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mengk4fz0yyf5h 2023-12-20 发布于天津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书法家简介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祁小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书法类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慧眼观天下》68x46cm 慧眼观天下,妙笔写春秋

雅化的表现手段与艺术面貌

文 / 叶炼勇

理论贵能与实践相证,即所谓“知行合一”。今试分析祁小春教授笔下篆书风格与其思想的相证性。

(一)化行入篆,生意盎然

祁小春先生篆书最强烈的特点之一,是“化行入篆”,援行草之笔意融入篆书的写法中。起收笔处锋颖常露于外,体现出一种凌空而入、刹然而出的感觉。牵丝引带之处提示了上下笔势之间的呼应连绵,强化书写性与节奏感。引帖之畅快以破板滞,即所谓“活化”。

亦有其他书家尝试过以行入篆,但大多把结构也散化,呈现出解散篆体的倾向,号为“草篆”。这种做法消解了篆籀的空间美、建筑美。笔者认为,援入一种新形式,不能以破坏旧形式为代价,新旧形式和谐统一,方可谓“融合”。因此,这种以解散篆体为代价的活化,笔者认为至少是未到浑融的境界。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 金文·临《秦公簋》集联·祁小春 文帝敬恭多静德,武皇丕显有弘才

前文提到“雅化”是要删除淘汰与雅内涵相悖之要素而强化雅本身的形式。解散篆体的做法是去其精严而返诸荒率,自是与雅化的要义相悖。故祁小春先生强化书写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篆体的精严理性,空间结构处处安详合理,做到“严整”与“活泼”的矛盾统一。

结构及章法行气上,打破小篆重心垂直的布局常态,极尽摇曳生姿之能事,又注重上下行气字势之呼应。他凭着对金文大篆的深厚修养,以大篆之姿态体势援入小篆字形结构当中,营造出一种“随风摆柳,悠然闲定”的艺术氛围。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 篆书·《闲看静听联》·祁小春 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

(二)节而不断,笔断意连

祁小春先生的篆书中存在很多奇妙的断点。这些断点多存在于堆毫与铺毫转换处、笔毫翻面处、干湿转换处。断点又可以叫作“节点”“截点”,它在视觉上会造成节制的、戛然而止的感觉。“篆尚婉而通”,婉转通畅是篆书的基本审美要求,那我们该如何理解祁小春先生在作品中刻意营造断点的现象呢?

首先,祁小春先生“雅化”篆籀的其中一个重要思路是以帖之光洁破碑之斑驳,以帖之畅快破碑之迟滞。祁小春先生的线条整体是光洁畅快的感觉(其实细观作品仍有大量飞白线、毛涩线,疾涩并用),如果仅一味强调畅洁,则容易跌入篆籀另一个大忌--“油滑”。书法审美充满阴阳对立又和谐的哲学思维。万物独阴者不生,独阳者不长,故讲究阴阳和谐。洁与涩、疾畅与沉留是对立关系,以此破彼,是阴阳调燮之道。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 金文·《少康武王联》·祁小春 少康一旅,武王十人

孙过庭《书谱》中,前半段多使用中锋圆转线,温婉而通畅。可能作者觉得此段柔过于刚,则到后半段多用截笔、方笔,强化停顿挫宕之感。而历代评者皆认为后段较前段精彩,以其刚柔相济、阴阳互见之故也。祁小春先生此法,不无孙过庭的影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祁小春先生对帖学的师法借鉴。

著名古文字学者、书法家容庚先生曾说:“(篆书)转弯抹角见精神”,即在转折之处,最见运笔技巧之妙。祁小春先生每于此等位置运用节笔,“节”者,节制也。视知觉心理研究表明,观赏者观看书法作品时,内心是会不自觉地随着笔画的上下前后,时间线性地移动视点。在畅快的笔触面前,欣赏者视点的流速较快,而到节点处,即有停止、截流的视知觉效果。而此等位置,正是其堆毫与铺毫转换处、笔毫翻面处、干湿转换处,那些如丝绸折带、虚实、前后相映处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引观者的视点留驻,反而得到了强化。断与连、迟与速得到了辩证的转换。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 篆书·王昌龄诗《龙祭野叟》·祁小春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三)淡净空灵,绵里藏针

