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儒家八派

 鹤纭 2023-12-20 发布于辽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但代表着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变,同时还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昌盛,战争乱世与文化盛世并存的一个时期。所以产生了以儒、墨、法等十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力最大则数儒家和墨家。

     孔子是当时出名的博学家,其自身的学术思想,自然也包含了其他流派的文化内容。因此在孔子逝世之后,他的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解读皆各有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观念的儒家思想。

       根据《韩非子》的《显学》篇记载道:“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一、子张之儒。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孙,字子张。小孔子48岁,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困于陈国时收的学生,所以后来,子张极力地向其故乡陈国传播儒家思想。

      子张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问干禄”、“问行问仁”、问善人之道”,“邦无道则隐”的师训使其终生不曾入仕,居陈国,以教为业。

      因为子张在孔门之中属于性格较为鲜明者,这种性格气质和思想特征,也使其在孔门当中别具特色,而形成为独立的一个学派。

    子张之儒一直盛行于两汉时期,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的理想人格。他们对于儒家理论的解释,比一般的儒学更接近实际,更能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影响力更为广泛。

     子张之儒启蒙了墨家,其派别主张多近似墨家而不同于墨家,“尊贤容众”的主张为墨家“兼爱”、“非攻”(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防御战)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子张之儒与墨家相互影响、融合,并“开启了儒家思想向墨家的渗透”。

  《荀子 · 非十二子》严厉批评子张之儒为“贱儒” ,据《吕氏春秋·尊师》记载所知,子张是刑余之人,后来拜师孔子,改邪归正。同时他也是孔子学生中没什么具体学术发表出来的一个,因此被荀子和韩非所鄙视,被视为贱儒。当然,这些缘由只做参考。

二、子思之儒

     即以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为代表的一派儒家。他师从于孔子的门徒曾参。曾参以主张忠孝著称,《孝经》即曾参一派的代表作。

    子思将“昭明圣祖之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曾有著作23篇,《中庸》一书即子思一派的主要作品,该书的中心思想“致中和”,体现的是以中和为用的中庸之道。“致中和”就是“达到中和”或“极尽中和”的意思,通俗讲就是达到不偏不倚,自然和谐的境界。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就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

      子思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把孔子所倡导的“中和”提高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中和”又被称为诚,天道和人性由诚相沟通,天道所赋予的中和之德,体现在人性的诚,人存诚尽性就可与天地沟通,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子思的“致中和”理论,以“天人合一”为前提,倡导“尊德性”和“道问学”,极力把人与外在社会的矛盾,反求诸己,转化为对自己的“内省”“慎独”,为儒家的伦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子思之儒是儒家继往开来的一派。

三、颜氏之儒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一生追随孔子,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被孔子及后世列为“四科”中的德行第一。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一面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又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并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宗派——颜氏之儒。

     颜氏之儒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重于立德,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提倡的仁德思想,深入践行在行动中,主张安贫乐道,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

二是认同天人合一观。颜氏之儒继承和拓展孔门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参天道之玄,达情性之理,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三是渊回对《易经》讲解得较深透,这对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很有帮助,形成了朦胧的辩证思维。

     颜回之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知识分子的推崇、尊敬和后人的礼赞,是因为他是太上立德的标杆,尊师好学的楷模,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的典范。更主要的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儒家学说的创立,将自己的思想与言论汇入儒学体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颜回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后世尊他为复圣。

四、孟氏之儒

     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孟轲。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孟子是“受业于子思门人”,也就是说孟子学说,是从子思之儒的继承中衍化出来的。

    该学派在儒家六艺中长于诗和书;思想上倡言人性善,认为人都有敬长的良知、良能;政治上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君民同乐同忧,重视人心背向;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认为社会分工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但不管怎样,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之一,在后世儒家的传播影响中,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孔子,其流派在发展孔子“仁学”的基础,提出与荀子性恶论完全不同的性善论。并以“仁政”、“王道”以及“民贵君轻”等作为本门思想具体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在战国时期并没多大的发展空间,但秦朝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思想理论逐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民为主,君为轻”的思想更成为了中国最早期的民主思想,是所有学术中,首次对君王独裁提出批判的思想,后世不少的儒生和皇帝,都将这番说话作为自己治国齐家的口头禅。因此成为后世儒生中,孟子并成为不亚于孔子的存在。

五、漆雕氏之儒

     是指以漆雕开为代表的一派儒家。漆雕开身患残疾,师从孔子,后来收徒讲学,自成一派。漆雕开研习《尚书》,学而优不仕。该学派著作有《漆雕子》十三篇。

      漆雕氏之儒以漆雕开领军,成员包括蔡国本地的孔门弟子。

     漆雕开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同时由于他刚正不阿,有“勇者不惧”的美誉。漆雕开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提出人性有善有恶,遂提出“天理”、“人欲”等观念,形成了人性论。强调人性有善有恶,主张传礼为道,正道直行,通过习礼守廉达到约束人性的目的,将仁义作为行为曲直的绝对标准。

     儒家认为,能以仁义作为曲直的标准就是大智;能够为行仁义而无所畏惧就是大勇。因此后人称漆雕开一派儒学为大智大勇的儒学。

六、孙氏之儒

     战国时期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后世影响较为广泛。其创始人便是荀子,荀子继承孔子治学传统,是继孔子之后儒学的又一集大成者,善为《易》、《诗》、《礼》、《春秋》,他的儒家思想,兼并法家之长,政治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提倡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哲学观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论;人性上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同时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

     认为国家发展,不能单靠德行,也依循法治而行,是孔子八派中以少有以唯物论的角度浅析儒家思想的存在。之后他的弟子李斯和韩非,都在继承荀子学派思想的同时,着重于将其中的法家思想发展到极致,使得秦朝时期,法家成为统治者所信奉的统治思想。而李斯、韩非也成为法家创世的代表人物。

七、仲良氏之儒

    代表人物可能是鲁人仲梁子。有人据《礼记·檀弓》记有曾参和仲梁子的对话,推测仲梁子是曾子学派的传人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产生于楚国的陈良。这一学派乃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学。

八、乐正氏之儒

       关于乐正氏之儒的代表人物,一说是乐正子春,孔子学生曾参的门徒。唐柳宗元认为,乐正子春曾参加过编纂《论语》的工作。此派孔门弟子强调主忠信。

     郭沫若则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乐正克深得孟轲信任,编著了《学记》一书,《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学的专著,他从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以《大学》为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哲学基础,围绕着“教育”二字而展开,包括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师生关系等,此书的影响力很大。

      总之,儒门八派在战国前中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但到了战国末期后,八派之中,除了孟子和荀子尚能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之外,其余流派也随着战乱的原因和各国统治者轻视,而逐渐式微。

     对此,可以从客观原因和内在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客观上,到了战国末期,七国攻伐战争加剧,因此在思想上,那些偏向于能够发展军事和国力的更为适合七国君主的需求。对于君王而言,发展军力才是重中之重,至于仁德之说,大多只能表示尊重,却并不重用。因此在当时,兵家与纵横家等更为统治者所倾睐,以至于孔子弟子大多难以在政治上取得建树。

     而内在原因则在于儒家内部的道统之争。孔子逝世之后,后世的儒家学生因背景学识的不同,对于儒学的不同见解也逐渐增多,儒家之内也开始掺杂了不少打着孔子名义的伪儒生,这就使得儒家学说的发展陷入了瓶颈。

    其实,儒学八派并非当时儒家全部的所有派别,只是当时儒家之内,影响力最大的八家学说而已,但最终汇聚成孔孟合流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