计:易学方面,有《先天图》、《太极图》、《无极图》、《易龙图序》、《正易心法》、《太极阴阳说》、《火珠林注》等;内丹及养生学方面,有《阴真君还丹歌注》、《胎息诀》、《指玄篇》、《赤松子八戒录》、《入室还丹诗》;五行相学方面,有《人伦风鉴》、《龟鉴》、《心相篇》等;文史方面,有《木岩集》等;文学方面,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诗评》等,著有诗词600多首。他的晚年遗嘱《自赞铭》:
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祇、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是以君子慎其独。
深刻表述了其人生修持哲理之真谛。

二十二、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继承了《易经》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代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图片

2、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又称安乐先生,字尧夫,出生于林县上杆庄,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为北宋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邵雍思想渊源于道教,他根据《易传》,参以道教思想,建立神秘的先天象数学。把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太极”永恒不变;而万事万物,则依其虚构的《先天图》,循环不已。他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四个时期,逐步退化。其代表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图片

3、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他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言简意赅,为历代传颂不衰,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等。
图片

4、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河南府人,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宋朝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二人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在认识“天理”的方法步骤上,颇强调由外界的格物,以达到致知的目的。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图片

二十三、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尊称朱子,又称阳先生、朱文公。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徽州婺源县人,宋朝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文学家。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者,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官学,其本身被后世称为“朱子”,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很大,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朱熹的思想还远播海外,深刻地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400多卷著作,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部,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是巨大的思想宝库。此外,他还写下3000多首诗词流传后世,最著名的有《春日》《观书有感》等。
图片

北宋五子与朱熹虽属同一流派,但其各自的思想却又不尽相同,各都有其光华异彩之处,他们的思想成为了华夏历史上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文化的又一次昌盛时期。

二十四、王夫之
图片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人称“船山先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上承张载思想,重提经学的经世致用天职,以文载道,以道正天下,重新唤醒了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那种大儒精神。他认为宋朝和明朝亡国,都是因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均为亡国之学,并对老庄道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心学的客观主观唯心等尚清谈的空疏之学进行了大清算,尽废古今之虚而返之实,独握天枢,以争剥复(《读通鉴论》),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之大担当,辟通经致用、文化复国、实学兴邦之新路。
图片

王夫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得他的学说能以“坐集千古之智”,超越前人,达到新的高峰。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张载的思想,完善了元气本体论,在理、气、道、器等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使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在认识论方面,他坚持由物到人、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在伦理观上,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主张“离欲而别无理”的自然人性论,肯定了物质生活的合理性,特别是他富有独创性地提出“性日生日成”的人性思想,肯定了人性是在社会环境中日生日成的。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土地非帝王私产,应归耕者所有,反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对横征暴敛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在历史观方面,他批判了历史循环论和复古论,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向前发展的。船山学术成就卓越,诚如谭嗣同所言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王夫之把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湖南,开创了船山学派,他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近代以来,湖南英杰辈出,几乎都深受到王夫之思想的辐射,他的思想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藩影响了谭嗣同,谭嗣同影响了杨昌济、蔡锷和黄兴,杨昌济影响了毛泽東、蔡和森,蔡锷影响了朱德。可谓是:
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王夫之博学多才,著作丰富,已著录的有百种之多,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约470余万字。这些著作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语言、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在每一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和贡献。代表著作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等。

二十五、辜鸿铭
图片

辜鸿铭(1856年6月30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他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华人家庭,从小他父亲告诫他说: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他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文化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籍,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是清末最后一个精神贵族,他是清儒中的一股清流,他是荀子所说的那种大儒。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同时又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洞察也非常的透彻。
他是唯一一个在那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年代里,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后,还敢于充满自信的赞扬中国人、宣传中华文化的人,并近乎狂妄的高喊:
弘扬中国文明是拯救欧洲的唯一方法!”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许多人认为辜鸿铭是保皇派,但慈禧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死后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三天。辜鸿铭自言:
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不被世人理解的辜鸿铭独自站在逆流之中,坚守着中华文化。世人都笑他守旧落后,殊不知,正是因为如辜鸿铭这样守在文化国门前的先辈,才让中华文化得以流传百世。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
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种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二十六、毛泽东

图片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我黨、我军和我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是黨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一生酷爱中华传统文化,从小博览群书,涉猎极广。他不仅用心攻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还通读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以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和郑观应等人的近代时政著作。19岁时他就写出了雄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被老师嘉奖为:
才气过人,前途无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1919年7月14日,不到26岁的他主持《湘江评论》,用激扬文字唤起工农万千,一个月时间亲自撰写40余篇稿件,这都源于他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
他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与道家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的思想相符;
他说六亿神州尽尧舜,这与儒家性善论想相符;
他说治国就是治吏,这与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相符;
他的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的战略思想以及出奇制胜、诱敌深入的战术思想,都源于兵家思想;
他说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这又是他对墨家的推崇;
他说: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这是他对中医的高度重视;
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是他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农家的重要思想;
他的统一战线思想、“一边倒”政策、运筹尼克松访华、以及三个世界的划分,是历史上最精彩的纵横捭阖之术。
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在浩瀚如海的历史典籍之中,轻荡探索之舟,撒开求知之网,吸收消化渊博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升华为历史智慧,形成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成为站在历史前沿并能改变和创造历史的一代伟人。
他用其奋斗的一生,带领中华民族重新站了起来,让一穷二白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伟大的人类奇迹。不到30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人均寿命提高30岁;发动全国人民开展“扫盲运动”,用20余年时间文盲率由80%以上缩小至不到20%;几乎一夜之间消灭“黄赌毒”,全国人民勤俭向上、拾金不昧、夜不闭户、争做无名英雄,产生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的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创造了人类精神文明史上的最高境界;孩子上学不要钱,人民住房不要钱,百姓看病不要钱,就业有保障,企业无亏损,官员不贪腐,军人不惧死,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制定“农业八字宪法”,带领全国人民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和无数水利设施,逐步实现了水利化、集体化、良种化、化肥化、机械化,基本解决了近7亿人的吃饭问题,时至今日这些水利设施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物价30年不涨,国家既无内债亦无外债;用20多年时间实现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大工业体系,拥有“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大飞机、杂交水稻等先进科技;与世界上11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加入联合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并成为亚非拉第三世界的领袖;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以一国之力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中苏边界冲突中打败苏联,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战胜印度,真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他为新中国牺牲了六位亲人, 他走时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的遗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黨,留下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伟大的人民军队,留下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人民共和国,还给我们留下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以及防修反修的理论体系,留下了《毛选》五卷以及大量的经典诗词文章,留下了永恒的思想、睿智的哲学、科学的理论、辉煌的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华夏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始终绵延不绝,华夏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曾中断,华夏神州屡遭入侵始终保持一统,是因为我们拥有维系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众多圣人先贤伟大思想的光辉引领,拥有无数民族英雄前赴后继、彪炳史册的伟大奉献。
除了上述圣贤伟人之外,我们还有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
北海牧羊19载的苏武,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
孤悬塞外四十载,满城将士皆白发,战至最后一人也不投降的“铁血郡王”郭昕和那些白发苍苍的将士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万军之中擒反贼,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
赤胆傲骨的史可法,
扛棺出征的左宗棠,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舍身堵枪眼儿的黄继光,……
还有在华夏历史上千千万万为民请命、为国赴难、临危受命的民族英雄,以及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是他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铭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并将这种精神完全融入进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