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挑剔型父母,更容易养出抑郁症的孩子

 转身忘记之不执 2023-12-19 发布于广东
听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人生坐标”。
在咨询接近尾声时,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
在我们大约四五岁的时候,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组成以下四个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把这四个组合放在坐标上的四个位置,就变成了一个清晰的人生坐标。
苍鹭说: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所以,假设一个人处在“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上,那么他在对待他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觉得自己比对方厉害,认为对方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
这样的成为父母后,就会变成挑剔型的父母,总是各种挑剔和否定孩子。
他们会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这类人永远不会抑郁,因为他们一直向外攻击,但是他们的孩子就惨了。
孩子对世界的最初看法和感受,基本上都来源于父母。
如果他从来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表扬和认可,反而是各种挑剔和指责,那么他们就很容易跟着否定自己,从而觉得“我不好,你好”。
这样的人很容易养成低自尊人格,觉得自己很差劲,其他人都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从而很容易抑郁。
因此,挑剔型父母,大概率会养育出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孩子。
当然,他们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底层架构,会推着他们一步步把孩子推到“我不好;你好”的位置,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念,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抑郁。
书中蛤蟆的父亲就是典型的挑剔型父母,从小到大,蛤蟆都没有听过父亲表扬过他一句。
相反,父亲总是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到连母亲都不敢在他面前对蛤蟆好。
只有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才敢陪蛤蟆玩,跟他亲近,但只要父母一回家,母亲就会立马推开他,不再理他。
小时候的蛤蟆很惶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母亲会经常这样突然对他态度大变。
这些童年经历,让蛤蟆的自我认同感很低,尽管他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内心终究是自卑的。
因为自卑,所以他总是想讨好别人,想方设法逗别人开心。
他假装整天很开心的样子,处处照顾别人的情绪,却唯独把悲伤留给自己,所以最后抑郁了。
蛤蟆的经历告诉我们,父母自己的人生坐标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坐标,如果父母不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长期用不健康的方式对待孩子,最终受苦的只会是孩子。
我始终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为人父母,其实也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把它走稳走好。
因此,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主动去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不一定要变得多专业,至少要让自己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自己的行为不对的时候,能够意识到。
父母只要做到这一步,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你也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建议你读一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真的是一本最好的心理咨询入门书籍了。
书中通过蛤蟆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并且学习到很多简单又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目前这本书还出了漫画版,如果你担心自己一开始静不下心阅读,或者想买给孩子阅读,也可以选择漫画版。
END

作者:不执,心理倾听师,多平台作者,在倾听中成就他人,在写作中成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