像朱复戡、康殷等大家的篆书,用笔如铁铸石凿,线条似乎拥有厚度感与重量感,深深嵌蚀入纸中。这种带有强烈刚猛气息的写法,在当时一度成为主流的审美。书法思想是充满哲学矛盾辩证的,有刚则有柔。比如有至刚至猛、长桥大马的洪拳,也会有以柔克刚、以曲打直的太极。写篆书是不是一定要求开山裂石般的阳刚一路呢?能否营造一种空灵淡净,线条如素练浮空,盘萦缠转的意境?理论上推导当然是能成立的,但在柳斋先生以前,却很难说得出有哪些名家是以这样的审美作为篆书的主要取意的。

祁小春先生作篆喜用粗腹短毫斗笔,或用仿唐制鸡距大笔。这种笔制便于在铺毫松弛与堆毫坚挺中自由切换。喜用淡墨、湿墨,中腹水多而笔锋墨浓。铺毫线多营造出半透明的蓬松感,似视盘空的素练正面,薄透朦胧。中锋线黑润飞动,似视素练之侧面。视之如两者交后交叠,正侧互见,飞动不息。而二者皆有浑圆之感。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 篆书·《五岳名山联》·祁小春 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学书者,初以压笔入纸为入门关隘。既识使力,则反而须知收力之诀。如武术刀法所言:“刀不可使老。”(言须会收力而不送尽)用笔如用刀。用笔者初知入力、发力已难,而知收力节制者更难,故为进阶之诀。要写出空灵而带有通透感的线质,非深知收节者难为。

祁小春先生长曲线极尽盘萦之美,直线条则取劲挺隽爽之趣,顶笔疾行,一泻而下,截笔而止。如马入阵中,进趋退止,痛快沉着。在蓬松通透、盘萦氤氲之中,间以劲利之笔,正合“绵里藏针”之旨趣。深知书法史的人都知道,“空明淡净”“绵里藏针”正是帖学大家苏轼的主要书学思想。“空明淡净”之审美旨趣,与禅宗思想相关,而为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王文治等帖学诸家一贯秉持发扬,这又是“碑质帖心”思想的实践贯彻。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篆书·《陋室铭》四条屏·祁小春

(四)大小二篆,融合为一

从《柳斋的篆书世界--祁小春书法作品集》中所收录的先秦文字类作品来看,祁小春先生对先秦大篆用功极深。这组作品大多是集临商周彝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努力找寻有异于其本人常态的用笔语言,每一件临作用笔特征各具特色。一个成熟的书家在拥有个人风格后,很容易止步于此而不再变化。从这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祁小春先生并不自足于目前的风格,他仍然在努力探索发掘着笔法表现的各种可能性。这种大胆突破自我、永不故步自封的精神是艺术家葆有鲜活创造力的源泉。

他在《明经善政联跋语》中说道:“钟鼎文字作小篆势,亦有奇趣耳。”可知他援引小篆体势入大篆,欲打通大小二篆的努力。他在《临史颂铊》中融入行草的摇曳之势,极力强化字势的上下行气意的呼应。这种行气呼应手段也常常被运用到他的小篆创作中,故有“随风摆柳,悠然闲定”之感。

祁小春先生偶然会在小篆作品中引入大篆写法,这种做法肇自清贤吴大澂、杨沂孙。先生引大篆入小篆不仅限于篆法,还擅于以大篆体势写小篆。具体而言,小篆的外轮廓整体接近长方形或正方形较多,较为整饬。而大篆由于部件数量和位置并未固定,故外轮廓常呈现不规则、不对称的多边形的状态,故姿态生动多变。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乍看是大篆,看其篆法却是小篆,是借大篆体势写小篆篆法,以增其活气与古拙。另一方面,小篆的布法布局常讲求重心高低的横向对齐,而祁小春先生却大胆打破这个规律,时有此字重心高抬而旁边字形却重心低压者,增加了视觉上的跳跃感,亦是活化的另一手段。此种种融合大小二篆的手段,均是围绕在“雅化金石”这一核心审美目标之下的。

——节选自《美术大观》(2022年12期)

作品欣赏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虚心修竹真吾友》68x46cm

虚心修竹真吾友,直道苍松是我师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三径旧游松竹老》68x46cm

三径旧游松竹老,五湖新隐水云宽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书存金石气》68x46cm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雅量涵高远》68x46cm

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翰墨因缘旧》68x46cm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千古文章书卷里》68x46cm

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吴楚江湖联》137x34cmx2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欲无各有联》137x34cmx2

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因莫羡人

化行入篆 笔断意连丨祁小春

▲《学可文能联》137x34cmx2

学可染人书有色,文能超世笔无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