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记历】寻找一中消失的校园记

 中山历史 2023-12-19 发布于广东

中山一中,我的母校。1995年我考入一中初中,入学分班试就安排在钟楼教室,当时好奇为何在校园中会有一座古旧的西式建筑?学校为何会有南北两个校舍(感觉分东西校舍更贴切些)?1998年建校90周年时,我在兴文路高中部念高二,在校庆纪念册中看到了数张旧校园的照片,但照片中好多建筑已经拆除了,无法与当时初中部校园对上号,于是一中旧校园究竟是怎样的疑问便一直埋在心里。这两年,在中山历史至香山的公众号上零零星星读到一些关于一中的历史掌故(“九一八事变”的唯一遗物终于得到妥善管理一中,1935年的样子》https://mp.weixin.qq.com/s/aq5viXeIvcJgh8i52pNm0g ),得知民国时一中还有一所附属小学在学宫,该小学还有一方九一八事件纪念碑遗落在人民医院,这再次唤起我探寻母校历史的兴趣。正如《一代宗师》电影里那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2023年)中山历史研究群群友也是一中校友种树人阿恩分享了一张母校50-60年代的手绘地图。

(该图为一中退休老师张圻锋主任在2013年建校105周年时所绘,张主任是62届校友)

当看到该图时,我先是心头一阵,然后豁然开朗、甚是兴奋,这图似乎一下子解开了我多年来心中的疑问,并蹦出一个想法——做一个将这张地图与一中旧照片联系起来的视频,于是便有了《寻找消失的校园》这个视频。

还记得政治书上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这个视频,我因缘际会从同届校友方同学那里借得一本《中山县立中学周年纪念册》(1930年纪念中山县立中学并校一周年),从纪念册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民国时期母校及校园的变化历程,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并整理了下文。

(唐有恒1928-1929曾任一中校长,负责中中筹建,后因病请辞,由林卓夫继任)

中山县立中学周年纪念册》收录了曾望颜之孙、前中山县立中学教员曾宗敏的《述校史》,文中说 1905丰山书院改丰山官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香山县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校址在学宫之西),1908年改建丰山官立中学堂,此乃我校的建校开端。当时以丰山书院为校址,那么丰山在哪?丰山书院又在哪呢?据中山市岐城活化社编著的《铁城轶事》一书关于“七星伴月”格局的描述,丰山应在现一中月山校区南校舍宿舍位置(现在也可以看出那个地块明显高于周边),而据1923年刊成的《香山县志续编》记述“丰山书院在城内文昌庙左”,在一张民国时的《城郭图》(图中城墙尚未拆毁,推测该图绘于1923年以前)可找到文昌庙的位置(文昌庙右侧是崇义祠,曾是市中心小学校址),结合丰山的位置,可推断丰山书院就在现在孙文中路天主堂西侧的置和超市,这说明一中最早校址在南校舍。

那北校舍又是什么回事呢?答案可在《中山县立中学周年纪念册》找到,自1908年建校后,学校又历经香山县立中学(1912年)、中山县立中学(1925年,简称“县中”)、中山县立第一初级中学(1928年)的变更。到1929年初时,城内主要有四间中学校:

Ø中山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中”,校址在丰山书院旧址,在原一中南校舍。

Ø中山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男师范”,原中山县立师范学校(现中山实验中学前身),校址在莲峰山麓留霞寺,于学宫西北面,推测在现人民医院卫生学校。

Ø中山县立第三初级中学:简称“三中”、“女师范”,1912年建校时校址在深巷高家祠,1918年,经香山县政府批准,将无量寺(也就是现一中月山校区北校舍)改为校舍,由于该寺年久失修、建筑破败,且规模不适合办学,故发动港澳同胞及县内人士捐资建校,其中就有程藻辉先生捐出巨资。1920年春开工建校,并添置民房20余间扩充校舍,1922年竣工迁入,1929年校内钟楼落成。

Ø中山县立高级中学:简称“高中”,1927由县中、男师范和女师范三所学校分别剥离的高中部合并而成,校址在学宫(现人民医院)。

照片来源:吱吱熊 7788网站找的

1929年根据训政委员会决定,将一中、二中、高中、三中附属小学和模范小学(校址推测在万寿宫,位置在一中月山校区操场)共5所学校合并为一所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完全中学,复称为中山县立中学(简称“中中”,于19291228日举行成立典礼)。合并后的学校为中山县最高学府,模范县中的模范校,从此学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一中校史中的里程碑事件。合并时,一中校址与三中校址互易,并将三中校址西侧中的仓圣庙、万寿宫一并拨为中中校舍,于是有了今天的北校舍。而二中改办“中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往翠亨村(1930-1934年暂借用纪中校舍),原莲峰山麓留霞寺校舍拨给中中附小使用,而学宫则用作中男生宿舍和自习室。

照片来源:吱吱熊 7788网站找的

(图中贸易部是个什么部门?林卓夫在19291933年就任校长期间,教务处后边有一间方形小屋,面积不到十平方米,林校长将这间小屋划给学生学做生意,办小卖部,美其名为贸易部,专给高中毕业班去经营。毕业班结业后,将小卖部赚得的钱,作为毕业班同学录的印刷费用。一本同学录印数不多,所以单册成本贵。一个毕业班,最多不过五十多人,除每人一本外,还要多印十多本,分送给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班主任等,印费若是不够,便向校长等人筹措赞助,再不够的话,由同学们分担。同学录的编印,由此开个先例。林校长离任以后,小卖部也结束了

北校舍校门

民国时南校舍大门(中山历史研究群友榄镇阿东提供)

(乡师曾迁往翠亨,暂借纪中校舍办学)

(学宫曾作男生宿舍,照片源于至香山公众号)

1939年中山沦陷,中山县立中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原三中)和中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原乡村师范)合并,称为中山县临时联合中学(简称“联中”),辗转迁校于珠海、澳门、江门等地。1945抗战胜利后,可能女中没有复校,于是女中校舍也就成了一中的南校舍。至于莲峰山下附小校舍,据中山实验中学校史记载,1935年乡村师范学校迁回沙陂巷留霞寺旧址,可能中中附小被乡师合并或停办(纯个人推测)。而学宫,曾被汪伪政权用作县政府驻地,解放后用作县人民医院。因此抗战胜利后一中的校园便定格在孙文中路南、北两个校区,直至1998年,在金字山下新建兴文路高中部校区,2009年初中部全部搬迁到新初中部校区,2023年市政府规划重建月山校区,将于2025年建成使用。

上述历史我整理了以下图表,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山县立中学周年纪念册》和网上公众号文章,如有错误,望读者不吝指正!

【中山历史】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学校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