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清外感内伤,谨守病机辨治支原体感染、流感

 mxb08 2023-12-20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 大理州中医医院何云长  云南中医药大学何逵

当前,支原体及流感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频发,甚至导致肺炎,给民众造成了许多困扰。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年龄大的儿童失治误治后常发生支原体肺炎;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高热、咳嗽、全身症状为主,年龄大的儿童常可见肌肉痛、头痛等症状。西医以抗病毒、抗支原体及对症治疗为主,效果欠佳。此类病属中医“冬温”“感冒”“咳嗽”等范畴,中医在诊治这类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的诊治经验及验案一则分享如下。

分清外感内伤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和内伤有关,辨清外感、内伤非常重要,需四诊合参。外感一般起病急,病因明确,发热重,发热、恶寒并见,可用手触摸患儿额头,若热在肌表,一般为外感,若热自内透出,一般是内伤;也可观察患儿咽喉,若红肿、充血明显,一般为外感,若红肿、充血不明显,一般是内伤。治疗方面要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在外者解表透邪,在内者清里逐邪,亦有内外合邪者,则表里同治。

重视伏气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揭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伏气致病规律,秋伤于湿(重阴),冬生咳嗽(阳病),中医认为一年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亢则害,承乃制”,秋季之中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属于太阴湿土,感受湿邪后,湿邪郁于体内,甚则化热成痰,所以诊疗要关注湿邪郁肺、湿热蕴肺等证,要重视应用芳香化湿、清肺化痰等法。同时伏气温病可自发,也可由外邪引发,发病之证可能与外感之邪不一致,临床中当详辨。

重视兼证的诊治 儿童食饮无节,起居无常,甚至有情绪障碍,导致易兼食滞、湿、风,外感患儿若不兼治兼证,解表则像想放飞小鸟,而脚被食滞、湿、风所缚束,不能飞也。内伤患儿若不兼治兼证,也难令其气条达而致和平。

护阳存津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提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故阳气在疾病康复中非常重要。治疗温病亦以存津为要,因此护阳存津在支原体感染诊断、治疗、康复中至关重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通过扶正、祛邪、疏调之法,使气机条达而致和平,疾病可愈。

张某,男,12岁,2023年11月20日(小雪前2天)初诊。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咳嗽1周,9月10日下午(白露后2天)放学回家路上被雨淋湿。1周前,患者因咳嗽去医院就诊,体温检查正常,肺部CT检查结果正常,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尿液全项分析检查结果正常,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用阿奇霉素治疗无效(具体用量不详)。刻下:咳黄痰,痰多,胸闷,饮食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

方用清气化痰汤加减:陈皮10g,杏仁10g,生黄芩15g,法半夏10g,前胡15g,茯苓15g,胆南星15g,竹茹15g,苏子10g,知母15g,生薏苡仁15g,生甘草10g。3剂,开水煎沸10分钟,每2日1剂。

11月27日二诊:患者胸闷消失,偶有咳痰,饮食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方用二陈汤加减化痰止咳,药用:陈皮10g,茯苓15g,法半夏10g,苏子10g,莱菔子15g,杏仁10g,山楂20g,炒白术15g,生薏苡仁20g,生甘草10g。2剂,开水煎沸10分钟,每2日1剂。

12月1日电话随访:病愈。

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患者白露后2天被雨淋,感太阴湿土之湿邪,湿邪蕴于肺,郁而化热,炼津液为痰,导致痰热蕴肺,故咳黄痰。肺宣降失司,故胸闷。此病案属伏气致病范筹,一是治病必求于本,审证求因,抓住湿邪这个病因,二是遵循中医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故效果明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