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难以量化、难以透明、难以究责,怎么办?(音频)

 万里潮涌 2023-12-2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知情

导读:朗欧咨询把“管事”的难点总结为难以量化、难以透明和难以追责。这些难点,其实都是由无数个小问题“集”成的,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我们不知道昨天车间到底生产了哪些产品、不知道客户的订单什么时候能够交货,甚至不知道客户订单的生产到了哪个工序……因此,朗欧咨询认为,只有知情(知道)才是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的入口。那么,怎么才能保持知情呢?针对管事情的三大难点,相对应地可以提出保持知情的三大要点。

01

保持知情的三大要点

Knowing the situation

怎么才能保持知情呢?针对前面提到管事情的三大难点,相对应地可以提出保持知情的三大要点。

(1)难以量化:任务细化、结果数据化

量化,绝对不仅仅是设定数据指标,使数据从无到有;量化,首先是工作任务的细化。

很多老板很不解:“我的企业也有数据库啊,为什么企业的管理还是那么乱?”

比如,有的企业总是不能按时交货,便安排业务部每天统计订单准交率,其实这样统计所得的“订单准交率”充其量就是一组数字而已。真正统计订单准交率,需要将从订单评审到交期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到主生产计划中,进而细化到月计划、周计划、交接控制等各个环节,从而对每一个环节做到量化管理。订单准交率,只是所有环节的组合最后的数据化体现。

量化的前提是任务的细化。任务细化在先,结果数据化在后。如果我们仅仅把数据化管理、量化的管理,理解成简简单单地建立一个数据库,那就错了。

数据只是最终的结果。跟挣钱一样,不要总觉得自己口袋里面的钱少,那只是一个“果”。“因”是什么?“因”是我们每天没有努力地去工作,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2)难以透明:问题显现化、结果公开化

前面讲了,“知情”是管理破“集”的入处。在很多中小企业,最难做到的恰恰是知情。做到知情是有方法的,即问题显现化、结果公开化。

首先,要通过机制让问题呈现出来。比如,每天统计品质合格率、订单准交率、出货及时率等,目的就是通过数据化的管理将问题呈现出来。将问题显现化,是管理者的一个核心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呈现问题不是“抛皮球”,把问题抛出来就完事了。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描述占20%,另外的80%是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只有把任务细化、结果数据化、问题显现化了以后,才能够做到结果公开化。

很多企业的管理很难做到结果公开化,是因为很多东西没有量化,对员工的评价只能凭感觉、靠身份,这样一来,自然就不敢做到公开了。公开就是最好的管理。所有能够公开的事情,绝对不会错到哪里去。企业的管理敢于公开、敢于透明,至少证明了管理做到了量化、做到了公平。

(3)难以究责:过程落实、结果较真

2008年的时候曾经流行过一种模式:以结果为导向、以业绩为导向。很多老板对下属讲:“我不管你的过程如何,我要的是结果。”销售部也对生产部说:“我不管你怎么做,28号这批货,你生产部必须做出来。”生产部又会对采购部说:“我不管,我明天就要上线生产,这批货要是交不出来,你跟老板交代。”……很多企业里面的人都在玩这种“游戏”。

“以结果为导向”其实也没有错,但是,如果把它理解为“以结果为宗旨”,就错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结果固然重要,但是,结果是由过程形成的,一旦形成了结果,在客观上我们就无法再去改变。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落实。

品质合格率低,要对造成品质合格率低的原因进行列举分析,通过数据化的统计锁定影响品质的前三大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方案。常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措施,以为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不然,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是过程的落实。因此,制定措施之后,还需要督促执行→追踪效果→解决问题→持续检查。

而对于结果,则需要较真。很多企业恰恰相反,过程不落实,结果不较真。“较真”主要体现在对结果的问责上面。当一项制度、一个方案推行之后,要确保它的权威性,对做得好的员工要给予奖励,对违反操作规定的员工则要敢于处罚,并将奖罚的结果张贴在企业宣传栏进行公示。

图片

02

通过机制做到系统知情

System informed

有些老板认为做到知情很难,因为时间不够,不可能天天去生产现场,怎么能够做到知情呢?我所提倡的知情,是通过机制建设来做到系统知情。通过建立数据体系,通过组建PMC部,通过稽查,通过管理积分,通过考核绩效,通过朗欧企管的等距离管理系统等,使自己保持知情。

比如,企业要监控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效的方式是组建PMC部,招聘计划员、物控员,通过PMC的运作将生产计划从时间和执行上细化到最小单位,便于实时掌握生产状态。再如,企业要确保流程制度和方案的落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稽查部,由稽查员专职检查流程制度和方案的执行情况。

有的老板觉得这样做太浪费了,增设了计划员、物控员、稽查员这些岗位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我经常举“划龙舟”的例子。龙舟上有两个人不可或缺,一个是船头打鼓的人,另一个是船尾掌舵的人。打鼓的人通过鼓声控制节奏,锣鼓敲得越有劲头,船员自然划得越有劲。而掌舵的人掌管着整条船的方向,如果方向偏了,路程自然就远了,整条船还会受到水流更大的阻力,势必会影响整个比赛的结果。企业的稽查员和计划员就像龙舟上打鼓和掌舵的人,虽然不是划桨的船员,其实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PMC、稽查这两个岗位不能缺,如果没有这两个岗位,老板想要做到知情,就得天天自己到车间了。问题是偌大的工厂,几个亿乃至几十亿元的产值规模,老板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

有的老板则会精打细算,他说:“我不是舍不得人力投资,我是合理配置资源。我的人可以一会儿去打鼓,一会儿去去掌舵,一会儿去划桨……”可是,当员工一会儿去“打鼓”,一会儿去“掌舵”,一会儿去“划桨”,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每样事情都做不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舒适区。当员工的岗位职责可选择的时候,他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项,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本来要他“打鼓”的时候,他却“掌舵”去了;本来要他“划桨”的时候,他却“打鼓”去了。

当出现问题时,老板说这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鼓”没“打”好,“打鼓”的员工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时,“打鼓”的人会说:“不好意思,李总,那会儿我'划桨’去了。”老板说这次事故是由于“掌舵”的人没掌好,导致方向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掌舵”的人则会说:“李总,真的不好意思,我很想把舵掌好,其实我也是有能力掌好的,但那会儿我'划桨’去了。而且还是您让我一会儿掌舵、一会儿划桨、一会儿打鼓的……”

很多企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好像是场景重现。当员工一会儿“打鼓”,一会儿“掌舵”,一会儿“划桨”时,最后的结果就是每样工作都做不好,而且最后老板成了“冤大头”。

所以,我们需要靠机制系统性地去知情。在互联网时代,类似微信、钉钉这样的工具对企业做好远程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每天的日报、工作任务书都可以在钉钉办公软件上提报,老板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拿起手机就可以办公了。当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落地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完善、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我每天无论多晚,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所有朗欧企管老师每天的工作日报;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也是看一下每个项目提报的具体情况。

理人心,要有平等心;管事情,要做到知情。相信大家对“精细化管理”这五个字,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一个企业只有把这些管理做好以后,才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